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香港中大教授小思:不能隨便就說香港是文化沙漠
用“心系香港”來形容小思老師,這幾個字似乎多了些使命感和責任感。多年來,她孤軍作戰,埋首研究整理香港文學及文學史料,并把搜集的文學史料捐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一手成立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建立香港文學網上數據庫。
她的《香港文學散步》,自1991年在香港出版以來,已重版四次,至今長銷不衰,并由此引發了香港文學教育的重要事件:大規模的跨媒體文學走讀教學活動。
該書簡體中文版出版之際,我們采訪了小思老師。就像她在《香港文學散步》里說的,“回歸十余年,這片土地上,人們漸漸在意——在意追查歷史身世,在意保育歷史痕跡,在意關懷與祖國的血脈相連,我們應該珍惜這些前人足跡,珍惜香港特具的一些優點?!逼呤邭q的她,談起香港和香港文學,堅定而強韌。

澎湃新聞:“現場”是理解《香港文學散步》的關鍵詞,作為為數不多的一手資料、一手感性的學者,能否講講讓您難忘的文學現場故事?
小思:難忘的故事很多,都是慢慢做出來的。比如發現魯迅1927年2月在香港演講的次日,《華僑日報》刊登了他的演講稿:《周魯迅先生演講詞 “無聲的中國”》,找到這份報紙時很激動,原來沒經過改的面貌是這樣的。你們現在在《魯迅全集》里面看到的演講稿是魯迅修改過的,但香港的很不一樣,他講的普通話由許廣平翻譯成廣東話,香港的廣東人又把它變成普通話,經過多次轉譯。這次印出來,我覺得很有趣。

很后悔自己當時沒有把它破敗的情況拍下來。如果他太太沒告訴我,我也沒去看,那以后怎么辦呢?那時我除了難過之外,還想到,作為一個香港人,我有必要把這件事告訴其他人,讓他們知道其實香港是一個很多人在文化耕耘的地方,我們不能隨便就說香港是文化沙漠。
但那么好、那么重要的作家在香港待過、葬過,我們居然不知道,是誰的責任呢?我莫名其妙地悲從中來,覺得必須負擔這個責任,把這個消息傳開去,讓人們知道。那時我在報上有個專欄,就在專欄里寫了一篇文章講這件事。那篇文章出來,我教中學時教過的學生看到,她說老師給我墳墓地址,讓我去看一下,也沒多說什么。她在殯儀行業,我說不如你幫我修好,我給錢。好久沒有下文,她再打來電話時,說已經修好了。我去看,果然弄得很好,給她錢也不要,說我們都是中國人,應該做的。她現在已經退休了,工作由女兒接著做,每年都會去給墓碑上的字描金,每次去看,字還是像新的一樣。

小思:也不是,這之后還去看過蔡元培墓,也是孤零零的,《香港文學散步》里有余光中在墳前拍的照片就是。后來知道北大在香港、臺灣的老學生把墓修得比較大,就放心了。我那會兒還沒開始做《香港文學散步》,在教中學。每年“五四”前,一定要給學生講蔡元培的故事,居然很多學生會去上墳。我就覺得,如果不對學生講,那就是我的問題。再后來不教中學了,沒機會講。然而手頭資料也多起來了,當時市政局圖書館的朋友建議我辦一次公開演講,我就去了。沒想到反應很好,原來這么多人感興趣,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慢慢覺得有必要寫一些專題,就每個禮拜寫一篇,這些文章就變成了第一版的《香港文學散步》。這都是八十年代的事情了。

澎湃新聞:您說過,做《香港文學散步》不是為了懷舊,它和那種文藝的懷舊具體差別在哪里?
小思:一個墳墓,塌破了,很慘,你看完哭一場——先看到再感覺到,然后懷舊,也不錯,但之后呢?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之后要反省應該做什么,做哪些自己分內能做的事情。比如去過許地山墓后,我搜集資料、細心研究,寫了很詳細的許地山在香港的活動年表,還寫過一篇文章講許地山和香港大學的關系。很多人說我是懷舊,我想,如果你說我第一步是懷舊我不反對,但之后以個人能力能做什么,這個才重要。
澎湃新聞:《香港文學散步》里的地方,您都去過很多遍,最有感情的是哪里?
小思:作為歷史研究,我覺得不應該偏愛。我是個很感性的人,感性作為動力是好,但動力過后,你必須要有足夠的定力去穩定自己不偏不倚的看法,那才對得起歷史。
許多人都說我在研究本土,注重本土。我覺得存有誤解,我是把香港當成我生長的地方來理解,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派別來看待。我說,在家庭里,你理解爸爸媽媽、祖父祖母,難道不對嗎?
我們今天講傳承,處處可見的卻是斷裂。其實現在年輕人對自己城市的歷史并不了解,就像上海雖然有魯迅故居、巴金故居,但大多數高中生沒有去過。
小思:歷史感很重要,必須懂歷史才有“感”。一個中國人如果不念中國歷史,就不能鑒古知今。你說讓年輕一代愛國,但連國史是什么樣子都不知道,怎么愛呢?而怎么敘述真實的歷史很重要,說的人對歷史的感覺也很必要??磿鴮α私鈿v史當然重要,但如果小學生、中學生在認識過程中,由一個有感情的人告訴他,效果是不一樣的。
澎湃新聞:你們讀書時老師怎么教歷史呢?
小思: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也教中國歷史的,但英國人很懂統治香港人的策略。五十年代我讀中學,當時香港政府不讓中國歷史科里有鴉片戰爭部分,因為那段歷史有關割讓香港。但英文學校卻念的,因為他們念的是英國歷史,在英國歷史里鴉片戰爭是貿易戰爭,不是侵略戰爭。中學生少念一段歷史,沒太大問題,反正有中國歷史科可念,老師也認真講授,讓我們培養了歷史感。我跟很多人說,盼到九七,重回祖國的懷抱,以為歷史科會變得重要了,誰料現在,香港教育卻不大重視歷史科。

小思:不能說“失選”,我寫過港大,只是沒收進這本書。刻意不選這太不像我,如果它是殖民地老校,我豈不是更要說?它是唯一一所英國人培養了那么多精英的大學,我不會因此不選它的。我研究香港早期文學的《香港文縱:內地作家南來及其文化活動》正準備再版,里面有篇文章就是說港大。因為我研究許地山,一直在看各類資料、文獻,搜集香港大學要聘請他的原因。為什么他剛到香港時那么風光,幾乎每天都有記者去采訪,以后卻都沒聲音了。我還奇怪,為什么很多重要的事情他改革了一大堆,譬如請來了北大馬鑒等人,但好像最后卻沒做出什么工作。
后來發現,原來英國人不喜歡盤踞在中文學院那些宣揚讀經宏道的“太史”,嫌他們不懂英文,又很保守。胡適之來港大時,校方想請他介紹一個懂英文、懂中國文化、懂行政的中國人過來,最終介紹來的是許地山。許地山到港大后很興奮地以為可以重整,不料英國人只是想利用他把“太史”換掉,把舊的中文教學換掉,把港大中文學院改成漢學系,是中國哲學、中國文學、中國歷史和翻譯合起來的。許地山改革之后,“太史”就走掉了,英國人其實很懂用人策略。
再往后許地山也明白自己被利用了,但也沒辦法,就慢慢希望和現代文學掛鉤。我找到好多別人怎么請他講演、怎么開會的資料。原來,他大概明白自己在香港的作用了。那時正值中國抗戰,他利用香港大學教授的崇高地位,幫助開展很多宣傳抗日的工作,所以很忙。香港政府規定,凡舉辦民間群眾活動,事前都需要向華民政務司署申請許可證,得由有名氣或有社會地位的人幫忙去作保人??床牧衔移婀?,怎么連幼稚園的畢業禮活動許地山也參加,哦,原來因為在會上也可以利用宣傳抗日。香港這個地方,你想辦法做些曲折迂回的工作,還是有利中國的。
除了許地山之外,朱光潛來過港大,陳寅恪也在港大教過書。但他們和港大發生交集的時間都很短,沒什么可以說的。張愛玲在我研究涉及的時間段還在港大念書,你說我寫她干嘛,還是要寫人在那里做過什么才有一定分量。所以后來再版時,年輕編輯一定要我在書里加張愛玲,我說加吧,也好,畢竟《傾城之戀》發生在香港南區淺水灣。最近香港南區區議會負責人說受我的《香港文學散步》影響,在淺水灣興建了紀念蕭紅和張愛玲的地標。所以,這里再重申一遍,港大不能說是“失選”,只是因為那個地方沒有足夠的人的材料可以寫。我寫過許地山和港大,因為是論文,所以不能收在《香港文學散步》。收不收殖民地時代的資料,不是我考量的準則,何況要了解香港人,必須要了解殖民地政府用什么策略管理這個地方。英國人精明,當年管香港管得那么順,也在此。


澎湃新聞:談談您所在的中文大學吧,您怎樣做到以一人之力組成中大文學香港文學特藏室的?
小思:早在退休前,我就在為自己藏書如何有效處理作打算。我想把辛苦積存的香港出版書刊捐給中文大學,兩任中國人館長都沒接納,后來上任的外國人館長倒理會了。因為他自己是藏書家,加上他又很相信具體執行這項工作、有遠見的副館長,特藏室就迅速順利地開展了。
特藏室的意義在于讓大家了解香港文學。香港文學研究在七十年代末剛起步時,我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當香港回歸提上中英談判日程后,內地有一些人就拼命地趕快去“研究”——趕忙胡亂找資料,想了解香港文學。之前其實香港文學從來沒人注意過,一個原因是香港人沒有歷史感,沒有收藏資料的習慣,要研究沒那么容易。
1973年我去日本,看到日本的大學收了好多中國資料,這對我是很大刺激。當他們問及香港的種種時,我卻答不上來,就會很慚愧。人家認為你是香港人,不應該不懂香港歷史的?;氐较愀?,看到只有香港大學有收藏香港書刊報章,因為陳君葆、許地山的關系,所以圖書館有這些資料。如果沒有港大這些資料,我就不能起步。
收集資料的過程其實很漫長,到現在還在做,好在一旦做起來就熟悉路徑了。有些舊書店老板知道我要什么,會幫忙留心,而我絕不放過任何香港文化研究的資料,連一張有關的“廢紙”也會收集起來,不然材料一閃就沒了。昨天我就買了好多舊雜志和畫報,找到了葉靈鳳投稿的畫報。找資料的困難是資料來源越來越少,因為香港人住房多窄小,不易藏書,搬遷中又會丟失。常有人告訴我,我本來有什么什么書,但是給我媽媽扔掉了。

澎湃新聞:前不久剛讀了周保松寫您的人物筆記。您說當年選擇讀中大新亞書院,也是因為錢穆、唐君毅、牟宗三這些名字在中學就給您留下了深刻印象。您在《一生承教》中寫老師,用力到“于生死之際見深情”。薪火相傳的新亞精神里,您最珍視的是什么?
小思:不止我一個老師這樣對待學生,很多老師都在默默做這些事情。不過因為周保松寫了這篇文章,大家看到了而已,其實默默愛學生的人很多。所謂新亞精神,好像很抽象,很難說。從前我也覺得,在我的身上哪里可以看到什么精神,但后來發現,可能是中國某種優良文化傳統在。很多人說用新儒家之類的派系介紹“新亞精神”,我覺得,應該是優良中國傳統,是對自己文化的根有不離不棄的感情和堅持。
有一年新亞的畢業典禮上,我做過題為《花果飄零與靈根自植》的演講。唐君毅先生就這個主題寫過三篇文章,第一篇提及中國民族之花果飄零。后來唐老師覺得那篇文章不夠詳細,又發表了一篇,結論是靈根自植。飄零在異地的花果落地,就必須再植;你怎么植?自植的“自”字很重要。所以我覺得現在香港也不算飄零,唐先生、錢先生都是從內地跑過來,在這里落地生根,他們在香港花果靈根自植后,就培養了我們這一代。在這里土生土長的我們又做了什么呢——不忘本,好好努力,在崗位上努力工作,教書的教書,做事的做事,出版的出版,寫東西的寫東西。周保松其實是受了很多其他老師的影響,他會慢慢寫新亞其他老師,你會看到不是一個老師的力量。好比一個人能好起來不是靠一個人就能幫到的,一定得有好多人在扶持他,而他個人的自植更重要。
澎湃新聞:對文化的根不離不棄、有感情而且堅持,是您理解的新亞精神。今天似乎沒有這種認同?
小思:很難說,根在地面地下,人看不見的。花開呢,又有好大的樹枝,可能這棵樹枝跟別的植物又連起來,衍生成新的文化。年輕人不一定沒有這種民族文化感情,是根在地底,不同花果露在外邊,像好多雜色雜音。香港習慣雜色雜音,沒有統一起來的。大家都統一口徑就沒意思了,那不是人類的發展方向。香港雜音多的時候,偶然有些聲音把年輕人吸進去了,我覺得,這沒問題,不必悲觀。
澎湃新聞:李歐梵教授也說別人都覺得香港國際化,其實日益保守。
小思:保守也有好處,只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才保守。例如我喜歡粵劇,粵劇在內地是廣州本土大戲,可能為了守住一些主題,被刻意統一起來,反而變得沒有個性。香港的粵劇呢,沒有人干預,任你自生自滅,反而古靈精怪地多樣生長,但基本優良的藝術也保守得住。所以沒問題,你喜歡哪種看就是,不喜歡就不看,選擇之后自然有一批人懂得什么是珍貴的。如果從上而下地統一起來,這個珍貴就沒有了。
澎湃新聞:今天的教育塑造的大部分人是一個樣子,你們小時候是什么樣呢?
小思:不明白為什么越說人權、多元,教出來的人反而越來越變成一個模子。可能某些人在策略上覺得統一起來比較安全,但他們不知道統一起來一定會壓制一些旁枝的人反彈。我教中學時,遇到很調皮的學生,我會對他說你就皮給我看,皮完他也沒轍。現在老師喜歡乖的學生,其實不是學生乖,是心里一團火,等你走開就爆發了?,F在的教育,量化了才好管理,好報告上面,統一的面孔容易了解。且也逢事必先作什么“溫馨提示”,省得生了事來埋怨政府。
從前我們不是這樣的。舉個例子說,我住在灣仔,灣仔有個修頓球場。我有一張照片,那些圍著球場的四層高唐樓,天臺都是沒欄桿的。為了不進場也可以看球賽,大人小孩全坐在天臺的欄桿上面,吊著腿看,但從來沒見人掉下來死掉。那時候,一個媽媽養七八個孩子,管不過來,小孩子在家,拖張小凳子扒在露臺欄桿上看街景,也不見跌下來。人其實可以自生自滅,不用那么緊張。現在不知為什么,媽媽不敢這么帶孩子?,F在講管理,做到了,出問題了就不算我的事。放一個“小心地滑”的牌子,仿佛人就不跌了似的。香港各機構現在為免生事惹麻煩,下雨了提示你要帶傘,寒冬了提示要多添衣服,把我們都當成小孩子。其實教育獨立思考,教會每個人守法保安,才最重要。靠外力嚴管、提示,不是好辦法。
澎湃新聞:您和年輕一代說,不要錯過那些看似通俗的東西。如果說從前是《經紀日記》這種通俗的東西在表現當時香港的社會、發出社會中真正的聲音,那今天我們又能通過什么渠道傾聽香港?
小思:現在更容易,因為從前是幾個人寫專欄,現在在報上、網上寫文章的不一定再是職業專欄作家,許多行業的人,都會開欄寫生活、寫感想、寫經驗。經紀人寫經紀,秘書寫秘書,空姐寫空姐,越來越多人自己講自己的故事。專欄是了解香港的重要途徑,1930年代的上海也是這樣。當時上海是名家寫專欄,早年香港名家既寫大報專欄,也必須寫小報專欄,才可以養活自己。葉靈鳳名氣那么大,也會一天給幾家報紙寫專欄,我簡直不相信他會在小報上寫稿。他們要換不同的筆名。當然也有不改的,劉以鬯先生就不改,小報上也用這個名字。內地研究者可能不了解香港文學的這個生態。英國政府的做法是,我看似不理你,任你自生自滅,但如果過了頭他就知道。
其實能了解今天香港的途徑更多了,多得不得了。因為多,所以要選擇,選擇很困難,選得準不準會影響你的印象。很多人更愿意相信網上那些東西。所以我覺得現在的難處在于你必須很清醒,判斷能力要高,才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p>
(感謝陳飛雪女士對此訪談提供的大力幫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