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氣候談判的生與死

從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通過算起,國際氣候談判已有23年歷史,由于現有國際氣候協議期即將于2020年到期,而科學家警告說,如果任由全球氣溫上升2攝氏度以上,人類將面臨災難性的后果。環保主義者普遍期待巴黎大會能出臺一份囊括所有締約國、能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同時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
任務艱巨。排放是經濟發展的后果之一。這使得減排目標和發展目標矛盾,氣候變化充其量是經濟學上所謂“公地悲劇”。在發展中國家要求下,1997年達成的《京都議定書》只對發達國家減排做了強制性要求,而豁免了發展中國家,導致美國和加拿大相繼退出協議。歐盟成了《京都議定書》主要的參與者。
2009年,各國在哥本哈根討論《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后的后續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減排協議。這次會議上的激烈爭吵甚至引發一系列外交糾紛,但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國中國和曾經最大的排放國美國未能領導世界達成任何有效減排協定。氣候大會這樣的多邊機制面臨名存實亡的尷尬境地。
但轉機意外出現。2009年后,中國深陷嚴重霧霾等環境危機,近年來經濟亦開始放緩,政府隨后倡導發展模式轉型。在世界范圍內,新能源投資比重越來越高,低碳技術成為新的技術和產業增長點。這與奧巴馬總統任期內美國政府在氣候議題上的轉變正相契合。
2014年,中美通過雙邊談判達成歷史性的減排協定,各自承諾了2030年之前的減排目標。正是因為中美繼歐洲之后提出自主減排計劃,聯合國氣候大會這樣的多邊機制才起死回生。
巴黎氣候大會之前,包括中國在內、已經有155個國家提交了自主減排計劃,根據聯合國的報告,這些計劃至少達到巴黎會議所爭取的減排目標90%的要求,從而更有利于達成一項有約束力的減排協議。
由于聯合國體制實際上的軟弱無力,已有國際協議的執行效力普遍不佳。即便在巴黎能達成一項協議,在未來的很多年內,各國仍將不免就其目標、手段、執行和核查爭執不休,并在根本上受制于排放大國的立場和態度。如果此次巴黎氣候大會載入史冊,原因不是別的,而是所有主要工業國家都認可氣候變化是真實、可測度和可以干預的環境進程,在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