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汶川地震、極端惡劣天氣與三峽工程無關
人民日報
字號

這些年來,對于三峽工程也不乏一些質疑的聲音。東方IC 資料
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2013年被FIDIC(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評為“百年重大土木工程項目卓越成就獎”。作為一項造福人類的偉大工程,三峽工程在防洪、發電、航運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巨大效益是舉世公認的。不過,這些年來,對于三峽工程也不乏一些質疑的聲音,有人把汶川地震、地質災害以及極端惡劣天氣等與三峽工程聯系起來,在公眾中造成一定影響。那么,事實是否真是如此?怎樣科學評價三峽工程的偉大意義?對此,記者近日專訪了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
防洪、發電、航運和水資源綜合利用四大效益“不可替代”
鈕新強指出,三峽工程的效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是防洪。這是第一位的。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也曾造成過很多次嚴重水患,遠的不說,1998年的“世紀大洪水”就讓人記憶猶新,那次受災人口超過1億人,直接經濟損失1500多億元。通過三峽調蓄,現在荊江河段防洪能力已由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遇到像1870年那樣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通過運用荊江地區蓄滯洪區,也可保障荊江河段防洪安全。可以說,在保護長江中下游1500萬人口和150萬公頃耕地免受洪澇災害方面,三峽工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實上,三峽工程建成以來已攔蓄洪水數十次,長江下游未再出現嚴重洪澇災害。
第二是發電。三峽電站發電規模居當今世界之最,相當于建設一座年產5000萬噸原煤的特大型煤礦或年產2500萬噸的特大型油田。截至2014年,三峽電站累計發電量超過8100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了2.65億噸標準煤,減少碳排放6.9億噸。三峽電力的送出范圍是華中電網、華東電網、廣東電網,供電區域覆蓋中國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面積的20%;受益人口6.7億,占中國人口的50%。
第三是航運。長江素有黃金水道之稱,但是,沒有三峽工程就沒有黃金水道,三峽工程為長江經濟帶規劃提供了戰略基礎。三峽工程建設前,長江航道水流湍急,險灘密布,航行條件極為復雜,通航能力較弱,運輸成本較高。三峽工程建成后,使三峽上游660公里的航道成為深水航道,同時,枯季調節流量,增加了下游航道水深,改善了航運條件,萬噸級船隊一年中有半年以上可從武漢直達重慶,使這一航道年單向通過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而且船舶運輸的速度和安全性也大大提升。2011年,三峽船閘總貨運量突破1億噸,比原先的規劃提前了整整20年,是蓄水前平均年貨運量的10倍。
第四是水資源綜合利用。我國的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屬“極度水資源缺乏”,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十分重要。長江天然來水季節性特征明顯,時空分布不均。每年汛期,三峽工程以防洪為主;枯水期,則以抗旱補水為主。每年汛前,三峽水庫水位降至汛限水位運行,騰空庫容以攔蓄洪水,汛末開始蓄水,逐步抬高水位,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三峽水庫近幾年的運行實踐證明,通過科學調度,蓄豐補枯,可優化和調整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保障中下游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和航運需求,提供更多的優質清潔電能,充分發揮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
汶川地震、極端惡劣天氣與三峽工程無關
“汶川地震與三峽工程有關”“極端惡劣天氣與三峽工程有關”……最近幾年,這樣的聲音時有耳聞,盡管有專家學者作出了一些澄清,但似乎沒有完全打消公眾的疑慮,鈕新強對此進行了詳解。
發生汶川地震的龍門山構造帶與三峽水庫所在的上揚子臺褶帶,分屬于不同的兩個大地構造單元,兩者所處的區域構造條件和活動特點截然不同,其間尚有構造穩定性很高的四川臺拗(四川盆地)相隔,完全沒有構造上的聯系,而且三峽水庫的庫水與龍門山構造帶不存在任何的水力聯系,因此汶川地震的發生與三峽水庫的蓄水沒有關系。
最近幾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特別是西南地區秋冬春連旱,有人提出是否與三峽水庫蓄水有關。鈕新強指出,從目前的綜合觀測和數值模擬結果分析,現階段三峽工程蓄水對庫區周邊的天氣氣候影響范圍約在20公里以內。近年來三峽庫區及其臨近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我國其他地區發生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一樣,是由于大氣環流和大氣下墊面熱力的異常所致,而海洋溫度和青藏高原積雪的變化又是主要因素。三峽水庫無論是面積還是容量,與周邊海洋、青藏高原相比都不是一個量級,只可能對庫周局部氣候有微小影響,而不可能改變整個庫區乃至川渝地區大范圍的氣候。
此外,三峽水庫蓄水后,三峽以下的長江中下游整體水質在蓄水前后無明顯變化,總體保持穩定在Ⅱ、Ⅲ類。三峽以上庫區干流的水質良好。主要控制斷面監測數據表明,大部分水質穩定在Ⅰ至Ⅲ類;庫區一級支流水質與干流水質基本一致。當然,要保持長江水質的持續穩定,必須不斷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進一步改善水庫特別是支流、庫灣的水質,遏制“水華”頻發現象。
至于三峽水庫建設與蓄水對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還有待長期觀察。應當說,長江珍稀水生生物面臨過度捕撈造成的魚類資源減少,以及江湖阻隔、采砂和航運等多種人類活動的威脅。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長江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水生動物的監測與保護,特別是要加強對中華鱘等物種的保護。
“對于三峽工程,決不能采取簡單的利弊分析法。”鈕新強說,“三峽工程從論證、決策、興建到運行,凝結了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的智慧、全國億萬人民的期盼、千萬工程建設者的心血、百萬移民群眾的奉獻。三峽工程的建成投運,對長江經濟帶建設,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澎湃矩陣
新聞報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