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線粒體是導致大腦紊亂的元兇嗎?
文|陳根
線粒體是大多數細胞都具有的微小細胞器,雙層膜結構,內層向內折疊以形成層。線粒體在人體的內在運行中,起著十分復雜和奇妙的作用,其往往需要細胞之間進行一些合作,以保持健康和生命。
實際上,線粒體與身體功能以及疾病有很大關系,近日,研究人員懷疑線粒體作為人體細胞內的細菌祖先,可能會導致廣泛的神經和精神疾病。線粒體的奧秘在于它們與其他細胞的之間有相互作用關系。因此,確定其對于我們健康的影響,和我們的生活方式對其能夠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復雜的。
線粒體供能的方式是將ADP(二磷酸腺苷)變成ATP(三磷酸腺苷)——ATP被細胞使用后,少了一個磷酸根,又變成ADP,然后再進入線粒體獲得能量(磷酸根)變回ATP……因為細胞內的ATP儲量只能維持幾秒鐘的能量需求,所以上述循環制造往往時刻都在運行。
除了供能,線粒體還參與其他的細胞活動,比如它們能控制細胞間的信號傳遞、細胞的分化與生死周期——如果線粒體不能正常工作,那么會釋放信號,促使細胞啟動凋亡程序。這種情況下“自殺未遂”的細胞可能會變成癌細胞,以此提升線粒體效率可以延長細胞的生命。

而粒體是細胞的代謝中心,當線粒體受損時,我們的身體也會遭受巨大的傷害。大多數線粒體在很多疾病中的作用是發病機理,DNA損傷,特別是mtDNA損傷,可以是疾病的致因,這在線粒體中的體現是明顯的。
而當線粒體受損或者功能失調時,一個顯著后果就是生成的三磷酸腺苷減少,因此大腦正常運行所需的能量也就減少了。例如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患者的線粒體以代謝糖的方式發生功能紊亂,產生了能量。
此外,研究還表明,線粒體可能對許多精神疾病的風險因素很敏感,例如生命早期的心理壓力,患者童年時期曾經歷過創傷事件,他們體內每個細胞似乎擁有更多的線粒體基因組,線粒體DNA數量增多,表明新的線粒體生成,可能會彌補線粒體缺少的問題。
雖然線粒體功能障礙出現在很多大腦疾病中,但當前還不清楚線粒體是否是導致這些疾病的元兇。未來以線粒體作為靶點的治療或許可以作為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