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記者體驗上海地鐵弱冷車廂:3號線溫差大,12號線不明顯
上海地鐵推出“弱冷”車廂,市民對于“弱冷”車廂感受度如何,“弱冷”車廂和普通車廂的溫度相差幾何?
8月8日起,上海地鐵在11條軌交線路(3、4、5、10、11、12、13、15、16、17、18號線)上試行“分區調溫”,即列車車頭和車尾兩節車廂的空調溫度調高2°C,設為“弱冷”車廂,中間其它車廂維持原狀,滿足乘客的不同需求。
8月9日,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體驗了多條線路發現,以高架車站為主的3號線,弱冷車廂和普通車廂溫差明顯。12號線車頭和車廂中段溫度都較為舒適,整體溫差不大。15號線早高峰,當客流增大后,車廂內的溫度也會隨之升高。
記者體驗“弱冷”車廂
8月9日上午9點半左右,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在15號線景西路站車尾處上車,感覺溫度較為舒適,沒有明顯的冷風氣流,記者手機溫度計顯示溫度為29°C。當記者自車尾行至車廂中段,在車廂結合處,可感受到明顯的冷風氣流,溫度顯示為27°C。
15號線弱冷車廂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陳逸欣 圖
記者注意到,當列車行至羅秀路和桂林路站時,大量乘客涌分批上車,隨著客流增大,原本溫度舒適的車廂中段變得稍許悶熱起來。
15號線車廂中段(普通車廂)
上午10點,澎湃新聞記者來到地鐵3號線上海南站站,當時車上很空,乘客較少,車廂中段溫度較低,車廂內送風量偏大,當列車到站時,車門打開,熱浪涌進車廂內,溫度會略有所升高。記者在3號線上自車廂中段向車尾走去,能明顯感受到溫差,在車尾處溫度變高,體感變熱。
12號線龍漕路至桂林公園站,車廂中段與車頭車尾都在26°C左右,溫度變化并不明顯。
3號線普通車廂
3號線弱冷車廂
乘客:“弱冷”車廂合理、人性化,但高峰人多時沒意義
記者觀察發現,選擇坐在車頭、車尾“弱冷車廂”的乘客,以女性為主,有個別乘客在短袖T恤外有套了一件薄外套。
“弱冷車廂的設置非常合理、人性化。”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因為體寒怕冷,她夏天乘坐地鐵時,都會披一件外套。有一次陳女士從醫院配完藥回家,路上淋了雨,上地鐵空調一吹就感冒了,“現在好了,我有選擇了,覺得太冷可以去坐車頭。”
市民姜先生表示,平時帶女兒乘地鐵,女兒老是說冷,穿了外套還是冷,“今天的溫度剛好。”姜先生稱,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對溫度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上海地鐵此舉可謂非常“貼心”。
但也有乘客稱,高峰時候人一多,不管車頭還是車廂中間都一樣熱,那時“弱冷車廂”就沒有意義了。
對此,上海地鐵有關負責人解釋稱,目前突發性的溫度變化暫時無法調節。1、2、6、7、8、9號線等線路之所暫未設置“弱冷車廂”,因為線路本身制冷能力有限,或線路比較老舊,加之高峰時段本就擁擠,差別對待意義不大。未來,運營方將持續改進相關設備,待滿足條件后進一步在其它軌交線路上推廣“分區調溫”措施。
換乘通道內提示12號線實行分區調溫。
專家:更加注重市民乘客出行的獲得感
交通專家邵丹這樣理解“弱冷”車廂,他說,上海地鐵運營里程位居世界第一,日均客流量超過1000萬人次,在公共交通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溫差看似小事,但充分說明上海已從追求效率提升、標準化流程化服務,逐步向人性化、個性化服務轉型提升,更加注重市民乘客出行的獲得感。
交通是城市的“血脈”,“血脈”暢通與否,關系著群眾的出行感受和城市的有序運行。除了地鐵“弱冷車廂”外,公交站點的預報服務也是人性化服務的體現,在中心城區全覆蓋基礎上,今年將試點推進郊區32條線路、約650個中途站點實現實時信息預報;公交車廂“舒適度”預報,擴展到了23條線路,及時引導客流,避免同向乘客過多集中在一部車上,為調度員改善服務質量提供數據依據。
緊扣市民出行的感知度、舒適度,上海公共交通服務在反復研磨中快速提升,在人民群眾可感可觸的細枝末節處下功夫,上海這座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繡花針法”,“繡”出的是人民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