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龍泉 | 江浙小縣城的低調世家:七代人,只做這一件事
有近兩千年的制瓷歷史,
以青瓷聞名于世。
一個低調世家,
從嘉慶年間,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已經做瓷200多年了。

葉小春父子在家中院內池塘


失傳近千年的哥窯珍品“冰裂紋”
父親葉小春,用五年時間,
復原失傳近千年的哥窯“冰裂紋”,
讓現代人得以看到
“紋片如冰破裂,裂片如魚鱗”的哥窯珍品之美。
90后兒子葉晨曦,
決定放棄在大城市的生活,
回到龍泉傳承手藝。
7月底,一條探訪這對父子在龍泉的家。
撰文 陳沁 責編 陳子文


在龍泉,臺風過境的一個午后,窯車從窯內緩緩拉出,我們聽到失傳近千年的哥窯冰裂紋,釉面叮叮當當開片的聲音,像風中清脆的風鈴聲,此起彼伏,由遠及近。
剛出窯時,只有幾片大的裂紋,時間推移,溫度冷卻,釉面裂紋像一層一層魚鱗,愈積愈多。與傳統哥窯開片不同,因為釉厚,冰裂紋更有層層疊疊的立體感。


陽光從一面窗戶透過來,我們在手工作坊中,見到葉小春父子。葉小春低調、寡言,面對鏡頭時,會有些微拘謹,做匠人的,大抵都有這樣的氣質。兒子葉晨曦,90后,科班設計系出身,性格開朗。
葉小春父子冰裂紋瓷在售,點擊圖片選購
龍泉是麗水下屬的一個縣級市,在富庶的江浙,龍泉所處的山區經濟相對落后,但自古人文昌盛,被稱為“青瓷之都”、“寶劍之邦”。
他們一家兩代人,住在龍泉近郊的大師園區,手工作坊、青瓷展廳和住宅,都在同一個大宅子里。

葉小春在晾坯

葉晨曦在拉坯
院內池塘,有十幾尾紅鯉游動,樹枝映在水面,留下斑駁的倒影,父子倆有時會在池塘邊坐下來,聊聊創作和生活。不遠處,是一個小小的籃球場,葉晨曦愛打籃球,偶爾也會約父親打上一場。
拍攝第二天清晨六點半,我們跟隨葉小春父子,前往龍泉寶溪鄉探尋本土釉礦原料。廣袤的天空底下,一片碧色密林環繞著裸露出來的淺褐色山丘。不時,他們彎腰拾起泥塊,手指輕輕一捻,泥土便化為齏粉,在空中飛揚起來。


葉小春父子在龍泉寶溪鄉
一個90后,決定回到六線小城
浙南龍泉,其青瓷制作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代。新中國成立后,現代龍泉青瓷的發祥地,上垟小鎮的國營瓷器總廠,兩代人的童年都與之相關。
在葉小春的記憶中,那是由廠房、生產車間構建起來的龐大的瓷器世界。一波一波小孩子,穿梭在車間里,你追我趕,玩著捉迷藏的游戲,見慣了尋常生活里的杯盤碟碗。

葉小春在龍泉瓷器一廠 2014年
對于28歲的葉晨曦來說,他的童年似乎是父親童年的某種延續。小時候放暑假,他最期待去上垟。
住在爺爺奶奶家,清晨推開窗戶,一片青綠映入眼簾,連綿的青山與田野,近于哥窯青瓷釉色之美。小河對岸,瓷廠的煙囪吐出裊裊煙霧,周邊的原始森林,則靜如太古。
暮色四合,葉晨曦和小伙伴玩耍歸來,出了一身汗,奶奶用青瓷做的玲瓏瓷盤,盛出熱氣騰騰的紅燒肉,招呼他吃夜飯。
葉小春父子冰裂紋瓷在售,點擊圖片選購

他的記憶里,隨處可見龍泉青瓷的身影,自家用的碗與盤,瓶與罐,和小伙伴在父親穿梭過的瓷廠車間嬉戲,看著大人們制作瓷器的畫面,都印刻在他年少的腦海里。
22歲時,他從杭州念完藝術設計系,考進景德鎮陶瓷大學,讀陶瓷設計系的研究生。
初到景德鎮,他才發現,那是一個比他想象中更開放、包容的城市,國際化的藝術村,多元的瓷器產業,年輕人聚集的陶藝市集,和同樣有著上千年制瓷歷史的龍泉迥然不同。


葉小春在自家作坊燒窯
在學校的窯爐車間,每當遇到問題,他會給遠在龍泉的父親打電話。他在景德鎮燒窯,父親也在龍泉自家作坊里燒窯,父子倆討論著一個個技術問題,“像遠程指導”。
出身在制瓷世家,讓他對瓷器有比常人更好的直覺。手觸碰到瓷,心頭會有不一樣的情感涌動,甚至看到青綠色的大自然,也會不自覺想起龍泉青瓷釉色獨有的美感。
兩年前,他從景德鎮陶瓷大學研究生畢業,決定回龍泉接手家里的青瓷事業。其實家里從來沒有左右過他的選擇,學美術,讀設計系,又去瓷都研究陶藝,這些在他看來,都源自于自己對龍泉青瓷的感情,那是“生命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雖然大城市對年輕人來說,有十足的誘惑力。但他決定回到六線小城市龍泉這件事,幾乎沒有動搖過。
對家鄉的眷戀,對龍泉青瓷的感情,固然是一部分。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父親曾花5年時間,復原出南宋后失傳的哥窯冰裂紋。
“到我爸爸這里,已經是第六代了,特別是他辛苦研制出了冰裂紋,如果到我這一代就斷掉的話,我會覺得非常可惜,最后就產生了一種使命感,牢牢拽著我回來。

常規開片(左)與冰裂紋(右)對比
重現失傳近千年的“冰裂紋”
龍泉青瓷分為哥窯與弟窯,哥窯的主要特點是開片,釉面紋片包括魚子紋、蟹爪紋、百圾碎等等。史料記載,“官窯品格,紋取冰裂為上”,將純正的“冰裂紋”描述為“紋片如冰破裂,裂片如魚鱗”。但南宋后,“冰裂紋”就已失傳。
1996年,已經從事十幾年青瓷的葉小春,開始嘗試復原“冰裂紋”。彼時,他手頭幾乎沒有可參照的資料,只有一張模糊不清的南宋冰裂紋古瓷傳真照片。


葉小春在研究釉料
茫無頭緒,苦思不出時,他進山尋找古窯址,期望可以在遺留的古代冰裂紋殘片中,得到一點線索。胎釉配方,實驗超過千次。前三年,沒有一塊試片的釉面上顯現冰裂紋“如冰破裂”的跡象,葉小春幾度想要放棄。
一次偶然,他瞥見塑料泡沫板表面的六邊形紋路,忽然有了靈感,重新調整胎、釉配方,并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2000年4月的一次燒窯。
那一天是清明節,他一大早便開窯檢查試片效果,卻大失所望,“釉面紋路和普通哥窯還是差不多,我就扔進垃圾桶里,趕回鄉下祭祖去了。但一整天都很不安,4年的心血,為什么還沒有開片的跡象?”

釉色試片
祭祖歸來,心有不甘的他又從垃圾桶里拾回兩枚試片,卻忽然發現釉面出現淡淡的云彩般的裂紋,“心情激動的不得了,我就舉著這枚小小的試片跑到樓上,跟我弟弟講,我已經接近成功了!”
在這枚試片的基礎上,葉小春又花了一年時間,調整窯爐溫度,在試片上燒成層層疊疊的立體質感,研制時過五年,終于復原出失傳近千年的哥窯冰裂紋。


哥窯冰裂紋“如冰破裂”的質感
不久,他帶著6件冰裂小洗,前往上海圖書館參展,轟動一時,被爭相收藏。
哥窯冰裂紋本身是一種偶得,是在窯變情況下形成的特殊釉面紋路。葉小春調試胎、釉配方,通過人為控制,將冰裂紋重現于世。冰裂紋的釉,屬哥窯“梅子青”當中的一個品種,原料都來自于龍泉本土,青綠色由原礦釉自然發色而成。

“紫口鐵足”的特征,也是因為取材于龍泉本地的紫金土,因含鐵量高,自然泛出一點紅褐色,并對冰裂紋青釉的發色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使之更顯青翠、沉穩。
青瓷之審美,與玉之審美是一致的,釉面“溫潤如玉”,具有極高的潤澤度與透性。


《水中月》
《水中月》是葉小春最得意的一件作品,中間用翠意層疊的“冰裂紋”來象征夜空中的一輪明月,外圍施以純凈透亮的玻璃青釉,釉色內部隱有自然而細膩的跳刀紋路,似湖面上泛起的陣陣水波紋。
雖然冰裂紋研制成功已經過去20多年,但燒制的成品率從沒有突破30%。由于冰裂紋的胎釉料特殊,釉層厚,對溫度敏感,在燒制過程中,極易出現縮釉、流釉、變形、氣泡等問題。除此之外,最頭疼的問題,是沒有合適的瓷土。
葉晨曦出生后,葉小春會帶著兒子去龍泉本地的山上玩耍,“其實我的目的是帶他去看瓷土礦,讓他從小對瓷土有一定的認知,因為陶藝本身,也要依靠我們的大自然。”


葉小春父子在山上尋找釉礦原料
七代人,鐘情一件事
葉氏家族的制瓷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在葉晨曦的回憶中,小時候常聽家人提起和做瓷有關的故事,“包括我爺爺,甚至爺爺的爺爺,都是以做龍泉青瓷為生。記得爺爺曾說,冬天的時候,爸爸和伯父們在四面漏風的作坊里拉坯,伯父可能因為天冷而放松了一下,爺爺就會隨手扔一塊泥去提醒他。”

葉氏家族一家三代在葉氏古窯址
家族里,一代一代人在小縣城龍泉出生,成長,婚嫁,老去,不論是謀生之道,還是日用之器,他們的生活都離不開青瓷。
17歲時,葉小春進入龍泉瓷器一廠,在龍窯燒煉車間待了4年,“燒窯是最辛苦的工序,但非常磨練人”。1985年,龍泉瓷器總廠頒布了一個“帶子學藝”的新政策,鼓勵將父輩好的技術傳給下一代。于是,葉小春便跟隨父親葉時金,學了5年的胎、釉水配方。
父輩做瓷人,似乎都有低調、寡言的天性。“我已經算話很少了,但我爸爸話更少。一杯茶,一包煙,他可以坐上一整個下午,一句話也不說。”葉小春回憶著父親退休后的生活,如此說到。

只有做瓷的時候,他們進入一種完全不同的狀態。坯體在轉盤上旋轉,手與泥開始了交談,輕微的動作,變化的造型,匠人的心神至為專一。
幾十年前,葉小春的父親“帶子學藝”,將一生的制瓷技藝傳授給他。而現在,他將自己的技藝傳給兒子葉晨曦。
在創作上,兩代人“分歧倒談不上,我爸爸他是做釉料研究出身的,有他對釉料的執著和堅持,而對我來說,我可能會考慮更符合年輕人審美的釉色和造型。”葉晨曦說。
葉小春父子冰裂紋瓷在售,點擊圖片選購

葉晨曦作品《青原》系列
接下去幾年,葉晨曦希望回到泥土本身,去做一些造型的嘗試。在釉色上,他想跟隨父親的腳步,自己去龍泉的山上找原礦,自己配釉。

家族到90后的葉晨曦這里,已經第7代了。他環顧周圍同齡的同學朋友們,不少人留在一線城市奮斗,生活里大量新潮的信息和事物,而自己的選擇——從事一門傳統手藝,看似重復而單調。
不過對他而言,龍泉青瓷不斷地喚起他生命中一個個溫情美好的時刻。不論是對這門傳統手藝的傳承,還是融合當下審美的創新,他都希望把這種美好,繼續延續下去。
原標題:《江浙小縣城的低調世家:七代人,只做這一件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