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林達:被時代大潮捉弄的善良家庭與人們

林達
2015-11-22 15:00
來源:澎湃新聞
? 翻書黨 >
字號

二十世紀,充滿了動蕩,戰亂、瘟疫、災難,如隕石雨一般,一陣陣從天而降,一群群被砸中的生命,戛然而止。似乎被砸中是正常的;沒有被砸中,只是大幸。一個生命要延續下去,充滿了偶然。經歷如此人生存活下來的絕大多數人,慶幸著自己生命的僥幸,最后,能安穩地壽終正寢,足矣。于是,他們大多帶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一個個生命,灰飛煙滅。惟有絕少比例的一些人,有著強烈的歷史感和責任心,才會把個人史詳盡記錄下來。在那樣的時代,個人境遇總是和歷史的風云變幻密切相關。這樣的人生記錄,是在豐富一段大歷史,它填補的細節空白,使得難解的歷史,也在邏輯上通順起來。
讀梁曉的家庭故事,對我自有一些特別感受。梁曉是中學比我高三屆的同學。在我印象中,他在學校以機敏、頭腦靈活、反應快出名,還有,他傳奇的“出身切換”被全校傳了個遍。在“文革”初期對“出身”最敏感的時刻,他從一個革命干部子弟,突然變為“反革命子弟”,原因不是因為通常發生的干部父母被“打倒”,而是革命干部的養父母和他“劃清界限”、中斷了領養關系,他被迫墮回了“壞成分”的親生父母家庭,領回了一個“壞出身”。“出身”多重要?舉個例子:梁曉同屆的中三五班,在“文革”開始前一年(1965年)升高中時,班里就有四個學習優秀的學生,因為“出身不好”,不僅被這個市重點中學踢出校去,而且不能被任何學校的高中錄取。梁曉的故事在學校有驚秫效應,因為到了“文革”初期,“出身”,即父母的職業,對一個青少年已經是“準敵我界限”了。

若是梁曉不寫出自己的家族故事,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時代大潮是怎樣捉弄和撲倒善良的家庭、善良的人們。

梁曉寫的回憶錄《從梁樹到山陰路》是作者和生父兩部分的回憶合成。梁曉的生父梁立言恰好出生在辛亥革命使清朝變為民國的1911年,梁立言的大哥志高比他年長二十歲,差不多是長了一輩的年齡。回憶錄簡述了梁志高早年的政治活動,前半部書就涵蓋了從辛亥革命后到“文革”結束的父輩記憶;后半部分是梁曉自己的回憶,他恰巧出生在又一個改朝換代的年份,那是由民國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1949年,所以,回憶錄后半部又覆蓋了生在紅旗下的一代人從1949年后,直至改革開放后的經歷。它既是兩代人的故事,又折射了中國近代大環境變遷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

作者大伯梁志高政治生涯的開篇,不論是卷入孫中山在南方的活動,還是出師北伐,都和我祖父的經歷相近。而青年梁立言從外省執意前往上海讀書和之后諸多情節,又和我父親的經歷差不多。這讓我想到,表面上,一個個的個人在做出自己的選擇,而在背后,那是個人意志難以抵擋,被推著、擠著走到一起的一波波時代大潮:辛亥革命、北伐、匪患四起的社會動蕩、新政新學對社會觀念的沖擊、西方的左右翼思潮對古老帝國中走出來的新青年群體的撕裂……而更大的大潮,是壓倒一切的抗戰洪流。有時候,個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身不由己,會在左右分流的岔道口,無可選擇地必須非左即右,尤其是所謂“有志青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日的國難當頭,只要選擇從軍報國的,幾乎只有國軍和共軍兩種選擇,而大多數從軍抗日的年輕人,只知報國,并不認為進哪個部隊,日后竟然會被看作是一個極具意識形態的個人政治選擇;也不會料到,如果他作戰英勇或是能力超強而獲得的軍階,未來會被彼方看作是政治反動程度的明證。而這種事情偏偏發生在梁曉的父輩身上。

梁曉與親友同學在新書發布會合影。

作者生父一家的命運,具有偶然性中的必然,他們的命運是“家鄉”的位置決定的。盡管在青年學生時期,梁立言被左翼吸引,參與了全國救國聯合會和全國學聯工作。可是,他的家鄉就是李宗仁的家鄉,他和大哥最終如小溪流水,自然就匯入了桂系一派的滾滾河流,也就順理成章地隨此路人馬進入抗日戰爭的各種努力和各種顛簸。回憶錄的細節,不僅讓我們對民國社會有了生動的感性認識,如當時的女子體育學校和戲劇社對青年體魄和精神的培育;私立大學全面開花、富家子弟留日的普遍、日本侵華前的社會景觀;更有作者對歷史背景作了深入淺出的介紹,融入了家人、親戚、朋友在歷史大場景中的細節參與,包括從軍、辦報等經歷,以及梁立言回憶中生動描繪的周圍一圈桂系人馬的人生百態、桂系和蔣介石的中央乃至和共產黨的交叉。民國史中的桂系一支,馬上變得有血有肉起來。

從梁立言的回憶,可以看到國民黨節節敗退的原因之一。它似乎掌領龐大的軍事資源,上層卻是包括桂系在內各路力量競爭的巨大內耗,每一路力量中,精英也不乏相互競爭的內耗,不少左翼乃至彼方情報人員混跡其中,意識形態松散。這種內部競爭大多是柔性的,過程中可能此消彼長,但結果還是相互抵觸地共存。而我們已經知道的是,彼方內部卻是剛性競爭,最后唯剩堅硬內核的團結一致的力量,意識形態也越來越強化。

這不是國民黨、國民政府及其軍隊的狀態,而是整個民國的狀態。它是松散的、各自為政的,給民間回旋留下了巨大空間。民國的梁立言、大哥及其朋友,很多人并不是意識形態上堅定的理想主義者,也就是說,他們或許“誰的同志都不是”。他們只是懷著報國之心,也懷抱個人在事業上獲得社會認可的期待。在那個年代,他們若是遇到麻煩,避一避就過去了,有時,都不用避遠,有個幾十里路的距離,找個親戚朋友躲過風頭就沒事了。當1949年改朝換代、規則全新的時候,如此生存習慣就著實害慘了他們。他們明明知道,那個與他們服務的政權敵對的在野黨,將要執政了,他們可以遠走高飛,卻因為以往的人生經驗和社會經驗,不認為自己非離開不可。可是,1949年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改天換地的年頭,一個剛性、非黑即白、無法變通、疏而不漏、無可遁逃的時代。因為史無前例,所以他們措手不及地栽了。

梁曉恰在這一年出生。

所以就有了梁曉獨特的家庭故事。大伯死刑、生父入獄,同時,“出身”眼看著成為一個孩子前途的同義詞。生母為了梁曉的前途,讓妹妹、妹夫收養了他。在冷酷年代的梁曉故事里,其實,還有許多的善良在閃光。不僅有他的養父母對姐姐一家歲月漫長的照顧,對梁曉視如己出的撫養;還有,在梁曉的養母一次次向“反革命家庭”伸出援手的時候,需要上級批準,也有一個善良的上級,每次都批準了她。只是,黑白分明的剛性社會越演越烈,最終,到了極致的“文革”。當年我們都是孩子,我們其實應該想到的,梁曉的養父母承受了怎樣的逼迫,才會別無選擇地做出放棄收養的決定。

即便在那樣的年代,也有善良的人。在最強調“出身”的年代,梁曉竟然有機會成為“工農兵學員”,過來人都知道,這個幾率低得不能再低,換個地方、換個“招生”的人,或許就沒有可能。而梁曉也承繼了前輩的善良,他敘述的中學“文革”故事很簡單,誠實描繪了自小受到的教育形成了怎樣簡化激進的思維方式。我讀的時候想,那些故事我相信永遠不會被后代弄明白了:事實上,1966年,在這個中學恰是稱為保守派的學生組織,因為人多勢眾和順應了主流,能夠掌握生殺予奪的權力,所以也成為校園打殺的主力,而激進的少年梁曉“文革”初期在自己的中學創建的那個叫做“造反”的少數派,卻聚合了一群反對和抵御迫害、毆打同學和老師的學生,也在可能救援的時候解救了他們。梁曉有自己良知的底線,雖然在大局勢下,這樣的救援非常有限,有很多被鐵定為“敵人”的老師救不出來,但是,局部的救援已經極為難能可貴。這些,只有經歷過的我們一代,才會記得和明白。我希望在這里記下一筆。

梁曉父子兩代的回憶,最可貴之處,是時代感。梁立言的回憶,完全保留了民國的原汁原味,梁曉竭盡誠實、毫不掩飾地寫出當時自己身上折射的時代和教育。這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歷史演進。民國遠非一個完美的年代,它脫胎于一個帝制古國,加上辛亥之后的兵患、匪患,天災人禍。但是它是自然發展的、豐富的,有社會探索和演進的巨大空間;1949年后的一段路,恰是簡單地追求觀念簡化和社會純凈,沒有給民間社會和社會探索留下空間。而“文革”后的撥亂反正,正是在試圖恢復一個豐富的社會并容許探索。

這個故事的結局似乎是大團圓。其實,大動蕩時代的小人物的殘酷命運,恰恰在于大家的標準是降低到了“活著”。假如你活下來了,周圍所有的人都會認為:你所經歷的一切,你曾經是“怎樣地活著”,都可以忽略不計了。

我想,梁曉認真書寫和記錄歷史,正是因為,他有著比“僅僅活著”更高的生命追求。

(梁曉著《從梁樹到山陰路》即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山县| 封丘县| 顺义区| 白水县| 淮阳县| 许昌县| 禹城市| 含山县| 临高县| 新民市| 兴仁县| 达日县| 靖安县| 县级市| 东平县| 宁陕县| 呼和浩特市| 区。| 灯塔市| 电白县| 皋兰县| 霞浦县| 佛教| 北安市| 安宁市| 天台县| 鄂托克前旗| 武定县| 平塘县| 交口县| 体育| 安西县| 麻栗坡县| 勐海县| 曲麻莱县| 萍乡市| 南雄市| 千阳县| 金塔县| 沾化县| 洪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