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增高針成智商稅?“東北茅”長春高新一天蒸發124億,占八成市場

一篇文章,直接打掉“東北茅臺”長春高新124億市值。
近日,新華視點發布的一篇《身高焦慮就打“增高針”?危險!》,指出所謂的“增高針”其實就是生長激素,卻有被濫用的苗頭,可能給使用者帶來內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健康風險。
作為國內生長激素的龍頭股,長春高新8月5日直接吃了一個跌停。
在爭議之前,長春高新一直是資本市場的“香餑餑”,過去的十年間股價漲了12倍,堪比茅臺。與此同時,公司業績也在行業遙遙領先,2020年營收超過80億元,市場份額獨占八成。
最初生長激素的發明是一種剛需,為的是解決某些人因功能蛋白缺陷而引起的疾病,但是如今當身高可以被干預,意味著藥物可能遭到濫用。
那么,作為利潤增長點的生長激素被推到風口浪尖后,長春高新業績是否會觸到“天花板”?
01、當需求變成了焦慮
雖然現在梅西已是手捧金球的“巨人”,但梅球王也曾陷入過“身高焦慮”。
2000年,13歲的梅西身高不到1.4米,在堅持注射生長激素3年后,他長到了1.7米,也最終成就了他五奪金球獎的輝煌。

反觀國內,兒童矮小癥的基數也很龐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4歲-15歲的人口約為1.85億,而矮小癥的發病率約為3%,按照這個基數計算,2019年國內矮小癥患兒的數量約550萬人。
長春高新就是一家掌握了中國孩子增高“密碼”的公司,并占據了這一市場的半壁江山,這背后離不開一個人,其子公司金賽藥業的創始人金磊。
“讓中國孩子多長高5公分”,這是金磊的初衷。當然,這里面還有他對矮小癥患者群體的特殊情懷:個子不高的他喜歡運動,卻因為個頭不夠不能進入校籃球隊,而曾在海外游學工作的他,更加感受到老外大個子對小個子的輕視。
這一份“自卑”被金磊深深埋在心里,從北大生物學專業畢業到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讀博,金磊的專業方向都沒離開過生物學,最終金磊也將這種執念變成了現實。
1995年讀博期間,金磊成功發明了“金磊大腸桿菌分泌型技術”,手握技術的他從基因泰克公司離開選擇回國創業。
也許是他的技術太前沿,或者是他過于濃重的科研者氣質,國內沒人愿意把錢投在他的項目上。幸運的是,1995年,成立僅兩年的長春高新向金磊拋去了橄欖枝,雙方一拍即合。長春高新以資金入股金賽藥業,金磊則以技術入股,雙方分別持股70%、24%。
自此,金磊、金賽藥業與長春高新深深地綁定在了一起。1998年金磊帶領的研發團隊,研制出中國第一支注射用重組人生長激素粉針劑,結束了我國沒有國產生長激素的歷史。
上海藍鵲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制劑總監劉永李表示:“生長激素是人腦垂體自然分泌的促進生長發育和調節代謝的關鍵蛋白質。”

根據《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兒科臨床規范應用的建議》,除了生長激素缺乏癥,目前國內兒科常見的導致身材矮小的內分泌遺傳病特發性矮小癥、特納綜合癥等,都可以用生長激素治療。
與胰島素一樣,生長激素最初的發明是為了治療人類某些功能蛋白缺陷而引起的疾病,這是一種剛需。根據衛生部《性早熟診療指南(試行)》,預測成人身高明顯受損的標準是男孩小于160cm,女孩小于150cm,超過此標準的孩子不需要打針進行干預。
但一些家長的心理標準不止于此,他們方方面面都不想讓孩子落在起跑線上,包括身高。據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數據,國內兒童矮小癥發病率約為3%。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罕見病為患病人數占總人口的0.65‰-1‰的疾病。
劉永李表示:“生長激素治療最佳矮小癥的年紀是0-13歲,生長激素分泌正常的青少年只要保持好的生活狀態,睡眠充足多運動,飲食營養健康,這樣才不會在20好幾的年紀就看了一些虛假宣傳,去交這樣的智商稅。”
但毫無疑問,當需求變成了焦慮,“身高”也就變成了一門生意。
02、行業龍頭的“業績焦慮”
1996年,長春高新登陸深交所,彼時公司的業務相當多元化。
醫藥產品銷售、房屋租賃、商品銷售、金融業務、餐飲等,均是公司的收入來源。其中,醫藥產品主要包括中成藥和子公司長生生物的人用狂犬病純化疫苗(以下簡稱“狂犬疫苗”)。

但隨著生產狂犬疫苗的企業增多,公司的疫苗產品毛利率由71%下滑至57.6%。因此,2003年,生產狂犬疫苗的長生生物被轉讓,生長激素成為公司新的增長點。
經過多年在醫藥領域的深耕,目前長春高新的業務由四大板塊構成:從事基因工程藥物的金賽藥業、人用疫苗的百克生物、中成藥的華康藥業以及房地產業務的高新地產。

其中,以生長激素為主的金賽藥業,堪稱公司的中流砥柱。
2011年,金賽藥業板塊在總收入的比重,首次超過40%,此后逐年走高。至2020年,金賽藥業收入高達58億元,占總收入的68%。

相較于其他醫藥產品,生長激素所在的基因工程類藥物毛利率是最高的,近五年毛利率均在90%以上,因此,長春高新收獲了“東北藥茅”的稱號。
金賽藥業也成為長春高新賺錢的主力。2001年至2020年,長春高新累計凈利潤109億元,其中金賽藥業貢獻凈利潤88.67億元,占比高達81%。
為了做好“身高”這門生意,長春高新在營銷上也下足了功夫。2001年至2020年,公司平均35%的營業收入都被投入到銷售中。2020年,銷售費用已經高達25.82億元,其中一半是“銷售傭金、提成”。
可以說,長春高新與金賽藥業的命運已經緊緊捆綁在一起。
金賽藥業的生長激素,主要針對年齡為0-13歲的未成年人。根據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2000年東北地區0-14歲人口占比18.5%,但是2010年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到11.78%,至2020年依然維持在11%。
這一比例的變化,似乎與長春高新的收入變動一致。
在2011年以前,東北地區的收入一度占公司總收入的50%。但是此后的十年,華東地區成為公司的收入主力。2020年,華東地區0-14歲人口占比保持在16.82%。

根據東方財富研報顯示,在國內生長激素行業,金賽藥業連續多年位居第一,2019年市場占有率高達79%,遠超安科生物、聯合賽爾等競爭對手,是行業內的絕對龍頭。
這也意味著,金賽藥業未來若想要保持高增速,勢必要開拓新的市場,但這并不容易。
近三年,長春高新國外收入占比不足1%,因此出海并非公司短期內的目標。根據長春高新2021年年度策略交流紀要,金賽藥業在生長激素銷售上,已經開始了渠道下沉工作。
2020年,長春高新收入85.77億元,收入增速僅為16%,但應收賬款卻同比上漲47%。收入增速放緩的同時,應收賬款卻大幅上漲。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公司在向下游壓貨。
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這么做的目的無非是維持表面業績的高增長。但即便如此,這依舊是五年來增速最慢的一年,行業龍頭似乎也有了“業績焦慮”。
03、誰在為焦慮買單?
焦慮的同時,長春高新在資本市場上也并不順利。
2021年5月17日,公司股價創下歷史新高522.16元后,便一路下跌。截至8月5日,其股價已下跌至276.51億元,近乎腰斬。
要知道,在此之前,長春高新可是資本市場的“香餑餑”。上市至2021年初,其股價已經上漲了近50倍。
此前,一個關于長春高新的財富故事廣為流傳:大連一位老太太2008年5萬塊買入長春高新,結果忘了此事。13年后發現,賬戶市值達到500多萬元,狂賺了100倍。
但近期的投資者卻很鬧心,除了股價下探,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長春高新被納入集采的可能。
5月21日,廣東省醫保局印發《關于共同開展省級藥品和耗材超聲刀頭聯盟采購工作的函》,其中重組人生長激素或將被納入集采。

此前受集采影響,心臟支架價格直接從萬元時代進入了“百元行列”,降幅超過90%。一旦生長激素被納入集采,那么長春高新的業績勢必將承受巨大壓力。受此影響,長春高新的股價當天就奉上了一個跌停。
在此之前,長春高新的核心人物——二股東金磊和三股東林殿海,已選擇了減持套現。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自2020年中旬至今,金磊累計減持5次,套現金額高達55.56億元;林殿海則累計減持144.5萬股。
對于嗅覺靈敏的機構來說,也早已做出了選擇。
7月21日基金二季度持倉披露完畢,具體來看,共有308只基金的十大重倉股數據披露持有長春高新,較一季度減少248只。基金持股市值255億,占報告期末流通市值比例為17.35%,環比減少6.22個百分點。
隨后,7月22日至8月5日,長春高新股價再次下挫,跌幅高達31%。
但是,在機構、大股東紛紛退出或減持后,長春高新的股東數量卻在上漲。5月20日,即股價創下新高后的三天,股東數量僅有5.8萬戶。到了7月底,股價大幅下降后,股東數量已經暴漲至13.18萬戶,漲幅高達127%。
股民們是否抄底了并不確定,但在專家指出生長激素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后,家長面對“身高焦慮”時的選擇,勢必會更加謹慎了。而這可能會讓長春高新本就“焦慮”的業績,又多了一重壓力。
(作者丨王一涵 曾嘉藝 編輯丨廖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