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敦煌看不了的7個洞窟,在上海可以一睹真容
“敦煌:——生靈的歌”展覽于今日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開幕,將在展廳中復制出8個敦煌洞窟,展出包括“敦煌遺書”真跡、花磚真品、彩塑等共計165件展品。展覽自12月1日起對公眾開放(周一閉館),持續至明年3月20日。

多少人曾跋涉千里,只為一睹敦煌莫高窟千年佛像唇邊微笑,如今,來自莫高窟的眾多藝術珍品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一展真容。
今天,“敦煌——生靈的歌”藝術展開幕,包括復制的洞窟、“敦煌遺書”真跡、花磚真品、彩塑等共計165件展品,許多即使到了敦煌也未必能夠看得到的展品在千里之外得以示人,敦煌學奠基者兩代敦煌研究院院長常書鴻、段文杰對敦煌壁畫的臨摹之作同時展出。這個展覽,是敦煌研究院與民營的喜瑪拉雅美術館努力了兩年的成果。
莫高窟幽暗的洞窟里,留下的都是公元4世紀到14世紀的普通畫匠作品,但是斑斕的色彩、流暢的線條、繁復的花紋,無不體現著宗教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對于極樂世界的虔誠。
在喜瑪拉雅美術館的展廳中復制出8個敦煌洞窟,除卻晚唐第17窟外的另外七個洞窟,在敦煌當地,因為保護的原因也不對公眾開放,那意味著,普通游客即使到了敦煌,也未必能一睹——北涼第275窟,西魏第24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45窟,中唐第158窟,西夏榆林窟第29窟,元代第3窟的原貌,而在此次的展覽中可以一窺這七個洞窟的真相。


中唐第158窟是莫高窟最著名的涅槃窟之一,展覽方以4比5的比例,將其中的涅槃臥佛復制出來,長度達到13.6米。
元代第3窟則是現存唯一以觀音為主題的洞窟,為莫高窟晚期石窟藝術的絕響。

中唐第158窟的臥佛(復制品)。
此次展出的經過千年時光洗禮的宋代酒賬單由粗白麻紙寫就,無界欄,無紀年。據考證,該酒賬保存了宋乾德二年,從4月9日到6月24日中的100筆用酒賬,記載了因何事用酒若干,每一筆都記錄了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
王圓箓道士守護的藏經洞里,除了經卷,當地的人們把一些隨手揮就的紙字都一并收進了洞里,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字和紙的珍惜。還有一件唐景云二年的張君義勛告(注:勛告即古代兵士立功授勛的文書),為1941年張大千得于莫高窟窟前的沙堆中,勛告為“告身”的一種,除用以研究唐代的告身制度之外,此中可以看到受勛的256人姓名籍貫。
從年初至今,敦煌莫高窟的參觀人次已突破了100萬,這是莫高窟首次年參觀人數突破百萬。敦煌研究院開放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李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如何保護千年藝術寶庫,又如何讓千里迢迢而來的參觀者滿意,成為敦煌研究院始終探討研究的課題。
敦煌地處沙漠腹地,成為許多人的憧憬。因為保護,敦煌的洞窟許多不再對外開放;因為保護,敦煌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與世界頂級團隊合作的數字化進程已經進入了第10個年頭。如今,參觀敦煌莫高窟有16字方針:總量控制,網上預約,數字展示,實體洞窟。


作為當代藝術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還在敦煌的展品排列中嵌入了眾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已故韓國藝術家白南準的《藍佛》(Blue Buddha)、邱志杰的《總會有人信》、何成瑤的《唵嘛呢叭咪吽一百遍》、丁乙的十字系列……等等,雖然乍看之下頗感突兀,但也提醒著人們重新審視當代藝術中并沒有遭到拋棄的傳統之根。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在上海的高樓下,被飛天的衣角拂過,也不是不可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