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綿延·變動中的中國藝術”,呈現當代藝術界現實思考
當代藝術展“綿延:變動中的中國藝術(2)”近日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面向公眾開放。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常設展“綿延(1)”的延續,“綿延(2)”共展出78位藝術家的88件(組)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動畫等多種媒介形式,其中28位藝術家的30組件作品為最新呈現。
“綿延:變動中的中國藝術”試圖以理論和歷史的視角來展示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現實境況。在策展人們看來,常設展立足于藝術、文化與社會問題的鮮活呈現,希望在展現一個時代一些藝術家的思考、疑慮與困惑的同時,對現實有所反饋、反思與反視。

“綿延:變動中的中國藝術(2)”展覽現場

“綿延:變動中的中國藝術(2)”展覽現場
影像作品:大膽、直白和激進
“綿延”展覽中,分布在各個單元的影像作品很有實驗性、也較平面的作品有更動人的力量。
周滔的紀錄短片《凡洞》中,沒有劇本,沒有故事,光線成為主角,風景成為主角。 凡洞,這里Hakka客家人已經全部遷離了他們的世代居住之地。在新的發展藍圖實施之前,這片土地上的所有村落都很快地被重新覆蓋而成連綿的土丘與洼地,在稍顯得平坦些的大片空地上,囤積著低價倒賣往東南亞的大批的二手機器。右邊通車的泥路上,地產考察團三五成群地討論著潛在的地價。繞過大片土丘和相連的幾片洼地之后,在兩座更高的土峰之間,獵人們修筑起避風坑,并架起了空中的捕鳥網,他們將一只野蜂綁在透明的細線上引路,來尋找隱藏在土縫中的野蜂窩。漁人們居然在連通著地下水的泥洼地內發現了魚源。云層中的巨型鋼經混凝土洞穴中的男女還在絮叨著午餐時的牛蛙……
周滔 紀錄短片《凡洞》
周滔 紀錄短片《凡洞》
蔣志,1999年參加“后感性異形與妄想”展覽后成為同時代藝術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員,蔣志從1997年開始介入錄像創作。那時候杭州(1996年)和北京(1997年)分別有過一次錄像作品展,錄像藝術的概念開始被國內藝術圈接受,在創作上漸漸形成一種氛圍。蔣志最早的《懷疑物體》和《飛吧,飛吧》在這種背景下完成。《飛吧,飛吧》是在邱志杰的出租屋里拍的,一只手在鏡頭前模仿翅膀拍打的模樣上下翻飛,鏡頭隨著飛翔的手移動,掠過客廳、起居室、衛生間的每個角落。采光不佳,卻正好呼應了蔣志的注釋文字,在沉重壓抑的現實中尋求飛翔的輕盈。

蔣志《飛吧,飛吧》
梁鉅輝,與徐坦、陳劭雄、林一林三位當代藝術家,于上世紀90年代初在廣州成立“大尾象工作組”。他們的活動、創作與廣州城市化的關系非常緊密,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對城市空間的關注。在觀念激進的“大尾象群體”中,梁鉅輝是一個另類。他的作品缺少觀念上的張揚,但有一種對生活、對生存的訴說與樸實的理解。1995年,藝術家梁鉅輝在廣州一幢建設中的建筑工地里,實施了作品《游戲一小時》。他在建筑工地施工用的垂直升降機中,安置了一臺彩色電視機、一臺電子游戲機和一盒“坦克大戰”游戲帶,藝術家本人則戴著一頂安全帽,隨著升降機高速地上下運行,并在其中瘋狂游戲了一小時。藝術家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見證九十年代廣州城市化的快速擴張。
梁鉅輝 《游戲一小時》
《在中國的家里制造》是徐坦1997年創作的單頻錄像作品。藝術家將鏡頭對準了高速發展變化的珠三角地區,呈現都市背景下的個人和日常生活。徐坦在作品中運用大量影像,對記錄進行實驗性探索。徐坦的錄像藝術在今天看來仍顯得大膽、直白和激進,它走上街頭,進入個人的隱秘空間。異性按摩、同性戀愛的場景直接呈現。他對都市生活的多層敘述打破了公共與隱私,內與外,禁忌與容許的傳統界線。

徐坦 《在中國的家里制造》
闞萱是一位工作于中國與荷蘭的當代藝術家,其作品以影像媒介為主,幽默、輕松、優雅,并富于深刻的諷刺與批評。20世紀90年代末,闞萱大學畢業后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工作之余的私人創作成為消化那無處安放的現代城市疏離感的通道。1999年的作品《哎!》記錄了藝術家在地鐵站一邊奔跑一邊呼喊自己的姓名并應答自身呼喊的行為,表達出居于現代化城市中存在感匱乏的年輕人的心理感受。表現了一種具有典型現代性意味的孤獨,它標識著一種個體與共同體的分離,也蘊含著個體對干再度融入其所構筑的交流空間之中的渴念,在那里或許存在誤解,但即便是誤解,也構成個體與這個世界最深刻的對話。

闞萱 《哎!》
實驗藝術:反饋、反思與反視
“綿延(Duration)”這一概念來自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它意味著沒有中斷和永恒的持續。正如展覽題目所昭示的,“綿延:變動中的中國藝術”不是一次固定而靜止的展覽,而是在主脈和框架一定時期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參展藝術家名單的不斷更替,作品不斷更換,整個展覽本身也因之成為一件藝術實驗。
“綿延(2)”部分參展作品是第一次在北京展出。面對昔日經典之作,早已走出女權女性藝術狀態的林天苗對其大型裝置作品《妳》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林天苗認為:“標簽式的女性主義限制了我的表達,以及我的思考與創作過程。”
紀錄片導演趙亮,專門為本次展覽及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制作三屏影像裝置《方形、圓形、多邊形》,作品延續了他多年以來的冷峻、不解釋言說的風格。
趙亮 三屏影像裝置《方形、圓形、多邊形》
趙亮 三屏影像裝置《方形、圓形、多邊形》
藝術家施勇的作品把現代化和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作為想象和創造的基礎。他以理想化的上海市民為概念,制作了一系列以照片為基礎材料的作品。《憧憬制造2000》是一組建立在“立足本土,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吸引外資”的當代中國城市現狀下的新形象人物連環畫照。作品將西方的元素用一種看似簡單粗暴的方式安置于東方傳統之中。畫面中父親的形象與施勇在《請你選擇最好的》(1997)中經由西方媒體發布投票所選出的最符合西方人對與國際接軌的中國人的理想形象相呼應。畫面中人物采用了《語錄》體一般的對話,以作秀的方式凸現人們在面對國際新格局時所顯露的微妙心態。這些在我們看來有些做作而且滑稽的表現形式展示出中國城市在國際接軌初期的某種不假思索的吸納,和中西文化在交融和雜糅過程中呈現的某種斷層。

施勇 《請你選擇最好的》
徐累的《心肺正常》為紙本水墨畫,創作于1986年,它和徐累的另一件作品《裂變》一起參加了198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現代藝術大展。
徐累 《心肺正常》
舒群是居住、工作于成都的藝術家。《文化POP系列·崔健A》創作于80年代與90年代的交接時段,這一時點既標識著與理想主義緊密相連的80年代的退潮,也預示著一場毫無抵抗的商業邏輯的大獲全勝。面對著心中烏托邦的漸行漸遠,藝術家出于某種帶有個人無意識的情懷主義選擇了歌手崔健的專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磁帶盒上的封面作為創作的靈感來源開始了對波普語匯的探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