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4日,是國家憲法日設立第1周年。長安君昨天認認真真地看了臺央視晚會——“憲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CCTV2015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禮”。會上表彰了十位“2015年度法治人物”,不看不知道,長安君發現他們竟都“各有神功”!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十位“法治人物”既是中國法治建設道路上的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們和小伙伴們一樣,有執著的時候,也有困惑的時候,有堅守的時刻,也有掙扎的瞬間,一句話:他們與我們并不遙遠。
法治人物一 張輝
關鍵詞:“地下錢莊”
“從蛛絲馬跡中發現線索,從海量數據中尋找證據。”浙江省金華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副支隊長張輝帶領80多名經偵衛士,奮戰400晝夜,輾轉大半個中國,破獲涉案金額高達4100億元的特大“地下錢莊”案。這是迄今為止全國范圍內涉案人數最多、涉及區域最廣、涉案金額最大的“地下錢莊”案件。以張輝為代表的經偵民警們,為流動資本“體檢”,打擊經濟犯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保護百姓錢袋子,果真是“高智商犯罪分子的克星”。
法治人物二 李竹奎
關鍵詞:“人大代表”
面朝黃土,背對青山,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安國鎮人大主席李竹奎以一己之力架起了群眾與黨委政府的“連心橋”。1990年,大學畢業的李竹奎放棄了在市區單位工作,投身鄉鎮第一線,一待就是25年。當上安國鎮人大主席后,更是用實際行動詮釋“人大代表為人民”,深入田間地頭為老百姓干實事。他還帶領當地鄉鎮人大代表宣傳法律知識,加強法律監督。堅定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忠實踐行根本政治制度。
法治人物三 張世峰
關鍵詞:“僵尸條款”
擔任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主任的張世峰,被稱為“喚醒‘撤銷監護權’法條的未成年人守護者”。他不是法律工作者,卻推動一部法律意見的誕生。雖然早在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就規定了撤銷監護權的條款,但卻在司法實踐中沉睡了28年。在張世峰和有關各部門的共同推動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2014年12月聯合頒布《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撤銷監護權的訴訟主體,“僵尸條款”被喚醒,未成年人又多了一道法律屏障保護。
法治人物四 劉黎
關鍵詞:基層女法官
劉黎是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奧運村法庭的代庭長,也是一名“全國最美基層法官”。她審理了“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離婚案等大量社會關注度高的疑難復雜案件,許多判決成為經典案例。她探索了道路交通損害賠償案件審理八條規則,被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吸收采納。近年來,劉黎共審理審結民事案件2000余件,涉及當事人7000余人,無一信訪,無一投訴。她說,當法官是個良心活兒,而她所做的,就是面對每一起案件 ,盡可能地多想一點 ,多說一點,多做一點兒,“把公平正義運送到老百姓的心里。”
法治人物五 湯計
關鍵詞:呼格吉勒圖案
湯計是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編委、高級記者,他說“只要堅持,真的正義遲早會到來”。湯計堅持了近10年,用一篇篇內參報道和媒體報道推動“呼格吉勒圖案”再審。即便2013年被查出患上了結腸癌,他內心最大的牽掛還是呼格案。不管面臨什么困境,他都堅定地跟呼格的父母站在一起。2014年12月,內蒙古高院宣告呼格吉勒圖無罪。“正義撼天地、公平得人心”。
法治人物六 巫昌禎
關鍵詞 反家暴
86歲的巫昌禎,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法學教育家,也是法律援助律師,更是一位立法反家庭暴力的推動者。1977年和2001年兩次參與《婚姻法》修改,1992年和2005年參與起草、修改《婦女權益保障法》,直到2015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巫昌禎孜孜不倦進行學術研究,積極奔走、努力呼吁,讓更多的人轉變觀念,向家庭暴力說“不”。她說,“立法就是給你婦女撐腰,告訴你立法有解決的,你別怕。”
法治人物七 彭少勇
關鍵詞:對錯案說“不”
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彭少勇從檢33年,他的信條是“把每一個案件都辦成鐵案,辦成讓老百姓能夠感受到公平和正義的案件”。“王玉雷”案中,面對公安機關認定的命案嫌疑人和案情“疑團”,彭少勇頂住各方壓力做出“不批準逮捕”決定,指導公安機關對重要涉案證據進行排查,最終抓捕真兇。一度被冤的王玉雷對彭少勇說“沒有你們,我真是誰也見不到了。”彭少勇履行了檢察機關對權利的司法監督職責,用堅持彰顯了職業的力量。
法治人物八 馬蘭
關鍵詞:貧困山區的法援女律師
2010年,放棄北京律所的高薪收入,馬蘭成了一位法律援助志愿者。如今48歲的她,每年在甘肅、西藏、云南、貴州和新疆等邊疆省區工作11個月,辦理法律援助案件300多件,普法宣講近3萬人次。在西藏,馬蘭一個人撐起整個法律援助中心,最忙的時候一天接待50多位群眾。志愿服務期滿后,她又申請延期一年。兩年的高原生活讓她體重掉了30斤,身體指標兩項不合格。她在日記里這樣寫道:“也許我只是一只50瓦的燈泡,照亮不了太大的地方,但我也要努力讓法律正義的光亮傳遞到更遠更需要的地方。”
法治人物九 騰格里沙漠守護者
關鍵詞:沙漠之殤
敬畏自然,捍衛生命,他們是守護沙漠的一群雄鷹。2014年9月,《新京報》首席攝影記者陳杰跨越1300多公里,孤身潛入騰格里沙漠腹地,歷經艱險拍攝到沙漠腹地的黃沙黑水,向世人揭開駭人的沙漠污染真相。與此同時,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歷時數月,三赴騰格里腹地,對沙土、水源、植被進行全方位調查采樣,對污染騰格里沙漠的8家企業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他們當中有普通職員,有律師,也有科研專家,因對同一片沙漠的敬畏和對美好家園的向往,義無反顧地站在了一起,向罪惡宣戰。
法治人物十 馬善祥
關鍵詞:人民調解員
“有事兒找老馬”。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辦事處人民調解員馬善祥,從事人民調解工作28年,成功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000多起,撰寫了152本、520萬字的工作筆記,總結56種調解方法,被推廣到全國。如今,年近六旬的馬善祥仍帶領著“老馬工作室”200余名成員四處奔走,解決各種各樣的糾紛矛盾。馬善祥說,我們做人民調解工作,就是要能夠受氣、受得住委屈,在情與理之間尋求平衡,讓雙方當事人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義。老馬的希望也是我們的心愿——在退休前能培養出千千萬萬個“小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