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1,“韭零后”的智商稅涌向了哪里?

寶哥說
這群年輕基民在2021年經歷了什么?
本文概述:從投資火爆到“跌媽不認”,從流量擔當到基金經理排隊道歉,年輕基民在2021年到底經歷了什么?
1、入局的年輕基民是什么狀態?
2、這群年輕基民在2021年經歷了什么?
3、為什么年輕人會“損失慘重”?
2021年,年輕人與基金造就了一段“干柴烈火”的故事。
這一年,基金成為最流行的討論話題之一。其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去年股市火爆帶動公募基金一同火爆。
其中,最為火爆的是股票型基金,也就是那些炒股的基金。即買了基金,就能成為基金持有人,俗稱“基民”。
這一時間段,以90后為主的年輕人開始大批量進場,在基金經理帶領下組團購買基金。這一批年輕基民,幾乎都有共同的出發點:“一夜暴富”。
如今,這一股投資熱潮褪去,結果一言難盡。甚至,有人精確地將2021年概括為:“跌媽不認”的一年。
問題在哪?
01
信奉“基金實現財富自由”的年輕人們
“會搞錢”已經成為這一批年輕人追捧的潮流。
生活中,他們一邊茍在公司賺取穩定收入,另一邊想通過搞副業爭取早日實現財務自由。
西南財經大學聯合螞蟻集團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國家庭財富指數報告》顯示,2020年新進入基金市場的群體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52.9%。蛋卷基金數據同步顯示,截至2021年3月1日,蛋卷基金持倉用戶中,18歲至30歲用戶占36.2%。
可以說,2020年新增的基民有一半以上是90后。
“火爆”成為2020年基金市場的關鍵詞。Mob研究院的《2020中國基民圖鑒》顯示,僅2020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新增基民就突破2000萬。
但值得玩味的是,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觸投資理財。
而從投資心態上,這一批新入場的年輕基民與以往基民也頗為不同:無需開戶、沒有初入金額限制、過程簡單,基金與股票相比較低的門檻等,種種條件不僅方便這批年輕人迅速入場,也讓他們的操作更為大膽。
在相當一部分人看來,即使(自己)專業知識匱乏,但有基金經理把關、托底,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將小金庫全部掏出。只希望盡快“早理財,早發財”。另一方面,這一批新入場的90后基民與上一代參與市場,了解專業知識的方式大有不同。

事實上,他們更喜歡在網上找視頻,或者跟著財經博主來學習金融知識:不管是微博上組成基金經理的超話、粉絲群,還是在知乎、豆瓣、小紅書上還建立了股票、基金、債券等投資興趣小組,互相交流投資心得,人數從幾百到幾千不等。
年輕人補充知識的渠道更為多元,但相比老基民而言,年輕人因市場波動而導致的情緒變化則更加強烈:
“收留基金大跌的心碎男孩/女孩,你的不安我來承擔...若不是你突然闖進我的生活,月底我還剩200多...看到那個最高點了嗎,我在那梭哈的。”
值得關注的是,伴隨年輕人火爆入局,基金迎來了1998年發行、申購的巔峰。據央視財經報道,2021年以來,國內新基金發行總規模突破7000億元,募集規模同比增長超過37%。
年前的一段時間里,不少90后基民看著形勢一片大好的基金,紛紛跟風買進。跟隨著名氣在外的明星基金經理入市,坐等開年賺錢。
可從結果來看,不禁令人深思:這一時間段內,究竟是市場火爆,還是年輕人錢包“好割”?
02
買基金的年輕人,遭到新一頓“毒打”
可2021年是基金“跌媽不認”的一年。
尤其對基金押上重注的的年輕人來說,這一過程尤為刺激。
雖然,年前火熱的業績,讓一些基金經理成為年輕基民的偶像。
比如說,最紅公易方達張坤,其風頭排面不遜于流量明星。據了解,張坤是公募基金史上第一位在管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超千億的基金經理,其掌舵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易方達中小盤2020年分別帶來120億元、80億元收益。
彼時,圍繞“張坤”的微博超話、應援打榜、粉絲群、#基民飯圈化#、#基金經理后援團#等話題頻繁登上熱搜。
但金融市場向來風云突變,永遠猜不到接下來的走勢是綠(跌)是紅(漲)。
年前大漲好景不長,今年2月18日,春節后開市的第一天,基金市場開始上演大回調。自此公募基金“跌跌不休”。
數據顯示,今年2月18日至23日,累計共有215只基金凈值下跌幅度超過10%。
這地那些剛進場買入基金的新基民來說,無異于瞬間被“割了韭菜,白了身家。
被許多年輕人追捧的明星基金也沒能幸免。
包括張坤、馮波、劉彥春、葛蘭等多名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下跌。如若將時間線拉長至今年以來的5個交易日,累計跌幅超過5%的基金更是超過2000只。
而張坤管理的基金受傷更為慘重。其旗下4只基金產品,近6個月收益數據排名幾乎在全行業中墊底:其中,易方達中小盤跌14.75%、易方達亞洲精選跌28.6%、易方達藍籌精選跌17.85%、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期跌7.58%。易方達亞洲精選最慘與倒數第一僅差4步。
面對前所未有的“潰敗”,追漲殺跌的年輕人瘋狂在社交媒體大吐苦水、輸出段子。曾被基民們尊稱為“坤哥”的基金經理張坤,被網友吐槽:“就這水平真不匹配公募一哥的稱號”。
另一個和張坤并肩的基金經理“酒蒙子”劉彥春,日子也不太好過——這一位曾經被捧為“頂流”的公募大佬劉彥春,從業12年拿下4座金牛獎、4座明星基金獎、4座基金獎。
但過往謠言的成績,還是沒能止住明星基金經理的業績“翻車”。其近六個月收益數據表現慘淡:其中,景順長城新興成長跌12.31%、景順長城鼎益跌12.38%、景順長城績優成長跌17.49%、景順長城內需增長貳號跌12.44%。
2021年是魔幻的。

年輕人在基金市場里學會的第一件事,無異于:輝煌永遠屬于過去,明星基金經理跌落神壇只在一瞬間,但代價卻是年輕基民們的真金白銀。
03
在這場投資的狂歡里,年輕人背后的人生態度
如果說基金經理的誤判來自于市場波動,那么,身處變化莫測的投資圈,“單純、小白”的年輕基民更應該關注什么?
“人永遠無法賺到自己認知范圍外的財富。”
歸根到底,投資考驗的無非是個人對自己的規劃和認知判斷能力。
盡管,這一批年輕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社會壓力,這導致這群人更希望通過炒基實現一夜暴富,財富自由。
但如此的投資行為,是否真能緩解年輕人財富焦慮?
從早期腥風血雨的P2P、再到幣圈、股市,甚至到現在基金的火熱,年輕人面對的是一場人性的豪賭。
而這,僅僅是資本給年輕人上的第一課。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孫文華博士認為,對于想投資基金的年輕人來說,不要盲目聽從,要去學習一些專業知識,真正的投資一定要有風險意識,不要抱有賭博心態,在風險溢價和收益風險之間做好投資組合。
但是,在“基金神話”面前,大多數不了解基本盤面就盲目入市的年輕人,成為了游戲的主要玩家——看著某寶上“一年收益超100%”的文案,短視頻平臺上直播高呼牛市要來了各類基金經理:
更全更廣的投放,飽具誘惑力的投資方式,讓這一批年輕人更容易被“蠱惑”。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根據天天基金網的數據,即使是在興業給張坤出了研報的2020年,權益類基金的平均漲幅為42.15%,持倉用戶平均收益率也只有19.19%。
或許年輕基民們沒有分清購物和“養基”的區別:投資行為有賺有賠,沖動買入后,既不能按原價退款,更談不上七天無理由退貨。
可以說,與其說年輕人買基金是為了解決壓力,想多一筆稅后收入,不如說是為了投機,不想賺辛苦錢。
比起那些理論說教、好為人師的建議,他們更愿意接受“如何暴富”的指點。
玩比特幣的人會說,如果你在十年前花一千塊買入比特幣,你現在已經財富自由了。
炒股的人會說,你如果在這個點買入,這個點賣出,反復操作幾次,你的身家早就翻倍了。
當代年輕人對于財富的向往,在其中折射出的更是人性的弱點——貪婪和恐懼。
他們相信這是上天拋出的橄欖枝——通往財富自由和階級躍升的捷徑,以為自己幸運的抓住了時代的脈搏。
但是在無數個深夜,他們依然被基金的綠光照耀的淚流滿面。
資本市場不相信眼淚,也沒有永遠的神,沒有百分百的利益,更沒有毫無風險的投資行為。
正如巴菲特所言:“沒有人愿意慢慢變富。”
2021年迎頭潑下的一盆冷水,對剛開始接觸基金的年輕人來說,或許并非一件壞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