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因為“吃”打起來,這事兒竟然是真的
原創 梅姍姍 風味星球 收錄于話題#風味世界43#歷史2#黑胡椒1

胡椒面,中國人最熟悉的調味料之一。90年代長大的人都記得陳佩斯和朱時茂那個經典小品《胡椒面》,生活在武漢的人更是每天清晨被胡椒面的辛辣刺激叫醒。

*新視覺網盤電影

黑胡椒是武漢早餐的靈魂調料,圖為鮮魚粉
*作者供圖
今天的風味世界,我們就要講講胡椒面這個看似普通的調味料。
你或許不知道,胡椒承載了近代世界的相互認知和串聯。要不是因為它,南美洲不會被發現,日不落帝國不會出現。
是的,胡椒塑造了整個人類的近代文明。

今天這本書的作者是《紐約客》、《紐約時報》等刊物知名專欄作者瑪喬麗·謝弗
為什么是胡椒?
歐洲人對胡椒的執念,很可能源自中世紀。
那時歐洲正處于一片戰亂,隔壁阿拉伯帝國卻一片繁榮。阿拉伯貴族在做肉時,總會加上很多通過貿易獲取的香料,比如黑胡椒、丁香、肉桂等,使原本寡淡的肉菜滋味豐富起來。

中世紀的畫里,到處能看到用碗盛的香料的影子
* 知乎@我研究了一下
歐洲大部分地區處于北溫帶,各國國土面積又不大,物產受環境限制,非常有限,食物就更別說了。
水煮、燉烤、土豆牛肉加點鹽,幾乎是日常的全部。
“當時皇親國戚宅第中珍藏的胡椒有專人看守,富人則是私藏在隱秘的櫥柜里。用胡椒入菜是少數人的特權,美味的菜肴必得放大量胡椒,用量大到現代人或許會覺得胃受不… 更極致的是,他們常吃完大餐后,還會單獨用銀盤裝一盤香料,大家輪流品嘗。” 作者瑪喬麗·謝弗在書里寫道。
為了用更便宜的價格獲得象征稀有和尊貴的香料,避開阿拉伯中間商的差價,哥倫布、達伽馬等人開始了以生命為代價的遠征。
今天我們都知道,南美洲是哥倫布無意間被發現的,但他出發的動機其實很單純,“帶著胡椒等香料,確保不論在哪里登陸,當地土著都能最快告知何處可以找到胡椒”。

哥倫布大交換給世界帶來了很多物產
*jstor
可惜哥倫布在南美洲并沒找到胡椒,而是長得很像胡椒的另一種香料:多香果(allspice)。第一個把胡椒從印度通過海路帶回歐洲的是葡萄牙的達伽馬,他的成功,也鞏固了地理大發現早期葡萄牙海上霸主的地位。
胡椒與殖民地的建立
胡椒原產于印度,是木本攀藤植物。至今在印度南部西高止山脈的雨林里,仍能找到有野生胡椒的蹤影。

*書中插畫
今天我們提到胡椒,大概率出現的是黑白兩種胡椒。
其實它倆是同一種胡椒,區別在于漿果何時采收及曬干:黑胡椒是在果實仍然呈綠色時采摘的,白胡椒則收得比較晚,果實已經由綠轉紅。果實采下后要先浸泡在水里去除堅硬的外皮,然后再曬干。

還在長大的胡椒
* 博客來
對于歐洲人而言,如何最快、最安全的到達印度,購買滿船的胡椒,是持續數十年的試錯過程。最早的航線是葡萄牙人建立的,他們征服了要塞馬六甲,控制了早期的胡椒貿易。
那時的胡椒貿易還是以“和諧友誼”為主旋律:外國商船帶著各國公函來到諸如蘇門答臘的胡椒盛產地,與本地統治者結交,文明的購買足夠裝滿整條船的香料。裝載貨物期間,他們在這個異國觀察體驗,記錄下新鮮的見聞,帶回去供國人參考。
“在殖民與帝國主義時代之前,英國人只極力想要與盛產胡椒的蘇門答臘做生意,采取低姿態前來。英國東印度公司第一艘開往印度的“紅龍號”船長蘭開斯特受托攜帶一封親筆長信,開頭便是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致’偉大強盛的亞齊國王’”。

當時繁盛的蘇門答臘港口,停泊了各國的商貿船只
*維基百科
但荷蘭東印度公司破壞了整個規矩。
小時候課本里提到“東印度公司”時,往往是跟英國的殖民統治掛鉤的。但我們很少知道,歷史上還有一個荷蘭東印度公司。
“英國東印度公司于1600年獲得伊麗莎白女王的特許狀,僅兩年后,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成立。沒多久,百萬磅胡椒便開始涌入歐洲,歐洲北部這兩家貿易公司開始了長達約200年的激烈對立。”
荷蘭對香料貿易的態度,基本由其在印尼的總督庫恩制定。他有著“班達群島屠夫”的綽號,同時也擁有異常清晰的貿易邏輯。他是最早弄明白亞洲國與國之間,香料茶葉絲綢布匹錯從復雜的依賴關系的歐洲人,“并預想了一個龐大的交換市場,由紡織品、香料和貴金屬交織出一曲令人頭暈目眩的貿易交響樂”。

葡萄牙人把庫恩當做英雄,并為他樹立雕像
*維基百科
在他的帶領下,荷蘭開始了對部分香料生產地人民的殺戮和統治,壟斷了諸如萬丹這類香料最優秀的產地,迫使英國去其他地方開拓貿易可能。
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幫助蘇門答臘各地方首領抵抗荷蘭入侵”為理由,在各地陸續建立“殖民地”,并最終形成了完善的殖民統治政策。
除了控制生產地,香料運輸沿岸也需要多個港口來裝卸補給,這也間接促成了新加坡的建立。
“英國在檳城和明古連的殖民地位置太過偏遠,無法作為印度與中國之間的中途站。因此,時任英國東印度公司駐蘇門答臘總督的萊福士想到在馬六甲海峽南邊的入口取得一個地位險要的據點,在英國商人至中國的路途上能夠提供保護”,這個地方便是后來的新加坡。

新加坡的締造者萊福士
*維基百科
1819年2月29日,他與當地首領及馬來半島上未受荷蘭人滲透的柔佛蘇丹簽訂條約,然后在新加坡升起英國國旗。
可怕而持久的香料貿易航行
有極大的利益,就有極大的危險。地理大發現時期最可怕的危險,莫過于歐洲到印度,每趟都接近一年半的航海過程了。
拿英國東印度公司第一艘遠航印度的紅龍號來說,它1601年2月份從英國出發,等到達蘇門答臘的亞奇時已經是1602年的6月,花費了整整16個月。等紅龍號到達蘇門答臘時,船上已經死掉了1/5人。歷時接近一年的回程又死掉1/5人。

壞血癥是航海員死亡的主要原因,圖為后來海員會專門補給橙子來防止壞血病
* 美國國家地理
荷蘭人統計,每次航海幾乎僅有約三分之一的船員能夠撐過艱辛的亞洲之行活下來,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及英國人的數量也差不多。“這使得要招到行駛貿易船所需的足夠人手就越來越困難。1623年時,據說水手必須綁架而來,以鐐銬鎖住,直到開往印度的船起航才解開。”
海員們早期的死因主要是因惡劣的生存環境帶來的瘧疾,和我們如今已熟知的,因缺乏維生素C而產生的壞血病。后期則增加了戰爭這個因素:為了獲得充分的香料,各國的商貿船開始了相互的打劫,馬來西亞附近也滋生出了大批海盜。

地理大發現時期也被成為海盜的黃金時期
*維基百科
除了死亡,海員還需要面對食物的問題。
當時的食物存儲技術無法支撐超過一年的海上航行,海員必須在沿路找尋淡水和食物的補給。蔬菜幾乎是不可能有的,肉類是唯一的能量來源。在海員的日志里,我們能看見他們捕殺海豹、企鵝、鯨魚、烏龜等動物,渡渡鳥這個如今只存在于博物館描述里的物種,也是在那個時候被人類吃滅絕的。

據說渡渡鳥不會飛,不怕人,肉也很好吃。這大概是它被大量屠殺的原因。渡渡鳥于17世紀滅亡。
*趣歷史
鴉片戰爭的種子
瑪喬麗·謝弗還在書里披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信息:鴉片戰爭的源頭,也跟以胡椒為主的香料貿易有關。
早期英國荷蘭人都是帶著少量銀元和大量貨物來亞洲購買香料茶葉的,但他們很快發現,亞洲人對于歐洲的貨物并不感興趣,他們便開始使用廣泛種植于印度的鴉片充當貿易貨幣。
1663年,荷蘭人征服科欽時,鴉片第一次被用來交易胡椒。

整個胡椒貿易流程
*書中插畫
之后的兩百年里,英國和荷蘭人愈發廣泛地種植鴉片。美國商人帕特里克森就在日記里寫過以鴉片交換胡椒的好處。據他估計,“花費三四千英鎊在印度購得的鴉片,可與馬來西亞人換得整船的胡椒,重約35萬磅。而這些胡椒可售得35000英鎊,利潤高達原始投資金額的10倍”。
這種以鴉片充當貨款購買商品的方式,也帶來了我國1840年的鴉片戰爭,拉開了近代中國屈辱的序幕。

中國人因此染上鴉片癮
*維基百科
這就是以胡椒為主角的香料貿易史。
這個曾幾何時只是“物以稀為貴”的渴望,成了開啟世界貿易的鑰匙,也促成了物產的大交換。在未來的“風味世界”里,我們也會陸續跟大家介紹地理大發現時期,究竟有哪些物種進行了交換,里面又有什么故事。
作者:梅姍姍
排版:風味君
頭圖:作者供圖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
如有疑問請聯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原標題:《因為“吃”打起來…這事兒竟然是真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