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俠客島”談經濟學者宋鴻兵遭泛亞投資者圍攻:站臺有風險
【編者按】
近日,知名經濟學者宋鴻兵在太原被圍堵事件經曝光后引發軒然。
據宋鴻兵事后表示,他是受一家山西保險公司的邀請,赴太原舉辦經濟形勢分析的講座。現場聚集了大量投資泛亞公司的投資者,手拿“泛亞詐騙400億”等標語圍攻他,他的衣服被撕碎,眼睛被踩碎。
據廣州日報報道,事后,宋鴻兵被迫當場寫下道歉聲明才得以脫身。
宋鴻兵在這份道歉聲明稱,對于參加商業活動,表示深深歉意。自己事先并沒有清楚地了解泛亞模式,誤導了大家。對于泛亞投資人的損失,自己將盡最大努力幫助大家申明情況,并盡可能補救損失。
針對圍攻者所指的自己為上述保險公司“站臺”一事,這位著有風靡一時的《貨幣戰爭》作者稱,自己只是通過第三方受到主辦方邀請,從未在講座中誘導投資者向泛亞公司的產品投資,道歉聲明系被逼平所寫,對此事件其已向公安機關報案。
與宋鴻兵有相似遭遇的是經濟學家郎咸平,12月12日的一則視頻在網上曝光,一群憤怒的投資者叫罵郎咸平“滾出上海”。
宋鴻兵們是否站錯臺,對于投資者的損失,其責有多大?


這世界上,有很多看起來很荒唐的事情。比如,有個人去演個講,準備一邊掙錢的同時,順便教別人怎么掙錢。結果,卻被另一群人打了。因為,這另一群人以前信了這個人的某一次代言,結果虧了。
雙十二那天,這幕活劇上演了兩回。
站臺有風險
那天,支付寶力推“線下五折”,原本是消費者歡喜的日子,但買了泛亞理財產品的消費者不這么想。他們在太原逮住《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好一頓打,還脅迫其寫下道歉信,皆因這位“世界金融歷史學者”曾經為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站臺,唱多金屬投資。結果,聽信其言的投資者虧了。“真·經濟學家”郎咸平當初也是為泛亞當過吹鼓手的。一些據江湖傳言為“大媽”的不明身份人士,同一天也在上海對其進行了圍堵,可能想打打不著,只好口頭施暴,大喊“郎咸平滾出上海”。
鑒于這兩件事發生在同一天,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又都是為同一家商業機構站過臺的、具有相當社會曝光度的人,這不得不讓人思考“站臺”這個社會現象。
所謂站臺,其實很好理解。明星站臺,靠顏值,靠粉絲;學術明星站臺,靠顏值不靠譜,就靠口才,也靠粉絲。說白了,就是用自己的權威性、影響力、公信力去為一個特定的企業或者產品或者事情背書。那么問題來了,來背書的這位,除了拿價格不菲的廣告費也好,出場費也好,價碼之外,要不要關心點別的。您不問帶這幾把鹽,有沒有誠信風險?乃至有沒有安全風險?
這方面,島叔覺得,應該部分向成龍大哥學習。你看人家做廣告,到底是見多識廣,人家起先是拒絕的,然后是親自試用的,知道確信那個duang的一下,不是duang的特效之后,才向大家推薦。啥也別說了,duang的有態度啊。
所以,站臺是有風險的。別亂站。站火炕上暖和,但得看清楚那牌子上寫得到底是火坑,還是火炕。沒看明白牌子就去站,那是無知;看明白了,還去站,還忽悠別人一起來,那就是無恥了。
投資須謹慎
宋鴻兵被打、郎咸平被罵,都因為泛亞投資者吃虧在前。這背后涉及到的經濟方面的問題,島叔還沒有深入研究,暫且按下不表。
但是,這年頭龐式騙局并不少見,島叔也不是沒見過拉著親戚朋友往火坑里跳的活人,就是兩種,一種無恥的,一種無知的。
無恥容易理解,無知需要再辨析一下,而且根據佛教的觀點,無恥也是無知的一種表現。老子說:“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就是說,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最好;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才是大毛病。——一不小心又說繞了,其實說千道萬,簡單說就是提醒我們大家必須提升自身素質,以防被忽悠。
特別是涉及到錢、掙錢這些問題上,經濟學家也得注意姿勢。西方經濟學界流傳過一句話: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后來這話流傳很廣,不少國人也聽過。這話多少有點道理,因為在社會科學領域,經濟學的確“逼格”高,因為引入了數學,顯得很高冷,一般人弄不懂。
一般人既然弄不懂,卻又十分熱烈地覺得經濟學必然有助于自己改善財務狀況,有助于自己把握發財機會,就難免想找捷徑。其中一個捷徑,莫過于來自明星經濟學家的傳道解惑了。
那么該怎么判斷某個經濟學家說的話是不是靠譜呢?
首先,我們自身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學常識。20年前,我們要學騎自行車,10年前要學Dos。今天,經濟學是顯學,應該懂點。對于自己的理財投資也有幫助。有了基本常識后,就不會被經濟學家或者媒體忽悠了。
其次,讓實踐說話。如果把經濟學家的外延擴大,任志強也算。幾年前他就說能買房趕緊買房,房價要一直漲。很多人不聽,結果買不起了。不管人們怎么恨他,扔鞋什么的,可實踐到目前為止一直證明了他的正確。
他說他就是給富人蓋房的,多少人恨他就因為這句話。他錯在沒有去彌縫社會的裂痕,而是進一步撕裂了原本就很脆弱的社會階層聯系,抬高了對立情緒。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他的論斷。
第三,態度上,多一點尊敬,少一點調侃。經濟學家,不管怎么樣,也是讀了多少年書讀出來的,總有過人之處。我們要想成長,就應該看到人家的長處,多學習,這才是成熟的做法,而不是一觸即跳,大罵一頓,抑或幸災樂禍,隔岸觀火。
最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以是為結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