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胡煥庸線”80年:中國人口東南多西北少的格局何以形成
1935年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在《地理學報》第二卷第二期發表論文《論中國人口之分布》,揭示了中國人口的分布規律,并附上《中國人口密度圖》——這是中國第一張人口密度圖。

胡煥庸在論文中說,“自黑龍江之璦琿,向西南作一直線,至云南之騰沖為止。分全國為東南與西北兩部:則此東南之面積,計四百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積,計七百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則東南部計四萬四千萬,約占總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僅一千八百萬,約占全國總人口之百分之四。”
璦琿-騰沖線即“胡煥庸線”,也稱“胡線”(Hu Line),這條北東-南西向的直線將中國分為人口密集的東南部和人口稀疏的西北部,是中國人口分布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也是中國現代地理學的重大成就之一。

今年是“胡煥庸線”發現80周年,11月7-8日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地理學會、中國人口學會將在上海聯合舉辦“中國人口地理格局與城市化未來——紀念胡煥庸線發現80周年學術研討會”。這一條地理界線誕生80年來,中國人口格局尚未實現突破,那么,從歷史上看,這條線是如何形成的呢?
東南多、西北少的人口格局何以形成?
其實,在1935年《地理學報》發表這篇文章時所附的《中國人口密度圖》上,并沒有劃出璦琿-騰沖一線,這條線只存在于胡煥庸先生的論文中,即上文引述的那一段文字。

那么,以璦琿-騰沖線為界,中國人口東南稠密而西北稀疏,這一地理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在中國歷史上,最早能夠看出人口分布態勢的是漢代。東漢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中記載了西漢時期各地的戶數、口數,以此為例,之后歷代史書地理志大多沿襲其體例,保留戶口數字,盡管這個數字未必足夠真實,但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歷史上的人口多寡情況。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葛劍雄曾系統分析過歷代的人口分布。根據他的研究,西漢時期中國人口分布很不均衡,60%的人口集中于關東,即北自渤海灣,沿燕山山脈以西,西以太行山、中條山為界,南自豫西山區循淮河至海濱之間的地區。其中,魯西南山區、膠東丘陵和渤海西岸人口較為稀疏。而在關東之外,人口較為稠密的地區,還有關中平原、南陽盆地、成都平原,以及河套平原、太原河谷平原、杭州灣南岸、寧紹平原等地。而河西走廊、東北緣邊以及長江以南地區則人口稀少。

至于東漢,關中平原以及西北地區人口密度大幅下降,而長江以南地區人口密度則數倍增長,即使如此,中國人口分布格局尚未有大的變化,黃河中下游地區仍是人口集中之地,而南方、西南、西北除了少數局部地區之外,人口相當稀少。
經過三國至五代700多年,南北方人口消長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程,北方人密、南方人疏的格局逐漸發生扭轉。據葛劍雄教授研究,當宋、金對峙的局面穩定之后,南北戶口大致維持在6:4,也就說,此時南方已經成為中國的社會經濟重心。而中國人口東南多、西北少的格局也于此時大致形成。
從漢代至于兩宋,南方如何從“化外之地”成了中國經濟、人口的重心?一般以為,一方面是北方自身的衰落。經歷數次戰亂,北方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因而人口下降。相較之下,南方卻基本安定,又有北人南下帶來人力和技術,因而經濟趨好,人口增長。另一方面,則得益于南方自身的發展,以至于北宋繁榮之時,北方也無法獲得之前的人口、經濟優勢。
那么,南方為何能取得如此發展?自然環境的變化大概是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漢代以后至于兩宋,中國反復經歷氣候溫暖期和寒冷期的交替。根據學者研究,西漢中期至東漢末年,中國進入溫暖期。當時西安地區4月可以播種水稻,桑麻、竹、漆等經濟作物的分布較今日偏北。南北朝時期,中國則經歷了一段寒冷期。黃河流域氣溫較今日為低,魏文帝曹丕公元225年率大軍準備南伐,至于廣陵(今揚州附近)竟因運河結冰而無法進入長江。據史書記載,這一時期異常霜雪天氣出現也較為頻繁。而至于隋唐,中國則又一次進入溫暖時期,中唐至于五代初期,是氣候寒冷期,宋元時期又是溫暖期。因此,也有學者說,氣候溫暖期也是中原王朝的強盛期,而氣候寒冷期則是中原王朝陷入割據、戰亂之時,如此說,大體不錯。

同樣處于溫暖期,漢代形成南人少而北人多的地理格局,其主要原因在于黃河流域是早期文明的興起之地,繼承春秋、戰國以及秦以來的社會經濟基礎、人口基礎,北方是當時發展比較成熟、適合人居的地區,而南方多地尚未開發,人口自然稀少。而北方在經歷不斷交替的寒冷期、溫暖期,特別經歷戰亂破壞、戰后墾殖后,環境變得脆弱而難以維持之前的繁榮,而南方經過開發、墾殖后,即使在寒冷期、戰亂時,其自然條件相較北方更適宜耕作、人居,因而得到了長期的發展。
東北、兩廣如何成為中國人口稠密區?
與歷史時期的人口分布相比,1935年胡煥庸先生繪制的《中國人口密度圖》有兩個地區其人口密度較歷史時期顯得更為稠密,一是東北,一是兩廣沿海地區。
農業地區人口稠密,而游牧、狩獵區則人口稀疏。中國東北開始大量農耕的歷史并不長久。歷史上,東北一直是少數民族政權的興起之地,即使這里有從事農墾的中原人民,一旦發生動亂,則相率逃回關內。清朝初年,國內初定,曾招募人丁前往墾荒,但隨著內地人口的不斷涌入,統治者感到恐懼而對其龍興之地實行封禁政策,修筑邊墻,以限內外。
封禁遼河流域之外,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清代統治者也不鼓勵人民前往墾荒,還曾驅趕流入這一地區的流民,然而這并不能完全阻止流民進入。鴉片戰爭之后,這一局勢變得難以維持,內地人口不斷前往東北,其人口規模雖不能與內地諸多省份比較,但絕對數量大幅增長。

至于兩廣沿海地區人口為何較歷史時期相對稠密,與東北地區相似,這與兩廣地區的開發歷程有關。嶺南是中國歷史上開發較晚的地區,及至清初至清中期才開發完成。隨著開發逐漸完成,人口增加。明清之際,美洲作物傳入對于嶺南山地開發也產生了積極作用,然而在嶺南地區,人口相對稠密的地區還是珠江三角洲地帶。而廣州作為嶺南地區開發相對較早的城市,后期沿海貿易的發展也是其聚集了相對更多的人口的原因。
所以,東北與兩廣沿海地區人口更為稠密的原因在于兩地都是中國開發完成較晚的地區——前者比后者更晚,在歷史時期兩地并沒有得到完全開發,而僅從這兩地人口分布的疏密來說,無疑是自然環境更舒適的地區聚集人口更多。
巋然不動的“胡煥庸線”何以突破?
2014年4月,騰訊QQ同時在線用戶突破2億,發布了一張反映實時在線用戶的地圖,這張地圖甫一發布,即有人稱,它印證了“胡煥庸線”——當年胡煥庸先生用四萬七千個點(一點代表1萬人)勾勒出四億七千萬人口的分布形勢。同年1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家博物館參觀人居科學研究展,當他看到中國地圖上的“胡煥庸線”時,又發出一問:“胡煥庸線怎么破”?

事實上,試圖打破“胡煥庸線”,調和東西部人口、經濟的巨大差異,促進中西部城鎮化、工業化的舉措,歷史上未嘗沒有。從近的說,1949年以后,中國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是由東部移向中西部,比如解放初期的內地前往新疆屯墾、戍邊,支援生產建設的兵團移民,比如1960年代面向大西南的“大三線”建設。然而,這一地理格局至今沒有實現突破。
華東師范大學人口所丁金宏教授接受《中國國家地理》采訪時曾說,“胡煥庸線的偉大在于它是中國人口分布的突變線。”何以“突變”,其實與這一線自然環境的突變關系密切。璦琿-騰沖線所區分的東南、西北兩大區域在水熱條件、植被類型以及地形方面差異巨大。璦琿-騰沖線以東南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地表景觀以耕地較多;西北則以高原為主,草原、荒漠是主要的地表景觀;另外,從氣候上說,這一線基本也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中國國家地理》主編單之薔曾說,“胡煥庸線是通過人口表現出來的自然,人的分布是人用腳給自然投票。”那么,如何突破“胡煥庸線”的問題,大概就等同于,如何突破東南-西北分異下不同地區的環境承載力、生存條件的差異,而這又是一個仍待解決的大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