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善待文學翻譯

然而,這樣一位了不起的翻譯家,在“文革”結束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卻過著清苦的日子。由于沒有“行政級別”,他生了病只能去街道小醫院診治,最后,由當時上海市的領導過問,才算解決了醫療待遇問題。翻譯收入也很微薄,據草嬰夫人盛天民透露,草嬰譯的《安娜·卡列尼娜》,盡管印了好幾百萬冊,但他拿到的稿費只抵一張女兒飛往美國的機票錢。
待遇低下不是出現在草嬰先生身上的個別現象,而是文學翻譯界的普遍問題。事實上,在翻譯稿費問題上,存在著一個讓人難堪的悖論,在“文革”前的計劃經濟時代,相對當時的物價水平,翻譯稿費的標準還是頗高的,一些文學翻譯家雖然會遭遇政治上的坎坷,但如果譯作能發表的話,大抵還是能夠過上體面的生活,比如,羅稷南、傅雷、滿濤等著名翻譯家都不拿國家工資,不定行政級別,也不占用編制,在“文革”前全憑翻譯稿費生活。
然而,“文革”結束之后,全社會的物價、薪酬水平都猛漲兩三個數量級,相反翻譯稿費卻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翻譯稿費標準雷打不動。目前出版社的通行標準是千字稿費50元至70元,千字百元往往是小語種翻譯家或翻譯村上春樹的林少華這樣的“明星翻譯家”才能享受的待遇,要知道1950年代的翻譯稿費標準就在千字10元上下了。
目前,一本數十萬字的書,歷經數年譯出,稿費不過兩三萬元,扣除個人所得稅,月收入也只有一千多元,付出與回報完全不成比例。如此低下的稿費標準,年輕人自然望而卻步,即便偶爾出于興趣從事文學翻譯,時間一久,也難以堅持下去,轉而選擇更有“錢途”的商務翻譯。
正因如此,才會有不少翻譯界人士不斷呼吁大力提高譯文稿酬,設立翻譯獎項,同時降低針對譯作的個人所得稅稿費的800元起征點,以便鼓勵更多的青年人才投身文學翻譯,為翻譯事業續上血脈。草嬰本人也曾公開建議出版社對翻譯家實行版稅制,然而幾乎沒有出版社愿意接受,唯一的例外是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托爾斯泰小說全集》出版時,該社負責人決定付給草嬰10%的版稅。
其實,某種程度上,草嬰可謂是幸運的。與他相比,還有不少翻譯家,就如屠格涅夫的散文詩《門檻》所說,“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尊崇地紀念你”,做著“無名的犧牲”。2014年去世的俄羅斯文學翻譯家臧仲倫,花費數十年時間翻譯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作品。然而,在他去世之后,卻并沒有得到與他的付出和成就相匹配的紀念,就連他翻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都沒有在同一個出版社出齊,而是分散在多個出版社,想要集齊都頗為困難。目前健在的老一輩俄羅斯文學翻譯家如王智量、婁自良、徐振亞等,都年事已高、身體欠佳,他們翻譯的作品,除了專業圈子,幾乎得不到媒體的關注,也就乏人了解。
《門檻》中的“圣人”曾經宣布:“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憐惜。我也不要名聲。”這是高尚而令人肅然生敬的情懷。然而,我們不能要求翻譯家們都成為這樣的“圣人”。他們精心翻譯的作品,應該得到更多的欣賞與支持,他們所付出的努力、所遭遇的問題,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與幫助。這才是一個文明、發達的現代社會所應該具備的樣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