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蘇彥捷:父母教養的三個層次
本文是蘇彥捷教授為性別科學領域教育家邁克爾·古里安的《核心天性教養法》撰寫的序言。澎湃新聞經授權摘編其中談因材施教內容的部分。

說說因材施教的中外解讀
如果要我總結一下全書的核心內涵,“因材施教”這四個字應該是最恰當的。以我的理解,作者在書中采用大量的科學研究數據和咨詢實例,說明了因材施教的基礎是心理學最看重的個體差異。核心人格(天性)的發現是為了了解我們要施教的“材料”(孩子)是什么性質的,有什么特點,以進行核心天性的教養。
心理學研究人類行為的規律。從群體來看人類的確存在一些共同特點,但具體到個體,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能動者,在正常情況下不會被動接受任何一種內外因的影響和作用。所以對不同的個體采用同樣的方法和處理方式,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這樣的思想,在《論語· 先進篇》第22 章也有清晰的闡述。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求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對于同一個問題,孔子針對子路與冉求的“材”之不同作了不同回答(教化)。
如上,教養和教育按照每個人的特點來進行,這是因材施教第一個方面的含義。
個體的發展會有很多不同步的情況。曾經看到過國外的一則“木桶說新解”:“孩子是一棵樹,他所能到達的人生境界,取決于樹干上最長的那根樹枝,而不是木桶上最短的那截木板。”我非常贊同這一見解。雖然學界比較普遍的建議是對存在發展方面問題的個體進行針對性訓練,以彌補其不足。然而另一種取向已經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即應該讓孩子自由地發揮所長,而非簡單地取長補短。這就是因材施教另外一個方面的含義。
談談父母教養的三個層次
在每學期開始講授發展心理學課程時,我都會告訴大家,盡管學習發展心理學這門課程是為了很多學術目標,但它還有一個對我們每個人都非常有益的作用,那就是幫助我們做好父母(了解孩子們);做好自己(了解青年人);做好子女(了解中老年人)。因此家長們若能通過閱讀本書來運用發展心理學知識解決實際教養中的問題,是作者和我們這些教育者最希望看到的。其中做好父母是最直接的應用。梳理一下,我們作為父母的教養實踐,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更多地接近一種本能,即我們的父母如何對待我們,我們也會如何對待我們的孩子,進行代際間的傳遞與傳承。這應該說是一種相當省心的方式。
第二個層次是隨著社會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為人父母的年輕一代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專業教養知識,會更多地學習和了解個體的發展規律與孩子各個發展階段的任務。很多年輕的父母都已經有了天性教養方面的意識,并且不斷實踐著學術為尊,按書“索驥”的教養實踐。
第三個層次應該更進一步,除了閱讀專業書籍、了解個體發展的相關知識外,父母更應好好“讀讀”自己的孩子。尊重個體差異,制訂出更合適的教養計劃。這個層次對父母的要求很高:孩子是某一類中特定的那個。作為一類個體的特點在發展心理學上通常有所總結,可特定的這個孩子需要我們花時間去觀察,要不斷地嘗試,探索出適宜的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和方法。
當然這種個性化定制也應該有章可循,這本著作就是幫助我們達成第三層次教養的一種工具。在書中,作者既簡明扼要地對7 個發展階段的特點,圍繞核心人格和性別兩個要素進行了說明。又用作為家庭治療師時積累的豐富案例,幫助每一個家長去理解如何讀懂孩子。盡管對每個發展階段的孩子,作者都給出了教養要點,但家長一定要記著,這些原則要應用于自己的這個孩子身上,就需要將反映了一般規律的原則具體化。這必然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但當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快樂地成長,就一定能體會到伴隨孩子一起成長的那種成就感。
探探守望成長的定力所在
書中還有一個觀點我深有體會,那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常常需要家長有強大的內心去對抗流行文化,特別是那些大家都順應潮流和社會習慣所做的選擇。比如,有些家長說,別人家的孩子從小要上各種興趣班,如果我們由著孩子自己的性子整天玩耍,等到有一天看到同齡人瀟灑地玩著樂器,順利進入令人羨慕的學校時,孩子埋怨我們怎么辦?雖然目前我們對此還沒有非常理想的答案,但希望這本書能給您提供一些支持,以便更有底氣地“守望”。
而正在寫這篇推薦序的時候,霄霏的學弟夏海偉在我們實驗室的微信群里為大家推薦了一個報告實錄“守望成長”(徐家勝),“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家長應該是一個守望者的角色,七分觀望三分守護”“……做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在我看來,這與核心天性的教養有異曲同工之妙。
書的后記標題為“有一種幸福,叫孩子的天性因你而綻放”,作者“相信真的沒有什么感受比得上你知道是自己讓孩子的天性得到培養,同時也滋養了自己的天性……如果我們能幫助孩子塑造他成為他自己,就會感受到那種永存后世的圓滿”。我也相信!

作者:[美] 邁克爾· 古里安(Michael Gurian)
定價:49.90
頁碼:233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在孩子7~10 歲這個年紀,大腦當中負責人際關系交流的部分在飛速發育。其中特別涉及大腦前額葉和邊緣系統之間的聯系,還有顳葉和邊緣系統之間的聯系。通過這些孩子在生理發展上的線索,你也會注意到你的孩子的一些重要特征。
以下就是這一階段你需要了解的7 個要點。
第一,孩子到了這個年紀,他的人格已經基本“定型”。這時,只有影響深遠的重大創傷才可能會明顯改變孩子的情感和人際交往模式。新的遺傳學研究已經能夠聚焦到部分大腦區域的特定基因,發現它們可以控制個體人格在情感和人際關系方面的表現。比如,家長現在可以通過了解自己某個孩子的遺傳基因特性來認識孩子的情感發展過程。
第二,睡眠對于所有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身體和大腦來說都很關鍵。不過,和他們生活中很多其他方面一樣,每個特定的孩子對于睡眠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如果你能夠確保你的每個孩子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充足睡眠,你就能幫助孩子展現出更強的記憶力與學習,更有效地進行多任務并行處理,以及更妥善地保護他的各種人際關系。
第三,你的孩子可能會開始面對一個嚴重的基因、行為和人際關系層面的問題——肥胖癥。特別是如果在父母身上已經能看到一些體重超標的遺傳傾向,你必須要小心警覺孩子身上的一些下列問題。在孩子不需要高卡路里食物的時候就切斷高卡路里食物的供應。讓他堅持體育運動。如果你的孩子每周有10 個小時都花在屏幕面前,就有可能會導致肥胖癥,特別是如果家中還有體重超重的遺傳傾向。檢查膽固醇、血糖和血壓。你的孩子到八九歲的時候,若已經有了超重的問題,你需要向醫生查問體重指數的等級并尋求其他幫助。
第四,到了這個年紀,孩子的身體會需要以特定的時間間隔用餐。有些孩子需要每天少食多餐,而另一些孩子需要大量的早餐、少量的午餐和豐盛的晚餐。沒有唯一正確的用餐方式,也沒有完美的用餐習慣。每種核心天性對食物的新陳代謝都是不同的。盡管如此,不管你的孩子有什么樣的飲食習慣,都最好提醒他吃早餐。
第五,在這個年紀,孩子的身體可能會需要某些特定的食物和環境中的某些特定化學物質。孩子的核心天性在這方面也可能會跟別的孩子有很大不同。當孩子到了學齡期,父母應該了解孩子從飲食和環境中獲得或缺乏某些化學物質對他們的學業表現、體育還有人際關系方面會造成哪些影響,這對我們很有幫助。
第六,在孩子來到前青春期的年紀,大概九、十歲,家長很容易發現孩子的“脾氣”見長。如果你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更經常發火或容易被更小的事情激怒,要記得這是孩子的遺傳個性的一部分,記住這一點會對你很有幫助;孩子的氣質現在變成了“大事件”,他們逐漸長大了,更有自己的主見, 生活圈子更大,因此他們的怒氣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也會令他們煩惱不已。如果你的家里有太多的怒氣,又或者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在“飛出你的手掌心”,那你就應該尋求幫助,這樣,孩子的青少年期才可能會度過的更平順一些。這個階段是孩子和父母都需要發展新技能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孩子在發火的時不能尊重他人的時候,你可能就需要把憤怒管理之類的咨詢排上日程。
第七,學齡期孩子的大腦就像海綿一樣,然而它也可能會吸收過多。負荷過載可能會給孩子和孩子的人際關系帶來嚴重的應激壓力。事實上,過載持續時間較長還可能會導致出現抑郁、憤怒、退縮和學業失敗等慢性應激癥狀。
因此,過度規劃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我們要特別關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這些方面的問題。一般,對一個7 歲大的孩子來說,同時進行3 項運動訓練是不健康的;你可以針對你的孩子來考慮這樣做是不是健康。
與此同時,如果一個9 歲的孩子經歷了學校漫長的一天后,還有兩小時的課外輔導,再加上每晚兩小時的家庭作業,實際上這很可能會讓孩子的大腦細胞喪失活力,而不是幫助它發育成健康的突觸聯結。對7~10 歲孩子的大腦來說,“停機時間”非常重要。即使是對天生喜歡豐富(甚至有壓力的)活動安排的孩子來說,給他們足夠的停機時間也是很重要的。每天至少要有一小時的休息時間,可以讓他在樹下閱讀、玩耍、聽音樂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這樣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核心天性發展是健康的,也比任何隨機選擇的新活動、運動或學業追求更重要。
和學齡期這幾年生活的很多方面一樣,你的孩子是否被過度規劃是可以通過他的情緒心境和人際關系發展困難中看出頭緒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