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學者掩蓋南京罪行:戰斗詳報偽造屠殺命令?
南京大屠殺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場浩劫,而日本右翼學者一直歪曲歷史,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在中華門外的大屠殺也正是日本右翼學者想極力掩蓋的一次屠殺。日本右翼學者東中野修道在《南京大屠殺的徹底鑒證》中的第五章對于中華門外的這次屠殺進行了掩蓋和詭辯。那么此次屠殺的具體經過和真相究竟是什么?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筆者在搜集日軍舊報刊時得到了一套1963年發行的日本《產經新聞櫪木版》。其中每日連載的《鄉土部隊戰記》里記載了櫪木縣出身的日軍步兵第59聯隊和66聯隊的戰史。這套戰史雖然不是日本官方發行的,但是編纂者均為參加過戰斗的日軍老兵,可以說是一套非常貼近歷史真相的戰記。而這套戰記中的主角步兵第66聯隊正是中華門外的劊子手聯隊。
中日兩軍死斗中華門,日軍旅團部陷入包圍
南京中華門及城外的雨花臺、菊花臺是南京保衛戰戰斗最為激烈的戰場,日軍第6師團和第114師團兩個師團圍攻駐守此地的中國軍隊第88師,這次戰斗十分激烈,中日雙方都付出了極其慘重的死傷。《鄉土部隊戰記》這樣記載中華門外圍的戰斗:
12月9日上午,秋山充三郎指揮的旅團部和步兵第102聯隊,遭到了眾多敵軍的包圍,66聯隊為了救援被包圍的旅團部和壓制面前之敵,第1、3大隊向旅團右翼前進。第2大隊作為師團直屬隊跟隨師團司令部前進。原來護衛軍旗的第7中隊將軍旗移交給第2中隊護衛。敵人遭到了66聯隊的增援和打擊,放棄了對旅團部的包圍。
傍晚和敵軍進行了真刀真槍的戰斗,日落時分的戰場到處都是槍聲,直到入夜還有敵軍的照明彈不時劃過夜空。夜半時分,日下田武主記中尉在雨花臺附近的村落里指揮收集食物生火做飯,由于戰事緊張,一天只能吃兩頓飯。但是此時做飯的火光卻招來了附近敵軍的迫擊炮彈,聯隊里一下子出現了數名死傷者……所有士兵在對南京發起總攻前都已經做好了捐軀的覺悟。

《鄉土部隊戰記》中記載日軍114師團步兵第127旅團部這次陷入88師包圍的戰斗只是慘烈的中華門戰斗中一個小片段,但是88師官兵在人數和火力均占壓倒性優勢的日軍面前敢于主動反擊,甚至一度將在前線的日軍旅團部包圍。雖然未能擊斃日軍旅團長秋山充三郎少將,但是這次戰斗給了秋山少將很大的打擊,他也對這支頑強抵抗的中國軍隊恨之入骨。

中華門最終失守,上千戰俘慘遭屠殺
12月12日,雨花臺已經失守,日軍第6師團全力猛攻中華門,由于日軍第6師團已經從雨花臺直接進抵城墻下,之前還在城外和114師團對峙的部分88師官兵便和主力失去了聯系,但是這些和主力失去聯系的中國官兵并沒有馬上選擇投降,《鄉土部隊戰記》記載:
山田聯隊長指揮66聯隊作為師團的先頭部隊向中華門挺進,途中被切斷退路的敵軍四散逃跑,敵軍只能在投降和被殲滅之中做出選擇。但這些敵軍是蔣介石直系的正規軍,并不打算向日軍投降,逃入了中華門東方的村落和民宅中做最后的抵抗。
66聯隊第1大隊在戰車第5大隊一個中隊的支援下開始向抵抗的敵人殘兵發起攻擊,經過三小時的激戰后終于殲滅了這股敵人。剩余的敵人陸陸續續向我軍投降,這三個小時中敵人遺棄了七百多具尸體,也抓獲了一千五百余人的俘虜。

這一千五百余俘虜的命運,《鄉土部隊戰記》并沒有交代,但是日本財團法人偕行社編纂《南京戰史資料集》里收錄的一份步兵第66聯隊第1大隊戰斗詳報卻交待了這些中國俘虜的命運,現將這份戰報關于處理俘虜的部分摘譯如下:
八、(12月13日)下午2時整,接到聯隊長如左命令:
根據旅團命令,俘虜應全部殺死。其方法是否可以為每次綁十幾人,逐批槍斃。
武器的收集集中方面,在沒有特別指示前,應派兵看管。
聯隊依照旅團命令,正派主力在城內掃蕩。貴大隊任務不變。
九、根據以上命令,命令第一、第四中隊收集整理武器并派兵看管。
下午3時30分,召集各中隊長交換處理俘虜的意見。最后決定各中隊(第一、第三、第四中隊)平均分擔處理,即每次從監禁室帶出50人。第一中隊將俘虜帶至露營地南方谷地,第三中隊帶至露營地西南方洼地,第四中隊帶至露營地東南谷地附近,全部用刺刀刺死。
但是,要注意在監禁室周圍安排重兵警戒,帶出俘虜時絕對不要讓其有所察覺。
各隊都在下午5時結束準備,開始刺殺,下午7時30分刺殺基本結束。
向聯隊的報告。
第一中隊改變當初決定,想把俘虜監禁起來一口氣燒死,但未成功。
斷了生念的俘虜并不畏懼。有人在軍刀前伸出脖子,有人從容面對刺來的刺刀。但也有人哭喊著求助,特別是當隊長來巡視時,到處都傳出哭叫聲。

這段記述來自日軍原始的戰斗詳報,內容應該極為可靠,而慘遭屠殺的中國戰俘在這份戰斗詳報的附表中有一個很精確的數字,上面顯示共有1639名士兵和18名軍官在中華門外被日軍殺死。這也是日軍有組織、有計劃地屠殺中國戰俘的鐵證。
日本右翼著書翻案,鐵證如山怎可狡辯
按理說日軍這份戰斗詳報已經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中華門外日軍步兵第66聯隊第1大隊的無恥行徑,但是日本右翼學者東中野修道在1998年出版了一本叫《南京大屠殺徹底檢證》的書,其中第五章全面“檢證”了這份戰斗詳報。東中野修道在書中提出,所謂旅團長下達的屠殺俘虜命令不符合戰斗命令的格式和規范,在目前所能見到的《128旅作命第66號》中也完全不見蹤影。因此這條所謂旅團下發的殺死俘虜命令是第一大隊編造出的命令。
但東中野的這一論斷顯然是不正確的。首先,只有日軍發布的正式作戰命令才會有編號并結集成冊,而在正式作戰命令之外又會下發一些相對不正式的訓示和訓令,這些命令不會有編號,也一般不會結集成冊,如第十軍司令官柳川平助在1937年11月17日發布的訓示中就指出第十軍自杭州灣登陸以來就頻頻發生強奸、劫掠等暴行。這種訓示一般是獨立于作戰命令之外的命令。而且秋山充三郎少將前幾天剛剛陷入88師包圍,這次得知抓獲了一千余名88師俘虜,用屠殺來報復也是順理成章的。
其次是日軍的戰斗詳報寫就后是需要逐級上交審閱的,審閱無誤后才會歸檔保存。如果這份命令是第1大隊偽造的,在上交至128旅團審閱的時候,旅團參謀為什么沒有指出這一嚴重的瀆職行為?很顯然,旅團參謀認為此份戰報沒有問題,所以秋山充三郎簽發了這份屠殺令是不容置疑的。
在質疑了屠殺命令的真偽后,東中野修道又開始質疑俘虜的數量,首先他指出了戰報中提到日軍曾經使用剛剛俘虜的三名中國軍隊戰俘去勸降其他正在抵抗的中國軍隊,效果顯著,他引用當時第4中隊代理中隊長小宅伊三郎的證詞,說日軍并沒有使用俘虜勸降,并進一步指出這份第一大隊的戰報編造之處甚多,關于小宅伊三郎的證詞里提到的第4中隊俘虜了1200余俘虜的事情,東中野修道說一個中隊在三小時內不可能逐一收攏那么多戰俘。
那讓我們再看一看這份戰報中記錄抓獲俘虜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敵軍官中,有的不肯投降而戰斗到最后一刻,有的從背后打死想投降的部下。
第四中隊的田名綱伍長一直沖到被我火力壓制的敵軍步兵炮跟前,并繳獲了該炮。
第一中隊方面,雖然剛開始因敵軍從屋頂上投擲手榴彈導致進攻受阻,但隨著第四中隊獲得進展而得以迅猛推進,逐個掃蕩,還抓獲了大批俘虜。
第三中隊方面,按預定計劃進展順利,沒有遇到大的抵抗。晚7時左右,手榴彈的爆炸聲也變得稀疏了,掃蕩基本結束。與我方微乎其微的損失相反,敵軍被殲700人,被俘1 500余名,另外還有大批武器彈藥被繳獲。將逃往該方向但因南門城門被封而斷了退路的敵軍壓迫到城墻南側小河一線,然后全部予以殲滅,從而粉碎了他們暗中搗亂的圖謀。
最初抓到俘虜時,隊長讓其中3人去傳話:如果不抵抗并投降可保一命,結果收效很大,從而使我軍的傷亡減少到最小程度。將俘虜集中在鐵路線上檢查服裝,慰問傷員,又讓全體人員親眼看到日本軍隊的寬大處理,進而再讓人傳話,勸說其他殘敵投降。一般來說,殘敵都抱著一種聽天由命的態度,因此均嚴格服從看守士兵。
這份戰報原文明確指出,不只是第四中隊,第一中隊也抓獲了許多中國戰俘,而且沒有說究竟是哪個中隊長讓中國戰俘去勸降。所以在用俘虜勸降這個問題上,小宅伊三郎的證言和戰報并不矛盾。而小宅說的他們中隊抓了1200俘虜確實有夸大戰果的嫌疑,因為第一中隊也抓了大批俘虜,第三中隊抓獲的俘虜想必也不會少,三個中隊三小時內抓1500余俘虜是完全合理的,而且《鄉土部隊戰記》里刊登了一張日軍拍攝的在此次戰斗中俘虜的中國軍隊戰俘的照片,并引用了當時第四中隊的高野保太郎的證言:“只有120余人的第四中隊來看管這么多俘虜,雖然他們都沒有了武器,但還是擔心他們會在一部分士兵的煽動下暴動。一個中隊看管1500余名戰俘實在是十分辛苦的一件事。”

以上這些證據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證據鏈,它們都清楚無誤地顯示,日軍第114師團步兵第66聯隊第1大隊在中華門外屠殺1647名手無寸鐵的中國戰俘是再清楚不過的史實。
參考文獻:
產経新聞櫪木版連載:《郷土部隊戦記》,1963年。
財団法人偕行社編:《南京戦史資料集》,東京:偕行社1989年版。
高橋文雄編:《野州兵団奮戦記》,宇都宮:中央通信社1983年版。
東中野修道著:《「南京虐殺」の徹底検証》,東京:展転社,1998年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