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到蜂農(nóng)身上的蜂衣,鋼鐵俠也要往后退(密恐勿點)
原創(chuàng) 發(fā)財金剛 不相及研究所

見過穿蜂衣的蜂農(nóng)之后,任何人都會明白服裝設計的終點在哪。
他們不拘泥于印花和版型,不動一針一線,整件衣服就講究一個渾然天成。

只有理解了如何將大自然的力量運用得當,才可能摸到某個領域的核心技術,甜蜜只能算是這個行業(yè)回饋世界的基礎禮物。
從視覺上來看,他們很可能早已把目光投入了平行宇宙,身上每只蜜蜂都在探索超級英雄走入現(xiàn)實的可行方案。

“有蜘蛛俠和蝙蝠俠,有個蜜蜂俠也沒什么稀奇的”
這些民間狠人精通最原始的設計理念,同時把握著服裝的根本定義,能穿在身上的東西都可以算衣服。
在他們看來蜜蜂不只是一種群居性昆蟲,也能拿來當布料用,只要做好了足夠的心理建設,蜜蜂和棉花的區(qū)別不大。

你可以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人與其他生物相處的有多和諧,而包容的心態(tài)總是會激發(fā)創(chuàng)作上的無限靈感。
越貼近自然就越懂得分享,用蜜蜂把自己的浪漫織成禮服,在蜂群的見證下,今后的愛情就會像蜜一樣甜。

圖片來源:新華社
很難說這些蜂農(nóng)對蜜蜂有多了解,他們之間已經(jīng)可以完成一些高難度的精準配合。
通過堅持以對待朋友的心態(tài)交往,有的人都能用蜜蜂做發(fā)型了。


這位朋友的養(yǎng)蜂技術高超,應該再也沒人敢打他的頭
與其說是蜂農(nóng),不如說他們是穿上盔甲的蜜蜂掌控者。
讓以萬為單位的蜜蜂爬到自己身上開party,這就像是人與蜂共同完成的行為藝術,做到了真正的蜂擁而至。
但對于很多第一次近距離觀看的人來說,克服密集恐懼癥才是第一要務,不然以后吃蜂蜜都沒那么甜了。

感覺新冠病毒都不敢靠近他
平時一只蜜蜂飛過來,人會有點慌,要是一萬只蜜蜂一起飛過來,可能就顧不上慌了。
有現(xiàn)場親歷過的朋友曾表示,當時面對眼前被蜜蜂包圍的人,自己心里唯一的想法就是趕快找個消防水槍救他。


雖然遠看容易以為個盆栽,但靠近之后還是很有威懾力。
原生態(tài)的美學設計與實用主義結合,不管是誰穿上之后都等于變成了一個可移動的恒溫蜂窩,基本可以當作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使用。


蟄不死也嚇死了
作為一種擁有心理和生理雙重壓迫感的頂級絕活,這其中包含的不止是視覺沖擊那么簡單。
要知道,專業(yè)經(jīng)驗不夠豐富的蜂農(nóng)是當不了這種裁縫的,如果失誤引發(fā)蜂群暴動,就可以瞬間完成最快增肥的世界紀錄。
普通人遇上這種情況,ICU都不用去,直接送到太平間就行。

掌握這項絕技的狠人從不隱瞞操作方法,技術上都是公開的,畢竟想完成這樣的壯舉,不怕被蟄只是最基本的前置條件。
它的核心在于找到蜂王,再把它裝進籠子掛在身上,之后蜂王釋放的信息素會指引所有蜜蜂找到自己。
“從某種程度上說,把蜂王放在身上,你就成了新的蜂王。”

每個盒子都代表一片蜂群即將到來
圖片來源:齊魯晚報
在一些蜂農(nóng)的介紹中,穿蜂衣除了必備的生物學知識,也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如果你讓蜜蜂覺得有危險,那你就真的危險了。
“晴天最好,陰天次之,雨天就徹底不行了,尤其在變天的階段絕對不能穿,這時蜜蜂們的心情很不好。”
“所以一般都在春季的初花期時表演,花蜜多蜜蜂吃得飽就不怎么蟄人,注意要選擇背風的地方,不然蜜蜂容易被吹散。”

圖片來源:中新短視頻
除此之外,表演者還要有常人沒有的意志力,蜂群可不是一下子飛到位的,整個過程相當漫長。
而那些在這個領域里深耕的蜜蜂學大師,早就可以主動隔離周圍的喧囂,隨時做到如老僧入定般淡然。


也許是因為在長久的修行中已經(jīng)頓悟,有些高手的表情自始至終都不會發(fā)生變化,達到了人蜂合一的境界。
術業(yè)有專攻,玩到興起時還能騎著自行車到村里兜兜風。

圖片來源:溫州都市報
他們甚至不會被禁錮在規(guī)則的大框架之下,很多都有自己的獨門秘訣。
比如河南南陽的一些蜂農(nóng)會先用佛香熏一熏蜜蜂,以古老的智慧安撫它們的情緒。
在湖北荊門有個人人都會穿蜂衣的家庭,堪稱養(yǎng)蜂領域的黃金家族。

其中有一派講究表演前必須先洗澡,認為身上越干凈越不容易被蟄。
四川遂寧則有位蜂農(nóng)對此看法不同,他說沐浴露殘留的味道會刺激到蜜蜂,導致它們更容易攻擊人,三天不洗澡才是對蜜蜂嗅覺最起碼的尊重。
“三天不洗澡,裸體跟蜜蜂親密接觸,人與蜂之間更像兄弟伙,兄弟伙不會為難兄弟伙。”

“蜜蜂習慣了在蜂箱里鉆孔的日子,因此耳鼻要用棉花堵好”
每次表演時他都會脫光衣服,再把身上的棉內(nèi)褲換成化纖內(nèi)褲,據(jù)說是因為棉質衣物上的絨毛會讓蜜蜂煩躁。
2012年他曾在重慶拿16只蜂王穿上了15箱蜜蜂,身上蜜蜂的重量有33.1公斤。
等到兩年后再次挑戰(zhàn)時,他又將蜂衣的重量增加了將近13公斤。

包裹他的蜜蜂數(shù)量高達46萬多只
可以說全國各地都有這類極限的野生行為藝術家,他們之間還會相互較勁。
湖北湖南曾聯(lián)合在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上,舉辦過穿蜂衣大賽,兩省的頂尖高手直接站在秤上進行巔峰對決,吸引了3000多名觀眾到場。

結局以人稱“峽江養(yǎng)蜂王”的湖北蜂農(nóng)取勝而告終
但這遠不是蜂農(nóng)的極限,最終打破世界紀錄的是一位山東人。
根據(jù)媒體報道,那次他穿了109.05公斤的蜂衣,按照國際標準計算,每公斤重量約等于一萬只蜜蜂,也就是說當天他大概被110萬只蜜蜂包圍。

圖片來源:齊魯晚報
過程中為了保護面部,嘴里的煙不能停,到表演結束應該至少抽了兩三包。
你可以從中再次感受到山東朋友骨子里的實在,一小時用了一百多箱蜜蜂,到最后連人都快看不見了。


“蜜蜂討厭二手煙,這是防止嘴唇被蟄的最好辦法”
即便是他們這種等級的高手,在每次表演結束后也會全身多處被蟄傷,沒人能保證自己可以在蜂群中全身而退。
不過也沒人比他們更懂其中的風險了。
“一般來說,健康人短時間內(nèi)被蟄五百次就有很大的死亡概率,但只要了解蜜蜂的習性,和他們近距離接觸沒有問題。”

有位蜂農(nóng)說,在幾十萬只蜜蜂里被蟄上幾十次很正常,他在平時練習的過程中已經(jīng)習慣了,自己也并不是為了嘩眾取寵。
他表示一些朋友在養(yǎng)蜂的過程中,由于人們不了解蜜蜂的習性,還曾起過沖突,這樣做是為了讓大家相信蜜蜂是無害的。

“我想讓大家以后養(yǎng)蜂的時候不要害怕,用這種方式打消村里貧困戶們對蜜蜂的恐懼,一起養(yǎng)蜂致富”
蜂農(nóng)一直是個辛苦活,除了冬天,其他時間都要帶著蜜蜂到處追蜜,趕完一個花期再趕下一個花期,住的帳篷里沒空調也沒暖氣。
他們往往幾個月都見不到孩子,最后大部分利潤可能還都被收購商賺走了。
民間智慧總是保持一貫的直白,有些看起來瘋狂的舉動,目的可能相當實在。

“我不是為了讓別人覺得我有多大的本事,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大家能關注蜂農(nóng),同時也呼吁養(yǎng)蜂者要誠實銷售,絕不搞劣質蜂蜜。”

這應該是最硬核的廣告了
不止中國,世界各地都有人在進行這樣的表演。
他們穿的都是蜂衣,但穿上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人為了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有人是為了打破紀錄。
但在務實的蜂農(nóng)們心里,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理由,他們有更實際的想法。
“不用去看什么成功學致富經(jīng),蜜蜂就是最好的榜樣。”

-
資料參考:
[文明密碼]穿“蜂衣”的養(yǎng)蜂人——央視
重慶赤膊男子召來46萬只蜜蜂制成“蜂衣”——人民網(wǎng)



原標題:《看到蜂農(nóng)身上的蜂衣,鋼鐵俠也要往后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