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太陽旗下的地獄:日軍如何在全球制造戰爭罪行
12月9日,“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學術研討會”在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召開。研討會由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北京華章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共同主辦。
研討會上,來自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省委黨校等學術機構的20余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圍繞重慶出版集團引進出版的《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討論如何從全球視角做好抗日戰爭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傳播工作。

叢書出版填補國內研究空白
此次,重慶出版集團出版的第一批《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共四本,分別為《地獄航船:亞洲太平洋戰爭中的“海上活棺材”》、《不義之財:日本財閥壓榨盟軍戰俘實錄》、《太陽旗下的地獄:美軍戰俘修建緬泰死亡鐵路秘聞》、《樟宜戰俘營:1942—1945》。
這四部著作作者皆為國外研究日本戰爭罪行方面的專家,四本書構成一個證據鏈,首度向中國讀者介紹了二戰中日本在中國以外地區制造的戰爭暴行,有力駁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認戰爭罪行的無恥言論。
本套叢書由民間學術團體季我努學社組織集體翻譯。季我努學社以“揭露日本戰爭罪行,謳歌中華民族脊梁,為國內二戰史研究積累史料”為組織目標,成立四年來,一直在整理近代史料,尤其是抗戰史料。本次出版的四本書是季我努學社與重慶出版社合作的《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的第一階段成果。

研討會上,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張憲文教授首先發言,他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肯定了這套叢書填補國內研究空白的價值:“我們學術界研究了這么多年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但是從國內來說,研究的范圍還比較狹小,比如日本侵略者對亞洲人民,特別是東南亞人民的傷害,過去我們關注得很不夠。雖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我們史學領域中,特別是世界史領域里面重要的方面,但過去我們受世界史研究歐洲中心論的影響,比較關注的是歐洲,對歐洲了解比較多。后來對美國也做了研究,而對于亞洲地區特別是日本在二戰期間犯下的罪行了解不多。我們在對這段歷史史料的掌握上很薄弱,所以我認為這套叢書的出版很有意義。”
南京師范大學張連紅教授則從大學評價體制問題出發,肯定了這套叢書的翻譯工作,因為翻譯這套書的作者基本都是年輕人,他們還愿意去做一些學術翻譯工作。“現在大學里的老師都知道,大家幾乎不會做翻譯工作,因為在大學評價指標體系里面翻譯不算什么,對于評職稱沒有幫助,所以沒有什么人去做學術翻譯,但翻譯這個工作很不容易,史料翻譯比研究工作更難。”
“地獄航船”與“不義之財”
研討會上,季我努學社的四位代表夏靜、范國平、程世利和李天逸分別介紹了這四部著作的主要內容。
《地獄航船:亞洲太平洋戰爭中的“海上活棺材”》的作者是格雷戈里?F.米切諾(Gregory F.Michno)。他出身美國海軍世家,是美國著名海軍史專家,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歷史學碩士。二戰期間,日軍為了彌補國內男性勞力的不足,大規模征用盟軍戰俘充當奴隸勞工。這些戰俘被日軍在占領區的各地運來運去,哪里有需要,就被運到哪里。在運送戰俘的過程中,日軍動用了大批船只。這些船只就是在西方世界臭名昭著的“地獄航船”(Hell Ship)。

這本書深度揭露了日本的戰爭罪行,詳細描寫了日軍違背國際戰爭法的基本原則,殘酷虐俘、殺俘的種種細節,還寫了生存絕境對人性的考驗——既有同伴間互相幫助,也有自相殘殺。
復旦大學歷史系碩士生夏靜對“地獄航船”的罪行做了三點總結:“一個是極端狹窄的空間,換氣不充分,這些戰俘只能待在船艙和煤庫。第二是他們吃的東西是發霉的食物。第三點是日本方面拒絕在船上掛紅十字的標志,所以其中很多船只是被盟軍誤擊沉的。還有很多戰俘會想跑走,但日軍關閉升降口,一旦發現逃走戰俘他們就會擊斃,戰俘落入水中也會打死。”

《不義之財:日本財閥壓榨盟軍戰俘實錄》主要研究日軍在本土、臺灣、朝鮮、中國東北等地大量使用白人戰俘和平民充當奴隸勞工的戰爭罪行。它不僅對日本使用白人戰俘的規模和死亡率進行了概括和分析,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能夠精確到具體的日本公司,用專章分別對三井、三菱等日本財閥進行揭露,結論是日本公司利用白人戰俘和平民積累了大量“不義之財”。此書作者琳達?格特茲?赫爾姆斯(Linda Goetz Holmes)是美國著名記者,被譽為“當代約翰?托蘭”,日本戰爭罪行和納粹戰爭罪行研究專家。
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范國平在會上重點介紹了日本三菱財閥大量使用白人戰俘充當奴隸勞工的情況。三菱在沈陽有大型軍事綜合體,他們在沈陽召集了很多美國勞工,現在沈陽也有盟軍的戰俘紀念館。由于731部隊在沈陽有基地,所以很多戰俘在回憶中都說日本醫生用羽毛在他們鼻子底下筆劃,很多戰俘因此感染細菌。
“三菱會派一些醫生,他們對其中一些戰俘進行藥物注射,很多戰俘死亡。日本醫生不允許戰俘掩埋尸體,必須經過解剖以后掩埋,戰俘推測這是為了進行細菌武器實驗。還有的醫生號稱給戰俘注射的是‘馬尿’,但戰俘們推測也應該是一些測試細菌的藥品。”

緬泰死亡鐵路與樟宜戰俘營
《太陽旗下的地獄:美軍戰俘修建緬泰死亡鐵路秘聞》的作者是凱利?E.克拉格(Kelly E. Crager)。他是德克薩斯農工大學歷史系訪問學者,檔案館越南口述檔案整理委員會主任。在參與得克薩斯大學口述歷史計劃的過程中,他有機會接觸到“失落的營”中的幸存者,并完成了這本《太陽旗下的地獄》。本書還原了美國陸軍36師131野戰炮兵團第二營和美國海軍“休斯頓”號被俘官兵修建慘無人道的緬泰死亡鐵路的全過程。
嘉興學院教師程世利介紹了日軍驅使戰俘修建緬泰鐵路的罪行。緬泰死亡鐵路是1942年日軍為了戰略目的而修建的連接泰國曼谷到緬甸仰光的鐵路。這條鐵路全長415公里,大概是寧波到南京的距離,但它中間要穿越一個山脈還有泰國曼谷的平原,中間修筑了600多座鐵路橋,每一座橋都有6-8個橋墩,工作量非常大。
“最主要是日本人讓俘虜修筑鐵路的工具非常原始,所以有美國戰俘回憶說日本人修筑鐵路是用一把鏟子和一個籃子,工具簡陋可以想象。同時它的工作環境非常惡劣,中間要穿越熱帶雨林,不可避免受到痢疾、潰瘍的困擾,同時俘虜受到日軍的虐待。”
根據統計,英國大約有3萬多人參與了修建鐵路,死亡率23%;荷蘭有接近2萬人,死亡率15%;澳大利亞3千人,死亡率23%;美國有668人,死亡率19%,這些人主要是戰俘。后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審判時,對緬泰死亡鐵路的判詞有4千多字,這比南京大屠殺的判詞都長,是東京審判提到日軍暴行中最多的判決詞。

新加坡樟宜戰俘營,是二戰期間日軍在東南亞地區所建立的最大的戰俘營。它是作為日軍修建緬泰死亡鐵路的中轉基地的身份而存在的,關押在這里的戰俘被陸續送去修建緬泰死亡鐵路,這里成了他們的中轉站。《樟宜戰俘營:1942~1945》即為講述這段悲慘歷史的著作。
本書作者海沃斯(R.P.W.Havers)是英國皇家陸軍軍官學院講師,二戰史研究專家,美國富爾布賴獎金獲得者。他查閱大量的檔案資料,包括收藏于英國倫敦的公共資料辦公室和澳大利亞堪培拉的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的大量政府檔案,還包括大量戰俘撰寫的檔案資料、回憶錄和日記,記錄了各國戰俘是如何密切團結、有組織地與日本看守抗爭的。
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生李天逸介紹說,樟宜戰俘營是日軍二戰期間在馬來半島建立的最大戰俘營,據統計,1942年2月底囚禁了45000多人。“樟宜戰俘營是日軍在二戰期間非常有特點的一個戰俘營,因為它有非常優越的戰俘營設施。這里原來是英軍現代化程度很高、條件很好的要塞,因為英軍在新加坡之戰中沒有太大抵抗就投降,所以這個戰俘營就延續了之前的建制。高級軍官享受一人一間的營房配套設施,應該說是非常不容易,這種待遇比起‘地獄航船’狹小的空間簡直天堂般的享受。”

盡管如此,但戰俘營內的食物供應非常短缺,于是日軍要求戰俘自給自足,戰俘們得到這個消息非常驚訝,但也無可奈何。“一開始他們靠自己攜帶的補給品堅持兩個月,后來就利用要塞的場地,開始自己種植土豆、番茄這些一些基本的蔬菜,甚至還養起了豬,有的還養了類似于老鼠那樣的嚙齒類動物。然后在戰俘營內還產生了黑市,戰俘們可以在其中進行商品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出版了一部反映樟宜戰俘營的小說《鼠王》(King Rat),作者是曾經在戰俘營內生活過的克拉維爾(James Clavell),他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了小說,后來這部小說也被拍成同名電影,之所以叫《鼠王》是因為他飼養嚙齒類的動物供給其他戰俘食用。

會議最后,主辦方代表、重慶出版集團副總經理、北京華章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軍女士向學界發出倡議,表示要與學界密切合作,進一步加強出版與學術研究的結合,把《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持續、深入、廣泛地做下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