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市政廳|北京:本地人,外地人
在各大城市,“外來人口”都是一個隨時可以引起爭議的話題。
毫無疑問,外來者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城市運行注入活力,同時也是公共資源的使用者。在人口、資源、環境等壓力之下,城市的擁擠、無序、污染、不文明等往往被當地居民歸咎于“外地人”。
互聯網自媒體和各個地方論壇上,“本地人”對“外地人”的抱怨和“外地人”對“本地人”的反擊非常普遍。在這些爭論中,我們時常見到本地人指責外地人對原有城市生活環境、文化、語言等方面造成沖擊。近日澎湃新聞發布的《2.7年:外來者扎根上海、遷向市中心的一種代價?》一文也算是這個話題的延伸。
那么,首都的情況如何?近年來,隨著北京城市面積的擴張和舊城人口的疏解,北京的本地論壇里也出現“北京首都化的過程就是外地人進三環,北京土著出五環的過程”這一說法。這些觀感究竟是帶著情緒的抱怨,還是某種程度上的事實?本文無意介入具體的爭論,這里僅基于數據,從常住外來人口、外來青年人才以及短期來京外來人口等三個視角,分析一下北京外來人口的分布情況。
視角一:常住外來人口分布
北京的“外地人”,到底住在哪些地方?是不是真的把原先的老北京“擠出去”了呢?我們先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從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看,北京常住外來人口數量的分布圖如下所示:

常住人口指的是,“全年經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個月以上,且經濟和生活與本戶連成一體的人口”。北京市常住外來人口總共有702.8萬,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五環之外,具體數字是375.2萬。
我們以“鄉鎮街道辦事處”為統計單位,考察常住外來人口總數,發現大量外來人口集中在五環以外(顏色越深,常住外來人口數量越多):北五環至六環之間的回龍觀、東小口、北七家;南三環與南五環之間盧溝橋、新村、大紅門舊宮十八里店;以及東五環外平房和永順街道。

通過“外來人口所占單元總人口比例”數據觀察本地外來人口分布,我們發現,在各環路之間,五六環之間的常住外來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例最高,達到61.8%,而四環內常住外來人口占比僅約為32.1%。
我們還發現了部分區域明顯出現“倒掛”現象:單元內外來人口比例超過50%的鄉鎮街道辦(圖中深藍色塊),重點分布在從西北五環內順時針至東南五環外的 “倒C”狀地帶。其中倒掛最顯著的鄉鎮街道辦是位于西北四環外的萬柳地區(82%),以及位于東南四五環之間的十八里店(77%)。
而淺藍色塊代表的以本地人為主的鄉鎮街道辦,則主要分布在四環內以及西南四環外的區域,與圖1反映出的特征一致,甚至更加顯著。
小結:
與《2.7年:外來者扎根上海、遷向市中心的一種代價?》一文所反映的現象不同的是,北京本地人(擁有北京戶籍的人口),還是比較住在繁華的“城里”,盡管存在人口疏解措施,但截至2010年,四環以內北京本地人為主的人口結構,并沒有改變。
視角二:“外來人才”分布
對于特大城市的政府而言,在對外來人口限制的同時,對所謂“外來高端人才”通常持歡迎態度。那么,是否意味著,“外來高端人才”會住在北京靠近市中心一帶?
由于缺乏“外來高端人才”的官方統計口徑,為了觀察他們的分布,我們用“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的青年人”來分析。根據某電商的用戶畫像數據,我們分析了20-30歲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工作人群在京的分布情況。
以交通分析小區為單元,筆者統計了在外來人才在京居住和就業分布(排除樣本量過小的單元):顏色越綠代表外來人才比例較高,越紅代表本地人才比例較高。

總體上看,沒有本地人才絕對主導的區域,卻有一些居住單元或就業單元,青年人才里90%以上是外地人。
我們發現,外來青年人才大量安居(或租住)在海淀東部北部、朝陽、順義、通州、亦莊、大興等區域,在城市北、東、南三個方位形成一個倒C的包圍圈。
尤其是,在回龍觀、天通苑、沙河、宋莊以及黃村等部分區域,如果你遇到一個有大學以上學歷的青年人,那么他/她有90%以上的可能會是個外地人。
在北京,外來青年人才平均通勤距離近20公里,他們從事信息技術、軟件、互聯網、新材料、新型制造業等高新技術行業工作。而本地年輕人才更多居住在東城、西城、海淀西南部、豐臺東南和河西、門頭溝、房山等區域,呈帶狀分布。
圖中本地青年人才居住比例(即青年人才中,本地人比例)最高的單元,是長辛店的63%和蘋果園的55%;在中心城區,本地青年人才居住比例最高的單元依次是新街口55%,右安門54%,景山52%,以及大柵欄50%。就業方面,本地青年人才比例最高的單元依然是長辛店的56%和蘋果園的55%,三環內中心區域本地人才就業比例較高的單元有交道口54%、大柵欄53%、白紙坊52%、東鐵匠營52%和展覽路51%。
大體上看,在國家部委、機關事業單位、文化、醫療、商貿等崗位密集的區域,本地人才比例稍高;在金融、教育科研、文創產業等行業密集的區域,本地與外地人才的比例相似。
可見,盡管政府歡迎“外來高端人才”,但“人才”中的大部分卻并未進到城里。
*本視角觀察的“本地人”和“外來人”并非是城市的全部人口結構,而是20-30歲已畢業的具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的群體。此外,與常住外來人口的戶籍區分方式不同,此處的“本地”、“外地”主要按照出生地來分辨。
視角三:短期來京者的分布
以上兩個視角觀察的都是定居北京或在京長期就業的外來人口分布,至此,我們并未發現顯著的“外來人口主導北京城”的現象,尤其是,在東城區和西城區的常住人口和就業人群里,北京本地人占絕大多數。
但是,為什么在很多人印象中,北京城里四處都是操著異地口音的“外地人”?實際上,北京城的活動人群中,有大量短期外來人員,比如游客、探親訪友者、來京出差的商務人士等。他們并沒有出現在我們前面的統計之中。
為了觀察這類人群的分布特征,我們利用“人跡地圖”大數據平臺,基于2015年某普通工作日定位數據,對北京東城和西城區,以及短期外來人員較多的熱門吸引點,以交通分析小區為單元進行了分析,識別了常住地在北京的人和常住地不在北京的短期來京者,觀察他們一日內(上午、下午、夜間)在北京的分布情況。這些熱門地點可分為辦公、商業、景點、對外樞紐和批發市場五大類。
從整體上看,排除短期外來人員集中的機場、火車站等對外交通樞紐,白天的國貿區域是短期外來人員最密集的區域,共觀測到近3萬人,密度約0.8萬人/平方公里。國貿區域是北京的商務中心區,在工作日,有大量出差來京的商務人士前往。此外,同時這里也是重要的公共交通節點。據報道,國貿地鐵換乘日均人流量可達30萬人次,故該區域觀測到的人口數據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鐵、公交客流影響。
八達嶺全天觀測到1.6萬短期外來人員,不過由于占地面積廣闊,八達嶺長城的人員密度并不高;天安門區域雖然觀測到的短期外來人員絕對數量不算靠前,卻是短期外來人員密度最高的區域;王府井則在數量和密度上都位居前列。

進一步按照上午、下午和晚上對各類吸引點單元做詳細分析。
1、東城,西城
從東城區、西城區全區看,在該工作日的上午,東城區總共觀測到約127萬人,其中短期外來人員約占16.7%,西城區總共觀測到約140萬人,短期外來人員約占18.9%;下午與夜間的比例相似。也就是說,工作日在北京舊城出現的人當中,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短期外來人員。
2、辦公類
國貿區域上午觀測到人口21萬人,下午則增加至 23萬人。如果你這個工作日白天出行目的地是國貿,那么在這邊碰到的人里,有13%的概率是短期外來人員;到了夜間,短期來京者比例增加至23%,這是因為在京定居的商務精英下班離開CBD,而不少外來的商旅人士則選擇在CBD區域的商務酒店里度過這個普通的夜晚。

3、景點類
天安門向來是外地游客必去的景點,在我們觀測的33個熱門吸引點中,這里是唯一出現過短期外來人員比例高于本地人的地點。在這個工作日的上午,這里觀測到1.4萬人,其中有52%是短期來京者。到了下午,在天安門區域的可識別人數減少了4千人,短期來京者的比例也下降到了38%。天安門是游客游覽故宮的入口,大多數游客會選擇早上進入故宮。此外,這里早上有萬眾矚目的升國旗儀式,毛主席紀念堂也只在上午開放。所以,如果你這天早上來到天安門,你遇到的路人里,TA是外地游客的概率會大于TA是北京市民的概率。
跟天安門相反,南鑼鼓巷下午更吸引游客,且更吸引本地游客,短期來京者比例并不高。該日上午共觀測到2萬人,下午增至2.5萬人,短期來京者的比例也從14%增至15%,到了夜間,短期來京者比例進一步增至17%。
頤和園占地面積較大,游客往往要花費一整天時間才能走完。因此上午和下午可觀測的人數浮動在1.6萬人上下,并沒有太大變化。其中短期外來人員比例也很高:與你擦肩的游人中,有40%的可能是外地游客。
而前文提到的八達嶺長城,白天觀測到4.2萬人,外地游客比例同樣在40%左右。

4、商業類
西單商圈作為老牌商業中心,同樣是吸引短期來京者的重要地點。在該工作日的上午,我們在西單觀測到3.4萬人,下午增至將近4.8萬人,其中短期來京者的比例保持在18%左右。到了夜間,隨著北京市民離開西單回家,短期來京者的比例增至28%,可以推測,很多來京出差、旅游的人,會選擇住在生活和交通都很便利的西單附近。
王府井共觀測到4萬人,上下午總人數基本沒有差異,其中有40%是短期來京者,這一比例遠高于西單。到了夜間,依然有30%的短期來京者住宿在這里。由此看來,同樣是國家級商業中心,王府井對外地人的吸引力比西單更高,后者還是以服務本地市民為主。

5、對外樞紐類
在對外交通樞紐中,首都機場、北京站的短期外來人員比例在30-35%,北京西站略高,約在45%左右;而北京南站的情況則比較特殊:我們發現,這里的短期來京者比例非常低,全天都維持在15%,與其他火車站以及首都機場相比相差甚大。這是否說明,北京南站這個價格稍高的高鐵站,更多是為進出北京的北京市民服務?不過,北京南站我們觀測到的人口數量相比起其全天吞吐量而言樣本量太少,未來我們會尋找其他數據源來驗證這個結論。

6、批發市場類
在很多人印象里,批發市場是外地人密集的區域。動物園批發市場區域在上午觀測到近2.9萬人,下午增至3.2萬余人。這里短期來京者的比例并不高,而且從早到晚比例變化都不大,僅在20%左右。
位于西南四環外的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白天觀測到3萬人左右,短期來京者約占1/4,比例高于動物園批發市場;到了夜間,短期來京者的比例則增至29%。因為從晚上11點到次日凌晨6點之間,北京才允許外地車輛進城,新發地作為農產品批發市場,每天都有很多外地車輛在夜間送貨到這里。
從數據來看,這些批發市場服務的對象仍是北京市民——盡管我們目前還難以分辨這里面有多大比例是北京戶籍。

總結:
經過以上分析,“北京首都化的過程就是外地人進三環,北京土著出五環的過程”這個說法并不正確。無論常住外來人口還是“外來人才”,他們都主要集中在城市北、東、南三個區域的四環、五環外圍,四環以內仍以本地人為主,“外來人才”從事的行業與城里的本地人才從事的行業也開始產生了一定分化??梢姳本┑男鲁呛瓦吘壖瘓F建設還是明顯起到了對外來人口的截留作用——當然,城里高昂的房價和房租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但在二環以內、商務中心區以及主要旅游景點,有相當比例的人是短期外來人員,基本在20%以上,在某些時刻某些區域甚至超過50%。這些短期來京者,使北京市民產生某種錯覺——北京城里外來人口太多。
近來,北京開始疏解城六區的“非首都功能”,但在城里的居住者和就業者主體上還是北京本地人。而旅游景點、商業中心和商務中心區是搬不走的。那么,當北京本地市民隨著他們的安置房以及崗位而被疏解到新城和北京周邊,那些留在北京城里的人們就會有更高的概率與來自祖國各地的同胞擦肩而過,屆時他們或許會想——是不是疏解力度還不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