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醫學生就業難與看病難不沖突

就業制度“僵化”實際上在各個行業都有體現。我們知道,全社會自由職業者的比重并不高,能夠進入“好單位”的人總是少數,大多數職業是和單位捆綁的,并無多點執業一說。醫療衛生行業本身偏于保守,門檻較高,因此就業制度“僵化”一點似乎也說得過去,所以認定大量醫學生未從醫的主因是就業制度僵化,可能站不住腳。
蔡江南在報告中列舉了許多數據。一些應該是比較準確的,比如中國執業醫師的數量、學歷分布等,其目的是說明當前醫療資源的緊缺狀況。另外一些數據的有效性是存疑的,比如他對比了高等醫學專業畢業生的數量與新增醫生的數量,兩者相比達到5:1至7:1的驚人比例,以此說明資源的浪費情況。實際上高等醫學專業的畢業生群體十分復雜,臨床方向的只占一部分,基礎專業的、管理專業的、生物技術專業的等等可能都被統計在高等醫學專業的畢業生里,此外,醫學生的讀研、出國情況比較多,因此簡單地比較畢業生數量和新增醫生數量意義不大。《健康報》曾經報道,2010年50%多一點的應屆醫學畢業生未進入衛生系統或未就業,也許這個數據更能夠說明問題。
即便是50%的畢業生未從醫,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也是培養成本的巨大浪費,但不能把板子打在就業制度僵化的屁股上。
醫學畢業生的就業是比較困難的,很多醫學畢業生不是不愿意去當醫生,而是沒有這么多的崗位,是供求的失衡,和醫學教育規劃的失當關系更大;在大規模的擴招背景下,一些醫科大學不顧醫科培養的規律,學生規模動輒超過萬人,很難和醫院的需求匹配起來;醫生的培養是一個精細化過程,一般走精英化道路,規模化培養出來的醫學生難以適應現代醫療的要求。
醫學生不愿做醫生,收入低微、辛苦、醫患之間缺乏信任等顯然也是比就業制度僵化更重要的原因。
醫學畢業生沒地方去,那為什么人們都覺得醫療資源緊張?醫生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背后起支撐作用的是一個團隊,是適當的技術裝備,光有醫生一個人很難發揮出看病效力,這涉及到醫療資源的組合配置問題。
目前,中國的醫生數量基本滿足需要,主要還是結構上的問題比較突出,即高水平的醫生數量偏少,分布非常不均勻,由此也造成病人往三級醫院集中,基層醫院則吃不飽。根本原因則是醫療體制的改革不到位,醫院的考評、醫生的收入都和業績掛鉤,三級醫院都“吃撐”了還在加油鼓勁往前沖,接待了大量病情一般的病人,比起發達國家的大醫院醫生,中國大醫院的醫生人均處理的病人數是他們的4倍以上。
放開醫生的自主執業權,能夠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但寄希望以此解決醫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似乎沒有開對藥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