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憂郁的氣候:你的心理還健康嗎?

2021-08-16 0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 Massazzais 神經現實 收錄于話題#深度 | Deep-diving219#精神病學1

近幾年,新術語(如氣候焦慮[climate anxiety]、生態悲傷[ecological grief]、環境憂慮*[solastalgia])的大量出現,反映出民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與日俱增。舉例來說,57%的美國青少年稱氣候變化使他們感到害怕,而55%的成年英國公民表示,氣候變化影響了他們的幸福感。這些情緒反應并非無病呻吟,而是真切且令人痛苦的,有時甚至需要治療干預。但這些例子并不能完整地體現出氣候變化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影響。雖然在面對災難或預感災難來臨時,人們總是會感到痛苦和焦慮,但除此之外,氣候變化正在加劇嚴重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

*譯者注

環境憂慮(solastalgia)是用以描述由環境變化造成的情感上痛苦的新詞,尤指一個人感到生活的環境發生了負面變化。澳大利亞哲學家格倫·阿爾布雷奇特(Glenn Albrecht)將它描述為:“你在家卻感受到的鄉愁。”

自上世紀以來,全球氣溫不斷升高,而洪水和颶風等極端氣象事件,在過去的20年里,也因此變得更為頻繁和嚴重。這些極端氣象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健康,因為它使人們處于潛在創傷性事件的陰影之下:人們可能會目睹至親受傷或死亡,或者親身經歷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在極少數一部分人中,這些極端的應激源甚至可能會引發創傷后應激障礙、抑郁癥或者焦慮癥。這些氣象災害也會間接導致貧困、無家可歸和失業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會對心理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

與此同時,全球氣溫緩慢上升,本身就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精神疾病相關的住院人數往往會在酷暑時期增加。加拿大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異常高溫天氣里,精神科急診的就診患者數量較平時升高29%。另一項研究顯示,在氣溫較高的月份,住院的雙相情感障礙癥患者也更多。一項納入了超過900萬名參與者的縱向研究表明,居住在臺灣省內較高氣溫地區的人,患重度抑郁癥的可能性更高。

- Sail Ho Studio -

高溫之所以導致這些問題,有多個原因。比如,高溫可以讓人覺得壓力更大、更加憤怒和疲憊,而且高溫會擾亂睡眠——以上這些因素都可以誘發或加劇心理健康問題。極端高溫還會導致譫妄(delirium),患者表現為精神恍惚、激越行為和抑郁等狀態。最后,某些精神藥物的使用也會導致體溫調節困難,對于藥物使用者而言,高溫不僅造成身體不適,還會有生命危險。

高溫似乎也與自殺率相關聯。一項在印度、墨西哥、美國和日本開展的跨國研究顯示,隨著氣溫的上升,自殺率也呈上升趨勢。可能因為高溫使精神癥狀加重,但考慮到許多因素都會導致自殺,這一現象還可以有其他解釋。目前的證據還不足以得出一個概括性的結論,但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高溫天氣會導致作物減產,引起貧困和經濟困難,從而導致農民等特定群體的自殺率上升。

高溫不是唯一一個影響心理健康的氣候原因。氣候變化還會造成更嚴重的空氣污染,這與抑郁、焦慮和自殺等眾多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空氣污染還與老年癡呆有關:一項研究對13100名倫敦患者進行了調查,他們的年齡在50-79歲之間,結果顯示居住在污染最嚴重地區的人群,確診老年癡呆的風險升高了40%。這一現象并不令人驚訝,畢竟空氣污染會影響包括大腦在內的所有人體器官。

- Glenn Thomas -

一般來說,氣候變化對生理健康有著重大的影響,而這必然會威脅到心理健康,因為二者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樣。就拿作物減產來說,自1960年以來,氣候變化使所有主要作物的全球生產潛力下降。這導致了全球范圍內的兒童營養不良和發育障礙,從而干擾大腦的正常發育,造成終生的認知和心理障礙。氣候變化也會增加罹患某種疾病的風險,如由蚊子傳播的登革熱(dengue fever)。一方面,這些疾病本身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會直接影響患者心理健康;另一方面,由于這些患者所面對的污名和歧視,他們的心理健康也間接地受到了影響。

因此,氣候變化對于心理健康已經有了嚴重且廣泛的影響。但是,我們也有減輕和預防這些影響的措施。氣候變化影響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方式,便是加劇和引發社會與經濟的不平等,這可以通過制定合適的社會政策和良好治理來解決。在更大范圍內,預防和解決精神健康問題的最佳方式,包括減少貧困和不平等現象、提供充足的住房和就業崗位以及建立社會支持網絡。這些舉措全都與氣候變化有關。比如,最近一篇英國的報道指出,構建節能家庭可以在炎熱時節避免酷暑,也會給身心健康帶來意外的好處。

不過,人們在逆境中展現出極強的抵抗力和韌性也十分重要。作為一名研究者,我曾經在充斥著武裝沖突和災難的社區工作。在大地開始晃動或者戰爭的第一槍打響之時,生活并不會因此停止。大多數清晨,在武裝沖突和占領的背景之下,巴勒斯坦拉姆安拉的市場上仍有新鮮水果和蔬菜在售賣;在意大利中部的地震之后,綿羊依然在斷裂的山脈上的草地散步;而在靠近2011年大海嘯以及核事故的日本福島南相馬市,漁民仍舊從海港揚帆起航。當然,一些人會遭受由氣候變化或者其他災難帶來的嚴重心理疾病,而那些先前便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會受到更嚴重的影響。但是,更多人可以承受、阻擋那些影響,并積極運用自身能力和社會資源,在困境中繼續前行。

- Rick Hyde -

此外,有一些事是我們所有人都能做到的。當提起氣候變化時,許多人會感受到輕度的痛苦,我們可以注意到這種情緒變化并且加以控制。面對全球性的環境惡化,人們感到難過、悲傷、憤怒或者焦慮,這很正常。然而,當這種感覺壓倒性地襲來,令人無法正常應對時,它就不再有益。但是,正如題為“我的憂慮是理性的,而氣候變化不是”*的那篇文章所強調的,習慣性的生態悲傷不一定是病理性的。事實上,這可以和使用公共交通或加入環保組織等關心環境的態度和行為聯系起來。一定程度的憤怒、焦慮和憤慨能促使人們積極行動,改變不公平和不正義的現狀。我們應該警惕將這些情緒病態化的行為,因為這意味著為一個源于社會和政治的非心理問題,提供一個心理學的解決方案。

*文章鏈接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74708

當我在倫敦公園,看到頂著烈日枯死的小草時,或在曾度過童年的意大利北部徒步,聽到附近冰川融化的聲音時,我感到非常傷心、憎惡和內疚。我希望不用如此為難自己。但這些感受也同時給予我必需的能量和力量,去關心氣候變化造成的破壞,以及它引起的心理問題。想要減輕和改善氣候變化,有很多高效可行的方案,例如盡快將溫室氣體的排放總和砍至零。我們的未來取決于此。如果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感到憤怒或焦慮,那就這樣做吧。

作者:Alessandro Massazzais | 封面:Chiara Vercesi

譯者:Soso | 校對:里昂

編輯:Nevaeh | 排版:文英

原文:

https://psyche.co/ideas/the-climate-emergency-is-taking-a-serious-toll-on-mental-health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县| 宁河县| 永宁县| 商水县| 松阳县| 武山县| 蒙山县| 澳门| 宁陵县| 卢湾区| 简阳市| 安泽县| 尉氏县| 轮台县| 丹巴县| 南充市| 聂荣县| 永宁县| 大邑县| 巫山县| 夏河县| 德令哈市| 宁都县| 竹山县| 县级市| 广灵县| 军事| 东源县| 宜都市| 鄂尔多斯市| 山阳县| 景洪市| 汶川县| 双辽市| 辽阳市| 平定县| 忻城县| 潢川县| 泽州县| 广河县| 兴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