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達:被時代大潮捉弄的善良家庭與人們
若是梁曉不寫出自己的家族故事,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時代大潮是怎樣捉弄和撲倒善良的家庭、善良的人們。
梁曉寫的回憶錄《從梁樹到山陰路》是作者和生父兩部分的回憶合成。梁曉的生父梁立言恰好出生在辛亥革命使清朝變為民國的1911年,梁立言的大哥志高比他年長二十歲,差不多是長了一輩的年齡。回憶錄簡述了梁志高早年的政治活動,前半部書就涵蓋了從辛亥革命后到“文革”結束的父輩記憶;后半部分是梁曉自己的回憶,他恰巧出生在又一個改朝換代的年份,那是由民國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1949年,所以,回憶錄后半部又覆蓋了生在紅旗下的一代人從1949年后,直至改革開放后的經歷。它既是兩代人的故事,又折射了中國近代大環境變遷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
作者大伯梁志高政治生涯的開篇,不論是卷入孫中山在南方的活動,還是出師北伐,都和我祖父的經歷相近。而青年梁立言從外省執意前往上海讀書和之后諸多情節,又和我父親的經歷差不多。這讓我想到,表面上,一個個的個人在做出自己的選擇,而在背后,那是個人意志難以抵擋,被推著、擠著走到一起的一波波時代大潮:辛亥革命、北伐、匪患四起的社會動蕩、新政新學對社會觀念的沖擊、西方的左右翼思潮對古老帝國中走出來的新青年群體的撕裂……而更大的大潮,是壓倒一切的抗戰洪流。有時候,個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身不由己,會在左右分流的岔道口,無可選擇地必須非左即右,尤其是所謂“有志青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日的國難當頭,只要選擇從軍報國的,幾乎只有國軍和共軍兩種選擇,而大多數從軍抗日的年輕人,只知報國,并不認為進哪個部隊,日后竟然會被看作是一個極具意識形態的個人政治選擇;也不會料到,如果他作戰英勇或是能力超強而獲得的軍階,未來會被彼方看作是政治反動程度的明證。而這種事情偏偏發生在梁曉的父輩身上。

作者生父一家的命運,具有偶然性中的必然,他們的命運是“家鄉”的位置決定的。盡管在青年學生時期,梁立言被左翼吸引,參與了全國救國聯合會和全國學聯工作。可是,他的家鄉就是李宗仁的家鄉,他和大哥最終如小溪流水,自然就匯入了桂系一派的滾滾河流,也就順理成章地隨此路人馬進入抗日戰爭的各種努力和各種顛簸。回憶錄的細節,不僅讓我們對民國社會有了生動的感性認識,如當時的女子體育學校和戲劇社對青年體魄和精神的培育;私立大學全面開花、富家子弟留日的普遍、日本侵華前的社會景觀;更有作者對歷史背景作了深入淺出的介紹,融入了家人、親戚、朋友在歷史大場景中的細節參與,包括從軍、辦報等經歷,以及梁立言回憶中生動描繪的周圍一圈桂系人馬的人生百態、桂系和蔣介石的中央乃至和共產黨的交叉。民國史中的桂系一支,馬上變得有血有肉起來。
從梁立言的回憶,可以看到國民黨節節敗退的原因之一。它似乎掌領龐大的軍事資源,上層卻是包括桂系在內各路力量競爭的巨大內耗,每一路力量中,精英也不乏相互競爭的內耗,不少左翼乃至彼方情報人員混跡其中,意識形態松散。這種內部競爭大多是柔性的,過程中可能此消彼長,但結果還是相互抵觸地共存。而我們已經知道的是,彼方內部卻是剛性競爭,最后唯剩堅硬內核的團結一致的力量,意識形態也越來越強化。
這不是國民黨、國民政府及其軍隊的狀態,而是整個民國的狀態。它是松散的、各自為政的,給民間回旋留下了巨大空間。民國的梁立言、大哥及其朋友,很多人并不是意識形態上堅定的理想主義者,也就是說,他們或許“誰的同志都不是”。他們只是懷著報國之心,也懷抱個人在事業上獲得社會認可的期待。在那個年代,他們若是遇到麻煩,避一避就過去了,有時,都不用避遠,有個幾十里路的距離,找個親戚朋友躲過風頭就沒事了。當1949年改朝換代、規則全新的時候,如此生存習慣就著實害慘了他們。他們明明知道,那個與他們服務的政權敵對的在野黨,將要執政了,他們可以遠走高飛,卻因為以往的人生經驗和社會經驗,不認為自己非離開不可。可是,1949年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改天換地的年頭,一個剛性、非黑即白、無法變通、疏而不漏、無可遁逃的時代。因為史無前例,所以他們措手不及地栽了。
梁曉恰在這一年出生。
所以就有了梁曉獨特的家庭故事。大伯死刑、生父入獄,同時,“出身”眼看著成為一個孩子前途的同義詞。生母為了梁曉的前途,讓妹妹、妹夫收養了他。在冷酷年代的梁曉故事里,其實,還有許多的善良在閃光。不僅有他的養父母對姐姐一家歲月漫長的照顧,對梁曉視如己出的撫養;還有,在梁曉的養母一次次向“反革命家庭”伸出援手的時候,需要上級批準,也有一個善良的上級,每次都批準了她。只是,黑白分明的剛性社會越演越烈,最終,到了極致的“文革”。當年我們都是孩子,我們其實應該想到的,梁曉的養父母承受了怎樣的逼迫,才會別無選擇地做出放棄收養的決定。
即便在那樣的年代,也有善良的人。在最強調“出身”的年代,梁曉竟然有機會成為“工農兵學員”,過來人都知道,這個幾率低得不能再低,換個地方、換個“招生”的人,或許就沒有可能。而梁曉也承繼了前輩的善良,他敘述的中學“文革”故事很簡單,誠實描繪了自小受到的教育形成了怎樣簡化激進的思維方式。我讀的時候想,那些故事我相信永遠不會被后代弄明白了:事實上,1966年,在這個中學恰是稱為保守派的學生組織,因為人多勢眾和順應了主流,能夠掌握生殺予奪的權力,所以也成為校園打殺的主力,而激進的少年梁曉“文革”初期在自己的中學創建的那個叫做“造反”的少數派,卻聚合了一群反對和抵御迫害、毆打同學和老師的學生,也在可能救援的時候解救了他們。梁曉有自己良知的底線,雖然在大局勢下,這樣的救援非常有限,有很多被鐵定為“敵人”的老師救不出來,但是,局部的救援已經極為難能可貴。這些,只有經歷過的我們一代,才會記得和明白。我希望在這里記下一筆。
梁曉父子兩代的回憶,最可貴之處,是時代感。梁立言的回憶,完全保留了民國的原汁原味,梁曉竭盡誠實、毫不掩飾地寫出當時自己身上折射的時代和教育。這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歷史演進。民國遠非一個完美的年代,它脫胎于一個帝制古國,加上辛亥之后的兵患、匪患,天災人禍。但是它是自然發展的、豐富的,有社會探索和演進的巨大空間;1949年后的一段路,恰是簡單地追求觀念簡化和社會純凈,沒有給民間社會和社會探索留下空間。而“文革”后的撥亂反正,正是在試圖恢復一個豐富的社會并容許探索。
這個故事的結局似乎是大團圓。其實,大動蕩時代的小人物的殘酷命運,恰恰在于大家的標準是降低到了“活著”。假如你活下來了,周圍所有的人都會認為:你所經歷的一切,你曾經是“怎樣地活著”,都可以忽略不計了。
我想,梁曉認真書寫和記錄歷史,正是因為,他有著比“僅僅活著”更高的生命追求。
(梁曉著《從梁樹到山陰路》即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