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韓國人拍的帝王黨爭,一點不比《瑯琊榜》差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p>
還沒從《瑯琊榜》中梁帝與祁王的父子嫌隙中緩過氣兒來,筆者又被韓國拿來沖擊奧斯卡的電影《思悼》中帝王一家三代的慘劇虐到。
《王的男人》導演李俊益執導,由宋康昊、劉亞仁主演,朝鮮王朝“壬午禍變”真實事件改編的古裝片《思悼》,是個因老論派和少論派黨爭,父王把思悼世子關進米柜八天活活餓死的故事。

生長在平凡人家的兒子,總歸會有那么一段叛逆期,期待得到父親的肯定,又盼著有一天能超越自己的父親,更何況既是父子又是君臣的帝王家。心思敏感如蔡康永,都能在《康熙來了》講到父子之情不禁垂淚。這點心思,任何與父親有故事的孩子,自然會懂。
如果說《瑯琊榜》中梁帝對祁王的處決是欲加之罪,那么《思悼》中英祖對思悼的狠心則更像是不得已而為之。思悼世子李愃(劉亞仁 飾)窮盡一生,也只不過想在父王英祖(宋康昊 飾)眼中看到一絲暖意。他原本可以趨炎附勢,靜靜等待父王老去,也不過十載春秋,可惜他向往自由的個性,并不適合在朝堂之上指點江山。在英祖望子成龍的重壓之下,父子漸生嫌隙,想法做法背道而馳,最終世子成為黨爭的犧牲者。
至于殺子的原因,坊間有兩個版本的說法,一是謀逆、一是瘋癲。涉及劇透,筆者就不展開了。自虐、絕食、出走……帝王家的逆鱗故事總是驚人的相似,無論是歷史,還是創作文學。養孩子就是養仇人。英祖親自帶著世子拜祭祖先,逐一解釋哪個君主殺了兒子、哪個君主殺了侄子……雖讓人心頭一緊,卻是板上釘釘的血淋淋事實。君要臣死,無論有多少欲加之罪,都難以申辯,即使這個臣,是親兒子。
與《瑯琊榜》中頗負盛名的祁王一樣,思悼世子何嘗不是從一開始深受父王寵愛,到后來被忌憚、被猜忌?祈王向往完美主義的清廉盛世,思悼世子卻只想做一只翱翔的風箏,可這風箏線最終還是被父王親手扯斷。

少了以往宮斗謀逆大戲的兵戎相見,《思悼》幾場讓人潸然淚下的片段均是文戲,既考驗導演對節奏的把握,也考驗演員對細節的處理。
《思悼》在今年韓國票房榜名列第三,僅次于劉亞仁“自己與自己對打”的《老手》、全智賢的《暗殺》,而他主演的SBS臺慶劇《六龍飛天》也一路占據月火劇收視榜首,今年星途相當璀璨。比起《老手》中狂妄自大的坑爹大戶,筆者倒更欣賞劉亞仁在《思悼》中展現的淚目演技——被困米柜口渴難忍拿扇子盛尿喝、臨終前與父王的對白,都算是可以拿獎的名場景。至于宋康昊,自然更不負其影帝水準,從英祖中年到垂暮,竟沒有一絲演戲的痕跡,儼然就是那個高高在上、心如海底針的王。

悲歌唱徹的民謠,飄渺無跡的雪淚,一勺又一勺的大米,喂進了世子的尸首,換來世孫的活命。此景此樂,比起《瑯琊榜》祁王在獄中服下御賜的毒酒,更令人嘆惋。
多年后,世孫長大繼承王位,拿著父親遺下的折扇、踩著板索節拍為母親起舞祝壽,一襲白衣寄故人,一步一舞皆承自思悼世子當年伏筆畫青龍、彎弓射蒼穹的回憶,配上曹承佑那首《如花開花謝》,讓人不禁跟著淚眼朦朧。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謀逆?!?/p>
來生,不再享錦衣玉食,做一對粗布麻衣的父子,可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