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回母校復旦任教:希望為本科生開課
12月12日,張力奮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表示,回到復旦大學后,他的教學和研究方向會涉及中國媒體的生態與轉型,他希望為本科生開些課。
張力奮畢業于復旦大學80級新聞系,畢業后留校工作8年。他還創辦了學生刊物《復旦風》,力求以新穎的敘述措辭來營造一種自由呼吸的氛圍。
之后,張力奮赴英國深造,獲Leicester大學大眾傳播學博士學位,曾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工作10余年,擔任助理電視制作人、國際臺中文節目資深制作人,新聞節目制作資深培訓師、中文節目新聞時事主編;曾獲BBC奧納西斯旅行獎(BBC Onassis Travel Bursary);曾任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訪問專家、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客座教授;2003年,加盟英國《金融時報》, 創辦FT中文網,并出任主編。2008年7月出任《FT睿雜志》總編輯。
2015年1月14日,張力奮發布離職決定,稱將辭去在FT中文網擔任長達11年之久的總編一職。原《南華早報》網站主編王豐于4月接任張力奮,負責FT中文網的新聞內容運作。
張力奮對于母校復旦大學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在今年復旦大學110周年校慶時寫了一篇文章《校友與校慶》,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對母校的評價,我們從來難以客觀:自己可評頭論足,卻容不得旁人說三道四。在高考錄取率僅為5%-6%的八十年代,這個叫大學的地方,與我們的命運綁得太緊,深入骨血,難解難分。出門在外,即便從不相識,‘校友’二字,如同無產者聽到《國際歌》的召喚,就夠了。”
張力奮告訴澎湃新聞,之所以選擇復旦大學,一方面是由于母校情結,另一方面,在他宣布離開FT中文網時,復旦大學就第一時間就向他發出了邀請。
據了解,此次接受教職后,張力奮將主要從事新媒體和國際新聞方面的教學工作,同時在新媒體中心參與相關的研究工作。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尹明華介紹,復旦新聞學院正在建設新媒體中心,很需要像張力奮這樣的人才,此外,張力奮在外媒的工作經驗,與新聞學院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的愿景也是一脈相承的。
據了解,復旦新聞學院與張力奮的聘任合約沒有年限,喜歡做研究的張力奮也希望能對人才的培養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對于張力奮的到來,復旦新聞學院的學生們也抱有很大的期待:“他有這么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很希望能聽他來講課。”“估計他的課到時候又要被秒殺了,擔心搶不到。
對話張力奮:母校的召喚總是最有力量的
澎湃新聞:此前有傳言您會去香港大學,為什么后來選擇了復旦大學?
張力奮:我去年和今年在香港大學做過兩輪的客座教授。去年FT的學術假,我去了港大。今年暑假,還是去了香港大學,讀書、寫作。的確有一些我去港大執教的傳聞。諸多選擇中,我最后決定回母校。對年邁的老父親也有所照應。
澎湃新聞:您到復旦大學將從事什么方向的教學和研究?
張力奮:我在英國留學做博士研究時候,研究興趣之一是英國19世紀、20世紀的新聞傳媒制度史。近代史上,英國是在制度創新方面有著杰出貢獻的國家,也是近代新聞業與制度成型的搖籃。當然,另一個研究方向,涉及中國媒體的生態與轉型,特別是新媒體技術的沖擊。這是媒體人、學界和業界共同關注的問題。
澎湃新聞:您何時會開講第一堂課?
張力奮:我會先安頓下來。我在國際傳媒一線,做實務20多年,多在路途中。很多該讀的書沒讀,想安靜地讀點書。再和學校、學院、同事商量一下,確定今后一段時間具體的教學和研究方案。我希望為本科生開些課。
澎湃新聞:聽說您今年1月14日離職的消息發布后,復旦大學是第一個向您發出邀請的?
張力奮:我三年前就回復旦做過客座教授。出國這么多年,和母校在學術上、專業上的溝通和交流沒有停過。我辭任的消息在媒體報道后,有不少機構包括大學找過我。復旦大學是最早向我發出邀約的。校方與院方為此作出的努力令我感動。母校的召喚與誠意,總是最有份量的。
澎湃新聞:復旦和您簽訂了無期限合同?
張力奮:是的。簽訂沒有期限的合同,是母校的誠意與好意。母校希望能簽一個長期合約,我也接受了這樣的安排。
澎湃新聞:您是一個非常擅長講中國故事的人,今后的教學中會把這樣的方法和技巧教給學生么?
張力奮:中國故事、中國敘述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個新聞議程。過去二十多年的媒體經歷,包括在英國求學的經歷,應該為我的教學和研究提供一個不同的視野,希望能夠東西交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