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五明:誰是城市創新能力的核心支撐?



觀點前瞻
1、純房地產開發企業無法成為創新的平臺構建者,資本力量也主導不了創新;
2、未來真正可以主導創新,讓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地實現優化產業結構、緩解就業壓力的市場主體,應該是各個行業中產業鏈覆蓋較長、正處在規模擴張中的龍頭企業;
3、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創新一定不是“遍地開花”的狀態,最初滋生商業萌芽和技術創新的領域往往出在這個城市的主導產業中;
4、政府需要制定符合市場規律的創新指標,并且將土地供應、資本干預與創新成效進行掛鉤,再配合相關配套政策,政策的杠桿效應就會顯現出來了。
文/張五明
中國的創新驅動戰略,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基于國家對經濟發展態勢的綜合考量。
李克強總理接受采訪時曾經坦言,中國“雙創”戰略的初衷,來自于拉動就業的考慮。經濟增速的放緩,新技術革命,產業的轉型升級,未必會讓每年新增就業崗位減少,但一些傳統崗位卻會萎縮甚至消亡,新增就業崗位能否對沖消失的崗位很難預判,但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和不平衡的就業結構,必然是中國在改革進程中必須面對的。而“雙創”,從伊始就要肩負這個戰略目標。
不過,需要審慎的是,如果“雙創”落地效果良好,對就業壓力的緩解無疑是巨大的。而一旦成為資本和房地產的短暫狂歡,“創業潮”帶來的就是無效就業,就業再失業產生的經濟損失和社會負面情緒,只會加劇中國改革的壓力。
之前的文章曾提過,基于多方面原因,政府不能永遠扮演創新的主導者,市場化必然而迫切。當前最關鍵的是,未來引領創新的應該是哪些市場主體,又該通過怎樣的制度設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進而實現怎樣的創新發展方向?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進一步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但我們可以看到:
純房地產開發企業無法成為創新的平臺構建者。很多房地產轉型做孵化,效果并不理想,這是由它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提供要素的能力所決定的。以房地產為商業模型的“雙創”孵化需要以資金的高周轉率為基礎,這本身與“雙創”的長周期特點相違背。此外,房地產雖然擅長商業信息的敏銳捕捉和對生活空間的營造,但對產業資源的影響能力有限,對技術和行業的發展的把握更是外行,無論是創業還是技術創新,所能提供的支撐能力非常有限。
其二,資本力量也主導不了創新。資本盈利的特點也是高周轉率,也正是因此,對創業項目而言更看重商業模型而非內在驅動力,對技術創新而言更看重成果產業化的效率而不能承受過高的研發失敗風險。所以,資本只能作為催化劑而不能成為引領的主體,這在過去幾年中數個行業的泡沫破滅已經被證明。
在我們看來,未來真正可以主導創新,讓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地實現優化產業結構、緩解就業壓力的市場主體,應該是各個行業中產業鏈覆蓋較長、正處在規模擴張中的龍頭企業。他們有能力、也有動力成為未來中國創新的核心支撐力。
第一,他們有能力為創新提供支撐。處在規模增長中的龍頭企業,資金實力比較雄厚,對資金使用效率依賴度不算很高,具備承擔孵化技術過程中的風險能力。同時,因為對行業發展方向準確的把握和較高的專業度,能夠給予中小創新型企業技術突破的選擇與幫助。
第二,他們也有動力去引領創新。處在這個階段的企業,基于業務擴張和市場占有的需求,一方面需要延長產業鏈,完善供應鏈。這就創造了新的商業需求和對初創企業來說較穩定的交易關系。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訴求也會讓企業在資金相對充裕的情況下進行未來技術的研發和儲備。
雖然在技術天花板較低的傳統產業中,技術創新的動力表現得并沒有高技術行業明顯,但在新技術革命的背景下,此類行業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認識到技術占有與市場占有并重的事實。
因此,即使沒有外在的激勵,龍頭企業也會主動去尋求新業務領域和新技術。雖然中小企業因為船小好調頭往往更愿意通過創新找尋新市場空間,但我們會發現發展勢頭較好的中小企業,背后大多都有行業龍頭企業的影子:或者處在他們的供應鏈之中,或者本身就是戰略投資者之一。
換個角度說,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創新一定不是“遍地開花”的狀態,最初滋生商業萌芽和技術創新的領域往往出在這個城市的主導產業中。因為在這個行業領域,支持產業發展的要素最充足,商業環境最成熟,而這個產業之所以可以成為主導產業,一定是因為有幾個龍頭企業在引領著行業發展。正是有華為的存在,才有數以十萬計的中小企業在它的供應鏈中獲得了穩定的市場機會。正是因為有京東方的存在,合肥的高校和中小企業才愿意把資金和精力投入到新型顯示。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城市在某個領域尚沒有形成龍頭企業,說明該行業在這座城市的要素構成尚不成熟,技術創新就是無土之木無源之水了。
既然如此,政府應該通過怎樣的制度設計來引導龍頭企業去引領“雙創”呢?
政策的傾斜并不意味著要將創新能力投入的財政預算的布局到對本地這些企業的獎勵中,恰恰相反,有限財政資金的獎勵對于度過成本緊縮期的企業來說意義并不大。政府掌握的最核心要素是土地和金融資源,擴張中的企業對土地和規模資本的需求也最為迫切。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符合市場規律的創新指標,并且將土地供應、資本干預與創新成效進行掛鉤,再配合相關配套政策,政策的杠桿效應就會顯現出來了。
歸根結底,之所以強調龍頭企業在創新中的核心價值,是因為前期成本的降低固然重要,但一個企業、一項應用技術能否成功,取決于能否經受市場的淬煉。而且,如果創新創業的準入門檻過低,而市場預期又過高,留下來的只是一批屠龍術和企業的尸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