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英國皇家科研機構:少吃點肉,可減排二氧化碳60億噸

普通人想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自己的貢獻,可以從少吃肉做起。
如果全球各國從現在開始改變國民的菜單,降低肉類比例,到2050年可減少6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這是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能源、環境與資源項目研究總監羅伯·貝利(Rob Bailey)最新的研究結果。
根據貝利11月24日刊登在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報告,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交通已經不相上下,占到了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15%。
可查資料顯示,畜牧生產是兩大強效溫室氣體——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最大來源。甲烷產生于反芻動物(如奶牛、綿羊和山羊)的消化過程,一氧化二氮產生于用來種植飼料作物的肥料和化肥之中;而轉化為牧場或用來種植飼料作物的森林也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貝利去年的研究顯示,人們日漸增加的肉類消費已經令地球不堪重負。人類對肉類和奶制品的需求意味著目前世界上有220億只雞,人均三只以上;若按重量計算,奶牛大概是地球上最占優勢的物種了。與2005至2007年間的基準值相比,到2050年,全球肉類和奶制品的消費預計將分別上升76%和65%。近期的建模估算表明,人類飲食趨勢與將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完全背道而馳。
現在,各國政府在討論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措施時,偏偏很少強調降低肉類消費,擔心會因為對公民的日常行為指手畫腳而遭遇抵制。
“這一點必須改變。”貝利表示,如果每個人都采取少肉的“更健康的飲食”,到2050年之前就可以再減少6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這是將全球氣溫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這個危險門檻以下所需減排量的四分之一。
貝利認為,這還有利于人們的健康,因為國際人均肉消費水平已經超過了健康水準,而且到2050年時,還將上升76%。
在降低肉食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中,中國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國的肉類消費低于西方,但是,普通中國人每日肉類消費量已經是合理水平的1.5倍。
不過,好消息是,傳統的中餐本身就有利于降低肉類消費。中餐大量使用蔬菜和谷物,因此達到可持續的肉食素食比例并不難。中國肉類和奶制品的替代食物有很多,并且食物產品添加鐵元素來解決貧血問題的歷史很長。這意味著中國(與日本一樣)的肉類消費的峰值應該會低于西方。這一點還顯示出,中國可以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做出榜樣。
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的受訪人均表示,如果政府真的引入鼓勵改變飲食方式的新政策,一開始的抵制會逐漸消退,人們會允許和認同這種變化,正如人們服從禁煙等其他公共健康干預措施一樣。
貝利稱,這表明政府“改變飲食結構太困難”的假定是沒有道理的。行動可以采取,也必須采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