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髀設·游記|楊世強:觀“前童木構”有感
作為本次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分展“映射:城市/鄉村兩生記”的重要實物展品,潤·建筑工作室的“前童木構”與輕鋼結構和“竹林構”并置在一起,展現了不同建筑材料在當代鄉土實踐中的應用。“前童木構”抓住了傳統木建筑使用榫卯相交接的特征,并將之簡化和放大,令人耳目一新。
“前童木構”中使用的是建筑師持有專利的“六向偏心自平衡結構”,它在榫卯節點上由六個正方形截面的木構件通過榫卯交接而成,單個這樣的結構無法站立,但多個結合起來,就可以利用扭矩形成較為穩定的建筑空間。
以下,筆者從木材的特性和榫卯與結構整體的關系上,對“前童木構”做些大膽的點評。
1.木材的異向性
“由于木纖維為管束狀細胞的單向分布,因此造成木材的異向性(anisotropy)……以力學強度(張力)而言,針葉樹的高低關系為縱向>徑向>弦向,甚至可達100:10:5的差異,此乃木材有別于其他材料的關鍵所在。”(陳啟仁,張紋韶. 《認識現代木建筑》.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5. 第39頁。)

因此,“前童木構”中將梁和柱的截面做成相同尺寸的正方形,從木材的特性和結構受力的角度來說是不盡合理的。

宋《營造法式》大木作用材之制(引自《梁思成全集·第七卷》:p378)
反觀上圖的傳統穿斗式木構架:柱子細長且帶有收分,在承受荷載的前提下,也符合樹木生長規律;穿枋扁而高,將柱子“編”在一起,構成一榀搧架,檁條將屋面的重量傳遞到搧架上,各個搧架之間用縱向構件拉結,形成穩定的結構。結構整體輕盈省料,形成排架式的“類編織”結構,可矗立數百年。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木結構是主要在橫向上受力的排架結構,各構件經過了尺寸權衡,從上至下,呈現出一種與樹木的有機性相一致的靈活性,十分輕盈省料。而“前童木構”中的所有構件截面相同,沒有體現出鄉土建筑深層次的有機和經濟的特征。
2.榫卯——木結構的連接方式之一

榫卯連接是中國古代匠師創造的一種連接方式。其特點是利用木材之間擠壓、嵌合,將相鄰構件聯系起來,當結構承受外力時,構件間通過連接傳遞荷載。(何敏娟等. 《木結構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8. 第67頁。)
木構件的連接方式有許多種,如榫卯連接、齒連接、螺栓連接和釘連接等。即使在中國古代,木結構也有綁扎、榫卯、釘連接和借助金屬連接件等多種連接形式。榫卯連接將連接部隱藏了起來,使得結構外觀簡潔美觀,這是它優于其他連接方式的最突出的優點。但榫卯結構也有一些缺點:例如,在榫卯連接處對材料的受力面積削減大,用料不經濟,且構件形狀較復雜,加工費時等。因此,日本在近代對榫卯進行了大幅改良,而在20世紀初德國人發明了集成板材后,榫卯在建筑和家具中的使用已經大大減少。
連接部的隱蔽性是榫卯自誕生以來的固有屬性,是它超越綁扎結構的技術優勢。但在“前童木構”中,六向榫卯的連接部被放大和展示出來,整體結構為了特殊形式的榫卯不惜偏心受力。在筆者看來,這有悖于榫卯的內在屬性,并且顛倒了目的和手段,畢竟建筑不是孔明鎖啊。“前童木構”中使用的六向榫卯,如果使用無機材料,或者在較小的尺度上,都可以穩固而美觀地存在,但放大到建筑的尺度,就需要考慮木結構的原理與六向對等的榫卯形式之間的矛盾。作為對木結構榫卯單元化的探索,隈研吾在GC口腔醫學博物館中的小尺度作為非承重構件的探索或許更為成功。

日本當代木建筑的活力是有深厚的基礎的。歷史上,日本自然災害不斷,1891年濃尾地震,1923年關東大地震和之后其他地區一系列災難,1948年福井地震……這些損失慘重的災難讓日本不得不正視木結構的現代化問題,它必須做到抗震、防風、防火,基于科學理性的語言完全壓倒懷舊的情懷,而災難后制定的采用斜撐、金屬連接件、集成板材等改良木建筑的法律法規為日本木建筑今天的活力奠定了技術基礎。我們的木結構鄉土實踐也無法跳過現實理性的思考,但也并不是說要完全摒棄傳統的工匠建造體系。在日本,西式的、改良的木結構體系和傳統工匠的木結構體系是并存的,稱為“精英木結構和木工木結構”。
鄉土不僅是一種略帶懷舊感的情懷,更是鄉村居民每天要面對的現實,它必須是安全的,最好是經濟的(省料的),美觀的;而對木構傳統的繼承也不必局限于榫卯(金屬連接件同樣是我們的傳統)。城里來的建筑師們,更應當把更安全的木結構技術帶給他們,把城市住宅的便利性帶給他們,這樣才有助于城市和鄉村的更加平等的未來。
(日)菊池重昭編著. 楊田譯. 建筑木質構造M.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2010
何敏娟,Frank Lam,楊軍,張盛東. 木結構設計. 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8
陳啟仁,張紋韶. 認識現代木建筑. M.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5
梁思成. 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
馬炳堅. 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 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3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