- +1
極端天氣頻發,荷式操作滿滿都是“求生欲”

作者|姚異姚
隨著北半球進入盛夏,一面是多國強降水引發的洪災,一面是北美打破歷史記錄的熱浪……極端天氣造成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頻上國際新聞。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環球同此涼熱”,二氧化碳作為溫室氣體主力難辭其咎。
近年來,發展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成為了全球城市規劃的趨勢,這一方式旨在從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以減緩全球變暖進程,并最終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荷蘭三角洲地帶作為歐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較早走上了探索低碳城市發展之路,為全球城市發展提供了思路和經驗。
“天生”地勢低
“后天”碳排更要低
不久前,荷蘭南部省份林堡遭受了強降水和洪災,這也為“低地之國”再次敲響警鐘——全國大部分地區位于海平面之下的先天地理條件,使荷蘭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荷氣象局稱,荷蘭正以兩倍于全球平均水平的速度變暖。據其預測,本世紀末荷海平面最高可能升高85厘米。

荷蘭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因此,若不想被天災和海水“覆滅”,低碳發展是荷蘭人“求生欲”的必然。
荷蘭于2019年確定了自己的國家氣候協議,其中包括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當前,該目標與歐盟標準一致:在2030年時完成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55%。

?pixabay圖庫授權使用
協議設定了五大減排領域,即能源、工業、交通、農業/土地以及建筑環境。同時,國家也從政策上推動相應的創新低碳應用,如新能源的使用、發展循環經濟、材料再利用、規劃智能交通等。
除了天生地理環境,低碳城市也向著更有序、智能、人性化的人居環境發展。歷史上,商業化萌芽出現較早的荷蘭提前邁入城市化進程,這讓荷蘭在城市規劃和治理上積累了更多經驗。
多城“腦洞”探索
各顯“黑科技”神通
為了直觀、量化地展現各城市在自然與人居環境的綜合表現,2019年,荷蘭獨立環保組織Natuur & Milieu(自然與環境)公布了荷蘭43個城市的“可持續城市排名”。
該排名分別從購買可持續電力、“環境區”、購買可持續車輛、太陽能發電、建筑物的能源標簽、電動汽車(半)公共充電站數量、生活垃圾等12個維度進行評比。
最終,荷蘭第四大城市烏特勒支拔得頭籌,可持續發展得分75%,在 12 個評比項中的 8 個方面表現優秀。緊隨烏特勒支之后的是阿姆斯特丹,總得分為 71%,在購買可持續能源和碳中和愿景方面略遜第一名。
該排名顯示出荷蘭各地的綜合發展情況,但缺少了些細節和個性化。比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烏特勒支等城市,已經有了禁止超過一定量碳排車輛通行的“環境區”。而實際上,一向以創新出位的荷蘭人,各城市也貢獻出了各地的“腦洞”,形成了當地的低碳項目“代表作”。
比如,一家位于阿姆斯特丹市的事務所給出的低碳生活提案是——水上生活,并且“忽悠”了一群市民打造了一個“漂浮社區”。

Schoonschip,圖 ?Isabel Nabuurs
主持項目的事務所名為Space & Matter,從創立之初一直聚焦循環經濟和參與式設計的實踐,致力于幫助城市建立應對環境挑戰的理想社區。這個名為Schoonschip(直譯為“清潔船”)的創新可循環漂浮社區是他們最新落成的項目。
該項目位于阿姆斯特丹的Johan van Hasselt運河地區。社區包含30個相連的水面漂浮塊,共計46間住房,如今住戶數量已超過100戶。依據循環經濟的模型,Schoonschip配有自給自足的太陽能面板、加熱和冷卻所需的浸沒式換熱器,以及從廢水中回收能量和養分的廢水處理技術。基本上,Schoonschip社區從能源供給到廢物處理已實現區域閉環和零碳排。

Schoonschip,圖?Isabel Nabuurs
不僅如此,這個社區還非常強調鄰里“社區共同體”的氛圍。據社區的官方網站展示,社區提供居民花/菜園的種植引導,科普局部生態平衡意識和做法;甚至,他們還建立起了“社區共同賬戶”,用以投資營收共同致富,以及做出負責任的采購決策,比如生態友好的設備、可持續好物等。
實際上,對于阿姆斯特丹市民來說,這種水上生活已經愈加常見。而且已經有公司專門研發支持大型社區的基礎建設技術。比如,阿姆斯特丹正在建設世界上第一個漂浮污水處理設施。
這個由水利技術公司Waternet研發的“漂浮凈水廠”系統,建造在一個由舊船塢改造成的漂浮房屋里。這樣做不僅可以避開陸地的高昂成本,而且,其成分分離技術可以實現無論是生活廢水(“灰水”)還是衛生間污水(“黑水”),各類廢水中的物質都可以分離、凈化并循環利用,實現全程零碳排。現階段,每個凈水船可以支持 550 戶家庭的廢水處理需求。

舊船塢改造的零碳排漂浮凈水廠 ?DeSaH
除了居住社區,多個城市也落成了更多兼具設計感和生態性的低碳(甚至零碳排)建筑,荷蘭生態研究所 (NIOO-KNAW) 是最早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該建筑除了采用綠色屋頂、全部太陽能發電和環境友好的廢水處理方法外,這個地標還向大自然“偷師學藝”,將自身建成了一座生物多樣性的植物園,將鋼筋水泥空間的形象轉變成了一個鮮活、會呼吸的“生命體”。

荷蘭生態研究所總部建筑外觀 ?NIOO-KNAW
這些“黑科技”可持續技術應用的例子還有很多。城市間各顯神通的舉措,讓城市的碳排越來越低,也促進了各地建設低碳城市的經驗可以優勢互補,全國推廣。
政府補貼
公眾綠色轉型
“花1塊錢辦100塊的事兒”,為荷蘭人的“節儉”注入靈魂。但是在低碳轉型、綠色發展一事上,國家卻一點都不“摳”。
除了區域性方案,荷蘭政府也頒布了全國統一的綠色升級扶助政策,甚至帶頭“氪金”——為企業、個人的綠色采購行為“直接發錢”。
今年四月時,荷蘭基礎設施、公共工程及水管理國務秘書范豐霍芬(Van Veldhoven)宣布:計劃在 14 個城市禁止除零排放方式外的所有快遞運輸服務。她預計到今年夏天將有 30 個城市宣布零排放城市物流。而到2025年后,荷蘭全部城市路上跑的送貨車輛將都是零碳排車。實現這一全國性目標的手段之一就是:政府將為每家購買或租賃新能源汽車的企業提供最高5,000歐元(約3.8萬元人民幣)的補貼。

阿姆斯特丹街邊充電的車 ?Ludovic Hirlimann CC BY-SA 2.0協議
對于私人用車,政府也是體現“壕”的一面:個人在租賃或購買新能源汽車時有資格獲得最高 4,000 歐元(約合3萬元人民幣)的補貼,二手車標準為 2,000 歐元(約合1.5萬元人民幣)。該補貼計劃的有效期為 2020 年 7 月 1 日至 2025 年 7 月 1 日,可用補貼額度每年最大化。

男子在充電樁為汽車充電,圖?NL Mobility
如上的一頓操作下來,預期的減碳效果也十分可觀:到2030年,這些禁令每年將減少1兆噸二氧化碳。荷蘭政府稱,荷蘭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可使城市施行零碳排區的國家。
不止荷蘭,近年來,與“碳”相關的詞語在全球都是熱詞。

自行車王國荷蘭,圖?Frans Lemmens-RVO
盡管國情不同,發展有先后,但是荷中兩國在發展低碳城市的意愿和努力是共通的——關注和重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代價最小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性的舒適包容。大家攜手低碳,世界才能朝向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