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個品牌什么也不做,就讓可口可樂虧損2.3億
原創 JOY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喝啤酒嗎?兩塊錢的那種
一個創辦42年的加拿大國寶品牌
新品一上市就讓可口可樂虧損2.3億
是背后擁有超強營銷團隊
還是設計好看到令人尖叫?

今天的主角-No Name
對,沒錯,它就叫無名
一個名字都沒有的品牌
一個看起來不太靠譜的品牌
不講究包裝、不講究宣傳
但就是讓人愛不釋手



又懶又摳的“國寶”品牌
No Name成立于1978年
由加拿大食品零售巨頭-Loblaw創立
42年來生產超過2900種商品
從可樂到柔順劑
從餅干到白醋
滲透進了加拿大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十多年來堅持不變的風格
標志性的黃色包裝
與黑色的Helcetica字體
滿滿占據加拿大人的購物籃
據象君了解
商品價格相當便宜
關鍵是質量靠譜喲


1994年開發自有品牌的可樂
直接導致可口可樂加拿大公司
當年虧損4500萬加元
(約2.3億人民幣)
一躍躋身加拿大國寶級品牌

#No name有多“懶”?
它不僅懶得給自己取名字
就連自己的產品名
也是各種簡單粗暴
好比:可樂就叫「Cola」

葡萄酒就按顏色來取名
什么特點?口味如何?它才不管

牛肉漢堡就是「beef burgers」
是的,只有牛肉
白醋就叫「pure white」
白不夠,還要透明才行
總的來說,就是一部生動的百貨詞典


#摳門也是一種態度
終于等到了新的宣傳!
但整個視頻的呈現
卻像極了臨時喊來員工
在辦公室里,拍了一集花絮
不聽話的廣告板
掐錯點的保潔員
以及搖晃的鏡頭......


難得發一張動圖
你是在教我做PPT?

萬萬沒想到
就是這樣一個擺脫了所有形式主義
看上去有點無厘頭的No Name
竟獲得了市場的廣泛好評
在加拿大國產快消品牌中
擁有最高的市場占有率



人們嘲笑他們單一
他們卻把這種單一精神發揮到極致
卻也足夠吸引眼球
看似偷懶的No Name
深諳色彩在消費心理中的妙用
彩色包裝霸占貨架的時候
以大面積純色取勝的No Name
顯得格外“清新脫俗”

加拿大知名搖滾樂隊:
Andre pettipas and the giants
新專輯的封面海報
都在模仿No Name風
而這對于No Name
無疑是不花錢的絕佳廣告

成立42年
終于第一次打廣告了!
而在全網都翹首期待之時
卻發現No Name又一次粗暴了
為什么?來看看No Name打出來的廣告:
延續一貫的<解釋體>
將不走腦的路線走到無人能走
樓梯(stairs)是用來往上走的 ↓
雖然人人都知道

燒烤架(barbecue)是用來烤肉的↓
或許它還是個頭盔?

廣告牌(Billboard)
是用來展示戶外廣告的↓
應該沒有人看不出這是廣告了吧?

出租車(taxi)能坐四個乘客和一個司機↓
千萬別以為這車有什么特別

No Name的官方推特平臺
自2019年6月開通以來
截止目前擁有59.1k粉絲
以一條“我是一個品牌,關注我”
點燃全網的‘No Name體’熱情

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模仿<解釋體>
希望No Name能用這種風格
為自己做一張手機屏保
而No Name活躍得就像一個高仿
甚至連Twitter 全球品牌負責人
Alex Josephson都發推文戲稱:
“No Name的帳戶是品牌對 Twitter 的教科書般的使用”


No Name真的是躺贏嗎?
#專注“一點”,準沒錯
No Name的懶并不是真的懶
產品的功能就是解決人的問題
只要產品具備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就可以實現暢銷
正如No Name在垃圾袋上強調的
“這是一個垃圾袋”
沒錯,它就是一個垃圾袋
可不是什么禮物袋

準確傳達的設計風格
讓包裝更具備內容性
去除所有不必要的東西
剩下的就是產品最應該凸顯的內容
看似特點單一的品牌
卻越容易被顧客記住



換句話說他們是狹隘的、簡單的
在眼球經濟的浪潮下
他們卻拒絕膚淺
摒棄一切形式主義
以耿直的方式闖入消費者的世界

像No Name這樣的品牌還有許多
宜家、無印良品、麥當勞
都是玩轉“單一”的好手
他們明白
一股腦地把信息傳達給消費者
反而會降低產品的記憶點


#精準定位,避開擁擠區
品牌尋找定位
就像在十分擁擠的公車上找到座位
大多品牌往往會選擇擠在一起
而No Name會徑直走向空地
把它涂成醒目的黃色
告訴別人,你搶不走這塊地方
你感覺它無意加入戰爭
其實它早已比大多數人都先勝利

好產品那么多
大眾如何一眼就能挖掘你?
而品牌的差異化人設
則是為品牌帶來屬性加分的關鍵
這不失為加強消費者記憶
快速占領消費者心智的好辦法


從包裝到宣傳
No Name在一次次闡述他們的定位
不整花里胡哨那一套
我就是賣這個產品
它便宜,它好,你放心下單吧
看,這還有什么理由不買呢?

#錢要花在刀刃上
No Name品牌的初衷
源于想要把最便宜實惠的產品帶給大眾
憑借著在營銷與包裝上的“偷懶”
No Name成功地把產品售價
控制在了市場價的六折以內

任何多余的修飾性投資
都不應該以降低質量為代價
基于不可變的總成本
品牌應該更加關注提升產品質量


就像No Name早就看不慣
形式大于內容的萬圣節了
為了提醒人們享受節日本身
No Name出了一個簡約套裝
還在為節日裝扮頭疼的年輕人瞬間瘋搶


沒搶到的手慢黨
恨不得DIY一件一模一樣的
瞬間在加拿大掀起一股簡約熱潮
人們都開始爭著模仿這種極簡穿搭
在穿搭上省下的金錢
可以讓他們過一個更好的節日

No Name和所有聰明人一樣
知道如何用最省錢的方式
達成最佳的營銷效果
如果所有人為的修飾都那么相似
就失去了挖掘本質的意義

正如加拿大知名雜志-《新紀錄雜志》所說:
“No Name是我們加拿大的秘密,我們不需要包裝和營銷來說服我們,一種產品比另一種優越。”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原標題:《這個品牌什么也不做,就讓可口可樂虧損2.3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