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結冰之前四個子女達成贍養協議,上海八旬老太的小黑屋終通電
“怎么我就成了把母親趕出門的不孝子?”大聲抱怨后,11月25日下午3時20分,小兒子曹銘終于親自為81歲的母親劉紅梅住的平房通上電。根據上海市天氣預報,當晚,郊區溫度將達冰點。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連續報道了上海奉賢區青村鎮81歲老人劉紅梅養育一兒三女,卻只能住在“小黑屋”,而且屋內電源被兒子掐斷月余。報道發布后,上海市區兩級民政局,奉賢區、鎮、村三級都高度重視。
11月25日,青村鎮黨委副書記宋魯軍親自前往協調,在各級政府以及本報的調解下,最終,老人兒子答應贍養老人,女兒方則表示愿意將老人社保工資卡移交給兒子,里面每個月有1300余元社保基金進賬。
上海市民政局表示,奉賢區這位老人雖有一子三女,不屬于民政救助對象,但目前把老人的居住生活問題安頓好、解決好老人過冬問題是第一位的。
至2015年末,滬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430萬,比例將接近30%。近日出爐的上海市統計局養老調查顯示,63.9%受訪的中老年傾向居家養老,在各種養老方式中占比遙遙領先。
當家里的老人不愿意去養老院,作為子女應該如何照料老人?我們身邊還有多少像劉紅梅這樣的老人?
劉紅梅的小屋終于有電了,但不再讓類似事件發生才是最圓滿的結局。

11月25日,在李窯村村委會,曹銘見到澎湃新聞記者,二話不說就從胸前口袋掏出一張折成小塊的紙頭:“你們看過這張協議嗎?上面講得很清楚!”
這張紙便是老人一兒三女此前簽字確認的《人民調解協議書》,簽署日期為2015年3月29日。該協議經李窯村村委調解中心調解后四方自愿達成,其中第一條內容是:
當事人劉紅梅身體不佳,有些癡呆,其贍養及住房問題由三個女兒具體負責,老人的居住問題,也由三個女兒決定。后面注明:與兒子曹銘無關。
“看到括號里面那句話嗎?上面寫的是,跟我沒關系。而且你們知道嗎?這句話是陳文(系老人三女婿)要求加上去的,不是我要加的,不是我加的!”曹銘指著括號里的文字,聲音越來越大。
“這份協議,確實他們家都確認了的,我們當場念了兩遍。”村委調解中心主任劉輝說道。
劉紅梅有一兒三女,老伴已過世,她一直與兒子居住,老人與兒子因瑣事經常發生糾紛,村民組長因此經常前去調解。
曹銘稱,整件事里,陳文根本就沒給他基本的尊重:簽協議,接老人去敬老院到9月份把老人送回來,都是陳文的主意。更可氣的是,陳文接走老人和送回老人,根本就不跟曹銘商量,也不告訴他,送回來還是直接撬鎖進去的。“你們說,有這樣的道理吧?明明簽過協議了,你不執行;接人送回人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然后還變成了我把老母親趕出去。我就是咽不下這口氣!”曹銘很委屈。
頓了頓,他表示還是愿意養媽媽的,“自己的母親,做兒子的不管誰來管?”
此前,澎湃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曹銘曾說,對于斷電的事,心里也過意不去。
三女婿:我們一分錢都不要
對于曹銘愿意贍養老人的表態,三女婿陳文似乎有些意外。
劉紅梅所在的李窯村,傳統是男人當家,所以,在整個調解過程中,陳文的態度,就代表了老人三女兒的態度。
陳文說,一開始,把老人安置在他自己的家中,但由于自己和妻子上班太忙,沒過多久,兩口子決定把老人送到家附近的養老院。
不過,老人在養老院過得不好,提出要回來,只能把她送回那間16平方米的老宅。“那間房子本來一直是老人住的,房子的宅基地是歸老人所有的,沒有不讓住的道理。”陳文說。
另外,對于強行敲掉門鎖的行為,陳文予以否認,“是劉紅梅自己用錘子撬開門的。”
陳文表示,如果曹銘不愿意贍養老人,自己和老人的三個女兒愿意贍養,只要求他把電接通即可。
在村委會調解中心的記錄里,澎湃新聞記者看到這樣一段話:9月上旬,不知何因,劉紅梅三女婿撬鎖入門,強行把老人安置入住原小屋,其兒子曹銘認為三個女兒沒有按照之前協議進行,故將小屋的電切斷。9月6日,村委會請來鎮司法所相關律師進行調解,鑒于目前老人小腦出現萎縮狀態,建議不單獨居住,住敬老院比較合理。其中一個女兒表示不同意老人居住敬老院,后兒子提出支付4500元/年的水電費,同意老人居住,但也因一女兒不同意,未能達成共識。
不過,在聽說曹銘愿意做出讓步時,陳文也松口了。
“假如他愿意照顧老母親,并且照顧周到,我愿意把老人的社保工資卡轉交給他。里面每個月會有1300余元。”陳文說,“我們不奢求兒子能全心全意地照顧,只要他能讓老人吃飽飯,給老人倒一杯水,老人生病了幫她配藥就足夠了。”他強調,“自己并非貪圖劉紅梅的存款,如果老人滿意兒子的照料,哪怕是老人過世之后,我們把這個存款,五六萬元都交給他也行,我們一分錢都不要。”
那么,三個女兒對于贍養老人又是什么態度?25日,大女兒解釋,她和婆婆同住,所以不方便接母親同住。不過,平常她時不時來看看母親,給她送點菜。二女兒則透露,因為丈夫七八年前患尿毒癥,家里幾乎就她一個人照顧丈夫,過年都來不及看母親,對此,她對母親深感歉疚。澎湃新聞記者未能聯系上老人的三女兒,村委會稱,三女兒很少露面,家里主要是三女婿說了算。
通電之后達成協議
11月25日,澎湃新聞記者來到老人的老宅時,鄰居表示:老人出去串門去了,剛走幾分鐘。
小屋緊挨著一家雜貨鋪,雜貨鋪阿姨介紹:“老人身體挺好的,自己燒飯,還經常到隔壁老鄰居家坐坐,或者找找她的干女兒。就是有時候頭腦不太好,前兩天門前的水龍頭還流了一夜。”
正說話間,鄰居們尋來劉紅梅老人,打開房門,濕冷的氣息撲面而來。老人掀開窗下的鍋蓋,那是她自己燜好的一大鍋飯。大約一刻鐘后,老人的大女兒和大女婿也騎著助動車趕到——他們是來給老人送菜的:用塑料袋裝的蘑菇蛋花湯,青菜。
當天,在李窯村委會的見證下,老人的贍養問題初步達成一致。
從村委會出來,曹銘二話不說,騎著電瓶車飛快往家趕。一到家,便找出保險絲,給母親接上電。
保險絲一接,燈泡一換,電閘一扳,不到10秒,小屋的電源接通了。
按照小兒子曹銘和三女婿陳文的初步口頭協議,今后,兒子贍養老人,女兒們將老人的社保工資卡交給兒子,卡內每個月會有1300余元的社保基金。
隨后,李窯村村委調解中心,相關律師等,將根據雙方意愿草擬一份細化調解協議。暫定11月27日,老人的一兒三女,將在家族長輩以及調解中心、律師的見證下,重簽一份調解協議。
(文中劉紅梅、曹銘、陳文、方方均為化名)
【觀點】中國需要多種養老模式應對老齡化問題
對于老人的遭遇,除了子女要盡孝道,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程遠稱,國內缺乏家庭問題方面的調解人員,“可進行類似商學院MBA這樣的社會工作知識培訓。”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院長章友德教授直指,“老人被遺棄在小黑屋”的案例在現代社會并非個案。“多子女家庭老人有一定財產,在子女中是否公平分配也會影響到孩子對老人的態度和選擇,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章友德建議,多子女家庭內部應該要有協商機制,首先老人做事也應公道,出現問題不全都是子女的責任,也有老人的責任,老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也會影響子女的行為和選擇。另外,子女間也應建立協商機制,“兒女都應承擔贍養責任,兒女不應回避這個問題,哪怕是輪流照顧老人也應該有所安排。”
“從該案例可看出,長期以來我國家庭倫理教育缺失已經開始產生后果,部分人利益至上。”章友德有些痛心。
章友德強調,“這個案例不是輿論譴責就結束的,一旦老人凍傷、凍死,子女便是遺棄罪,都要承擔刑事責任。”
談起村委會起的作用,他認為,如果村委會無法發揮作用,則可以向駐村警察、鎮政府等繼續反映,不能聽之任之。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教授程遠認為,需要采取多種養老模式或許可以應對中國老齡化問題,比如對于農村無能力老人采取村民眾籌方式援助,多位興趣相投的老人可以“組團養老”等。
他表示,農村老人如果已經喪失勞動能力的話,政府就應該提供保障,尤其是對于完全無能力老人更應采取特殊援助。
他指出,由于老年人是弱勢群體,往往不懂法,積蓄可能被侵占,所以政府還應提供法律援助。
程遠認為,村委會和基層干部對于調解農村問題、家庭糾紛并不專業,“我國很缺乏家庭問題方面的調解人員,很多基層干部并沒有經過上課等系統訓練,也沒有相關經驗。其實這方面知識比較復雜,也很專業,我覺得應該對基層干部進行類似商學院MBA這樣的社會工作知識方面的專業培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