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哪個城市發展得好環境又得到改善?深圳排第一,渭南墊底
12月17日,跨國公司埃森哲與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城市的發展和城市群的擴張,均沒有擺脫對資源和環境的過度消耗。隨著城市群的集聚效應日益顯現,城市的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不僅仍然密切關聯,而且特大城市原有的“城市病”很可能向區域內的其他較小城市蔓延,進而違背區域協調發展的初衷。
這份名為《新資源經濟城市指數報告2015》是雙方繼2013年首次在同名報告中提出“新資源經濟”理念后再次更新的研究成果。報告撰寫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教授石敏俊介紹說,本次報告覆蓋了中國100個樣本城市,以埃森哲“新資源經濟指數”為核心分析工具,從城市經濟績效、資源環境可持續性以及針對未來發展的支撐能力三個維度,綜合評估了這些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其中,資源環境可持續性包括資源利用效率、循環經濟發展、環境效率、環境質量和低碳發展五個分析指標。
新資源經濟城市指數評估結果顯示,深圳市由于產業結構及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其資源環境可持續性從2013年的第10位躍升至第1位,綜合得分蟬聯榜首;陜西渭南墊底;臺州、廣州、福州、沈陽得益于環境效率、環境質量及低碳發展水平的進步,資源環境可持續性得到較大提升;煙臺、杭州、大連、合肥、長沙的資源環境可持續性明顯下降,環境支撐能力的欠缺已成為這些城市長期發展的制約因素。
報告發現,與2013年相比,盡管中國城市的綜合得分普遍因經濟實力提升而有所增加,但各級城市的資源環境可持續性都有明顯下降。空氣污染和水質惡化問題首當其沖,大城市的環境退化現象尤其突出。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性仍在惡化,并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下面臨窘境。沿海城市盡管保持了傳統經濟優勢,但資源環境負荷總量過大,資源保障能力下降。
同時,隨著城市群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體,片面競爭經濟擴張速度的現象非常普遍,因此引發了更加嚴重的資源環境失衡。
報告指出,在目前的中國五大城市群中,珠三角和長三角綜合表現尚可,但其經濟增長速度與可持續性之間的偏差最為顯著;成渝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在經濟方面明顯落后,需要在兼顧環境的前提下著力發展高附加值產業;京津冀地區的資源環境績效最差,迫在眉睫的問題是使巨額環保投入取得實效。

本文圖表皆來自埃森哲中科院新資源經濟城市報告2015 制圖編輯呂研
經濟密度與pm2.5年均濃度的關系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報告首次研究了霧霾與城市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霧霾強度與經濟密度的關系呈現出倒U型曲線: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PM2.5濃度會隨之升至峰值;而當城市進一步發展,實現了產業結構升級,PM2.5濃度會隨著服務業導向型經濟的發展回到較低水平。報告因此指出,實現城市產業結構轉型是解決霧霾問題的重要一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