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安》李必原型:歷4朝皇帝,保3個太子,3次辭官歸隱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于話題#唐朝歷史12#中國古代史400

易烊千璽 飾 李必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而劇中主人公李必的人物塑造令觀眾稱贊不已。歷史上,其人物原型李泌一生更為精彩。爛柯人君將帶領大家一起走進李泌的世界,探究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
一、神童李泌的出身與少年事跡
李泌,字長源,長安京兆人。李泌出生于高門,他是西魏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在《長安十二時辰》一開篇,李必登場就介紹自己是隋李而非唐李,說的就是這個事。近代史學家陳寅恪提出一個概念,叫做“關隴集團”。這個集團是西魏北周的核心政治勢力,而八柱國是這一集團的核心成員。實際上,從西魏北周到隋唐,皇室都出身于關隴集團,所以到唐代,關隴集團成員仍是第一等的貴族。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從貴族社會向平民社會轉變的階段,隋唐雖已經開始科舉取士,但其制度并不完善,高門望族獲取高官有許多渠道,仍十分容易。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劇照
李泌天資聰穎,加上出身高門,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得了神童的美名。開元十六年,唐玄宗下令召見兼通儒、佛、道的人士,有人推薦了年幼的李泌。李泌入宮時,玄宗正與宰相張悅下棋,便讓張悅考考他。張悅給他出的題目是“方圓動靜”,并解釋道“方若棋局,圓若旗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方就像棋盤,圓就像棋子,動就像生棋,靜就像死棋)。”李泌馬上對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聘才,靜若得意。”(方就像仁義之舉,圓就像智慧之舉,動就像施展才能,靜就像怡然自得)兩人的對話十分玄遠深奧,但此舉贏得了玄宗對李泌的喜愛。玄宗叮囑李泌的家人讓他們好好撫養李泌。
李泌年幼時還深受宰相張九齡的喜愛,張九齡經常夸獎他,并經常在臥室接見他。張九齡與嚴挺之和蕭誠是好朋友,嚴挺之為人正直,蕭誠為人奸詐。嚴挺之厭惡蕭誠,勸張九齡少與之交往,張九齡私下念叨說“嚴挺之為人太刻板,還是蕭誠會說話討人喜歡。”正要準備讓仆人去接蕭誠時,李泌說“公以平民身份做官,憑借正直拜相,難道也喜歡諂媚的人嗎”張九齡十分吃驚,連忙向李泌道歉,并稱呼他為“小友”。

易烊千璽 飾 李必
有唐一代,官場上的世家派與科舉派一直存在激烈的矛盾。科舉派認為世家派那些官二代、官N代們僅是憑借冢中枯骨,位居公卿,缺乏實際的才能。但是世家派瞧不上科舉考的那些浮華詩詞,認為科舉派沒有良好的家學與為官傳統,出身貧寒也導致他們為了政治投機不擇手段,品行低下。翻檢唐史,做到高官的公卿子弟大多強調品行修身,而廟堂上的貧寒士人卻也無奈免不了逢源投機的俗氣,這是我們觀察唐代這個門閥與寒人交替的時代不能忽略的現象。李泌是世家派的佼佼者,優越的家風教育與生活環境,使他自小不必關心官場逢源。如以上事跡,他自小思想境界就十分開闊,十分討厭行為做派不端的士人。正如《長安十二時辰》里塑造的一樣,他關心的是天下蒼生,理想是拯救傾倒的世道。
二、李泌力保三帝
李泌稍年長后,已經十分博學。他信奉道教,擅長《易經》,經常游歷于道教名山,訪求長生不老之術。天寶年間,他給皇帝獻道經,皇帝召他講《老子》,隨后命令他去東宮侍奉太子,與太子關系十分親密。《長安十二時辰》中,李泌為了保護李玙的太子之位,可謂是憚心竭慮。而在歷史上,李泌還保護了另兩個皇帝的太子之位,讓其順利登上帝位,他們分別是代宗李豫和順宗李誦。

《長安十二時辰》里的李必與太子
唐代自太宗玄武門之變以來,嫡長子即位之法名存實亡,皇位繼承沒有成法,出現了多次皇子爭位的現象,而唐代皇帝廢立太子也如家常便飯,屢見不鮮。
玄宗時期,作為太子可謂如履薄冰,玄宗早年還是臨淄王時,寵幸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三女分別生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玄宗初立太子李瑛,為帝后,諸妃漸漸失寵,寵愛武惠妃,欲立其子壽王李瑁,也就是楊貴妃的前夫。三皇子受到冷遇,便抱怨了幾句,玄宗便要殺三子。當時的宰相張九齡極力勸諫,三皇子才得以保全。但是李林甫通過陰謀扳倒張九齡后,便誣陷三皇子謀反,導致了著名的“玄宗一日殺三子”。此后,李林甫極力扶持壽王李瑁,反而讓玄宗起了戒心,擔心宰相與皇子勾結,反立了勢單力薄的忠王李亨。李林甫自然不甘心,試圖鼓動玄宗廢掉太子,便有了劇中的一幕。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右相林九郎,原型為李林甫
太子李亨(李玙后改名)因安史之亂,在機緣巧合下順利即位,為肅宗。但是他很快忘了自己做太子時的困難,作了一個糊涂的決定。他想讓建寧王擔任全軍元帥一職。李泌提醒他:“建寧王身為元帥如果建立了戰功,那太子又該放在哪呢?難道建寧王是功成身退、主動讓位的吳太伯嗎?”肅宗才打消了這個念頭。正是李泌此舉,保證了在安史大亂中,唐王朝皇位繼承的穩定,避免了大唐王朝內部的爭端。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劇照
德宗時,德宗想廢太子,立弟弟的兒子舒王為太子,便向李泌夸張舒王賢明,尋求他的意見。李泌說:“皇上想立弟弟的兒子為太子,我不敢用古代的事情爭論,我只想問問皇上您對待您的叔父們如何呢?”德宗仍固執己見,問李泌“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他回答說“臣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此后李泌又不顧圣意,多次勸諫,最終保住了太子的地位。
三、李泌的為官之道:如何協調廟堂
與江湖
李泌歷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留下不少傳奇。為了躲避朝中政治迫害,多次入山隱居。玄宗時,受楊國忠排擠,回家修道。肅宗在靈武即位后出山,但他后來遭到了權傾一時的大太監李輔國的妒忌,再次辭官隱居衡山。代宗即位后又出山,但是宰相元載憎恨他不依附自己,他又退隱,待元載去世后才又回朝為官。
李泌的為官智慧可謂是極高的,這與他信奉道教有著密切的聯系。《易經》中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否極泰來,物極必反”。他最擅長《易經》,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每當自己身居高位,就要反思自己可能遇到的危險。但是他身上還有傳統儒教徒的特點,縱然性命重要,他仍竭力關注天下蒼生,以求實現“致君堯舜上,但使古風淳”的理想。魏晉南北朝以來,宗教思潮的發展,在中國士人的思想中,顯現出復雜的變化,士人有的儒、道兼綜;有的釋、道兼綜;有的儒、釋、道兼綜。李泌的身上,明顯的體現出儒、道兼綜士人的特點,即入世又出世,入世為賢能大德,出世則為閑云野鶴。

《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的道士形象
李泌雖信奉道教,但其內心深處仍是儒家的衛道士。肅宗即位后,痛恨舊日李林甫對他的陷害,想要掘墓挖墳,焚燒李林甫的骸骨。李泌認為天子應當忘記舊恨,以寬廣的胸懷示于天下,這樣才能招攬天下人心。肅宗說;“你難道忘了舊事嗎?”他回答說:“臣考慮的不止這些,現在太上皇因為戰亂逃亡南方,生活環境惡劣,他年事已高,如果聽到陛下對于舊日恩怨念念不忘,萬一傷感得病,損害的是陛下您的名聲啊!”短短的回答中,李泌思想中的“忠”與“孝”均展露無遺。
文史君說:
《新唐書》評價李泌說:“泌出入中禁,事四君,數為權幸所疾,常以智免。好縱橫大言,時時黨議,能寤移人主。然常持黃老鬼神之說,故為人所譏諷切。”這段評價是極為準確的。越過《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物塑造,歷史上李泌有著傳奇的一生,他出身高門,年少有為;他歷四朝而政績卓著,在大唐危機的幾十年中立下汗馬功勞;他道德要求標準高,為皇帝策劃十分忠誠;他看待功名利祿如流水浮云,自我保全的時機與方法拿捏十分到位。而正是唐代這個儒釋道合流的時代,塑造了性格豐富的李泌,他的作為和背后所展現的思想,不愧為“一代名士!”
參考文獻:
1、[宋]歐陽修等:《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2、[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1977年。
3、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爛柯人)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關注我們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系我們
稿酬優厚
原標題:《《長安》李必原型:歷4朝皇帝,保3個太子,3次辭官歸隱的名士》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