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嘻哈王國:自由、激情與時尚秩序重塑 ?
“說唱就是為了堅持個性,”25歲的DJ蘇宇桐從舞臺走下來。彩燈閃爍、妝容熾烈,她接過一瓶礦泉水,猛灌了幾口,露出手臂上一小塊文身。
她在這個舞臺上呆了近兩年,幾根臟辮混在黑發里,束成高高的馬尾。夜半,酒杯里折射的光影讓人看不清臉,蘇宇桐在幾平方的舞臺踱步,逼仄的燈光緊跟著她。她身邊一個男生,在說唱的間隙,突然扔掉麥,做出一個Dabbing的姿勢,從臺下傳來一陣歡呼。
這是說唱歌手的經典手法,在上海這家位置隱秘的酒吧里屢見不鮮。他們在各種手勢中,歌唱自由,濃烈的情感,說唱歌手和臺下的客人就這樣反復表達著對個性的張揚。
近幾年來,曾經是地下亞文化的嘻哈——它所代表的音樂、時尚和文化——席卷了國內的主流世界。歌迷們聚集在音樂節和夜總會上,觀看他們喜歡的本土歌手或者DJ表演。嘻哈樂重鎮在國內崛起,一大批引人矚目的地下嘻哈藝人涌現,從《中國有嘻哈》到《說唱新世代》,國內嘻哈爆發出來的能量是前所未有的。
誰都能說得出幾個名字,謝帝、ty、歐陽靖、MC.hotdog、馬思唯……他們是嘻哈王國里據守在坐標系上的人物。在這個世界里,有嘻哈說唱最古典的反叛,灰色傳統,同樣有闡述對人性、情感、生態、物欲和反戰等話題的深度思考。那些精湛的饒舌和嘻哈氣質背后,秉持的是自由、張揚和真摯的精神肌理。
“如果有人說當代沒有詩人,那么他們該去嘻哈圈里晃一圈,”有人這么說。

法老在一首作品里講述了他的干爺爺,97歲仍然未婚,他被戰亂、政治、家庭和時光重重阻力所阻礙的愛情。
“我果然開始害怕
怕是 我得了老年癡呆
怕把你忘懷
怕是自己孤獨地躺了下去身旁皆是些厭我的念白
我那幾個沒義氣老友一個接一個化作了塵埃
還有什么比這更讓人肝腸寸斷
今夜不如過一回醉生夢死
愛你如初 可千萬勿慮啊”
——《親密愛人》
他用民國書信的寫法,讀信的唱法,講述了這段跨越時間(七十年)、空間(海峽兩岸)的愛情。干爺爺與一位叫夢蕓的姑娘相愛,隨后內戰爆發,夢蕓遠赴臺灣,兩人從此天涯相望。
同樣是描寫愛情,海爾兄弟(Higher Brothers)的歌詞更加突出了年輕人的輕快意境。又因為馬思唯幾乎不唱情歌,這首“小甜曲風”被歌迷們尤為珍視。
I ain’t 50, I don’t have 21 questions
我只想和你在沙灘散步享受vacation”
——《暴風雨》
這些歌迷們,會在周末的下午來到某個公園,觀看說唱歌手們的演出。會場的草坪上,歌迷抽著煙,躺在色彩鮮艷的充氣墊上,有些人溜達到場外,那里通常有提供臟辮和周邊物料的小商販。如果有路人帶著疑惑靠近詢問,他們會熱情地說起他們對這種音樂的熱愛,不厭其煩。

正如大多數流行文化一樣,嘻哈精神寄托于潮流服飾、街頭景觀和時尚的年輕人。說唱音樂在國內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系統,他們中的一些人,因為被看見和認可,其一舉一動、消費方式,穿著打扮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新生代人群。
“這種音樂類型,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他們崇尚自由,穿著打扮也要彰顯態度和個性。這些代表自由的先鋒們正在改變和重塑時尚秩序。”時尚圈的一位編輯如此評價。
這促使帶有嘻哈元素的穿搭成為風靡。大片涂鴉,配上粗鏈條配飾,一件經典的牛仔外套和刺青貼紙,最后再搭配一張“厭世臉”,這是年少的輕狂,向往自由的寫照。
與此同時,作為一種現代城市的產物,嘻哈精神也是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開展的。
從1982年至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1.1%上升至60.6%,上升近40個百分點。這段時間的后半程,也是國內市場增速最快的時段。
一時間,國內數代人共同經歷了令人驚喜又困惑的巨變,一邊是拔地而起的寫字樓、高檔商場、住宅區和現代交通,另一邊是代際差異、貧富、污染、和普遍的現代性困惑。這種失衡的景象無疑是最直觀的靈感源泉。
這些說唱時而扮演著一個社會學者,表達當代人被輿論、粉絲經濟、消費主義捆綁的價值觀:
“我需要一個年代能夠給我自由表達
而不是變成傳話筒說他們想說的話
我說的他們 包括輿論 粉絲
也包括消費主義,和揚眉吐氣的爸爸媽媽”
——《新浪漫主義》
時而是小人物的困惑與自我紓困:
“我的東西,讓你聽了頭皮發麻
越是小人物,劇情越是drama
看到我就繞道走,你眼睛瞎了
好就是好,假的就是假的”
——《而立》
在《說唱新世代》上,95后的rapper們更是將這種氣質發揮到淋漓盡致。身穿條紋病服的圣代光著腳坐在舞臺上,抬手做出握筆書寫的動作,他的歌詞寫的是一個被監禁在豫章書院里的孩子發出的吶喊。
陳近南在與一位相熟女粉絲夜談后,對青春期抑郁有了真切的感悟,她寫下的那首《來自世界的惡意》,其中對這種青春期癥狀的準確表述擊中了年輕觀眾。對于愈發龐大的青少年抑郁群體,這也是少有的公開表達的文藝作品。有用戶在B站的彈幕區感慨說,沒聽過這樣說唱。
“人們總是以為嘻哈就是那些,‘我有錢,我有妞,還有人看不起我’,但現在國內的年輕人能發掘出更廣闊的素材,深入社會現實,內容嚴肅,表達他們對自我和社會的強烈關注。”一位業余說唱歌手黃櫟。
他補充道,“常見的是,觀眾并不知道你是誰,你在說什么,但他們就是喜歡這種節奏,喜歡這種感覺。有時候,他們要的就是年輕人的激情和張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