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習近平成功訪英,扭轉了“中國經濟衰退論”的國際輿論

習近平主席對英國的國事訪問圓滿結束,此訪被輿論稱為“超級國事訪問”,不僅開啟了兩國關系通往“黃金時代”的大門,在中英關系發展史上樹起一座新的里程碑,而且向全世界進一步昭示兩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信念。
扭轉了當前對我不利的國際輿論
根據兩國共同發表的《聯合宣言》,雙方愿根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原則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基于這種精神,雙方認同彼此對自身政治體制、發展道路、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重視。雙方一致同意,要繼續保持高層交往勢頭,用好戰略、經濟財金、人文等高級別對話交流機制,全方位推動中英關系深入發展。要更加緊密對接兩國發展戰略,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輻射效應。
雙方同意提升兩國貿易水平,力爭早日實現雙邊貿易額1000億美元的目標。雙方確認,中英法將合作建設欣克利角C核電站,這是中國首次與發達國家在重大戰略行業開展合作,將成為中英務實合作的旗艦項目。雙方在金融合作領域取得新的突破,中方將在倫敦發行中國之外首只人民幣主權債券,雙方同意大幅增加本幣互換規模,并就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開展可行性研究。雙方同意建立“中英創新合作伙伴關系”,加強中英創新等新興產業合作。雙方宣布建立中英高級別安全合作對話機制,進一步推進安全執法領域合作。中英還就在管理和技術層面開展抗生素耐藥性國際合作達成共識。訪問期間,兩國各部門和企業間簽署了數十項合作協議,全面深化了兩國在各領域的互利合作。
最近一段時間,大西洋兩岸一些國家頗有默契地展開了一場針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輿論圍剿,罔顧中國經濟依然是全球最有活力的經濟體并且依然保持高增長的事實,大談中國經濟衰退論,大有一副要把中國經濟“說死”的架勢。然而,中英關系迎來“黃金時代”的局面,無疑是給了唱衰中國的政客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英國外交風格的總體特征與基本取向是實用主義,沒有永恒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毋庸諱言,卡梅倫政府向中國靠攏,不僅要頂住美國的巨大壓力,更要面對議會與黨內為數不少的指責與攻擊。然而,卡梅倫親華的政治風險越大,越說明中國不容置疑的日益強大的國際影響力。
我們應該承認,英國以一個島國之力在19世紀成為稱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國,的確不是偶然的,這種從實用主義與經驗主義意識中鍛造出的智慧,倒是應和了中國人的一句至理名言,窮則通,通則變,變則久。據筆者觀察,卡梅倫政府與中國合作的愿望恐怕比我們想象得還要強烈,奧斯本特意前往新疆考察,就暗含著雙方未來合作極大的想象空間。
對中歐關系、中美歐三邊關系形成重大深遠影響
中英合作對中歐、亞歐合作的意義更加凸顯。英國是歐盟重要成員國。習近平強調,中英作為亞歐有代表性的重要國家,雙方關系發展有利于促進中歐和亞歐合作共贏,期待英方在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歐自由貿易區可行性研究、歐盟放寬高科技技術對華出口管制等問題上發揮積極作用。中方也愿同英方加強戰略溝通,共同推進亞歐發展繁榮。
英方在《聯合宣言》中重申,全力支持中方按照《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深化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雙方支持盡早完成一份雄心勃勃的、全面的中歐投資協定。雙方呼吁早日開展中歐自貿區聯合可行性研究。習近平主席此訪在提升中英關系的同時,進一步激發了歐洲國家深化對華交流合作的積極意愿,將對中歐整體關系發展產生重要和積極影響。
中英關系進入“黃金時代”,最先受到波及的毫無疑問是中歐關系,這一變化的巨大影響相信很快就會到來。
毋庸諱言,雖然中國積極致力于發展與歐洲所有國家的雙邊關系,中歐關系的主導因素是中國與歐盟三駕馬車的雙邊關系。作為西方發達國家,英、法、德等國雖然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但是內部社會結構與外部國際地位具有“高度同質性”。歐盟三駕馬車當前最為深重的社會問題是內需嚴重乏力,民眾生育意識不強,人口高度老齡化,移民沖擊帶來的社會問題有增無減,社會意識形態混亂。帶頭大哥自身尚且勉強度日,歐盟的前途可想而知。由于各種利益訴求根本無法取得一致與統一,歐盟陷入創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歐洲正處在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
受冷戰思維的制約,雖然中歐關系在過去一段時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諸如高科技領域合作、敏感領域投資等方面一直沒有明顯突破。饒有趣味的是,中英雙邊關系在以上諸多領域恰恰取得了“有針對性的”進展,雙方簽署了包括欣克利角核電項目在內的多達400億英鎊的合作協議,中國華為公司出巨資投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國家石墨烯研究所商業研究項目。

中英雙邊關系的新高度對于海峽對岸的歐陸國家具有不可估量的示范效應,因此,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一再向媒體暗示中歐之間將會有高層密集訪問絕不是隨便說說的。習近平在英國議會講話最后特別指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相信大家都懂的。
英國與歐洲大陸國家的隔閡絕不僅僅是一道海峽,更為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差異與切身利益的考量。英國一直被視為歐盟的“壞小子”,因為英國始終不認同德法主導的歐盟在歐洲事務中的政治領導力,只是將歐陸視為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是否脫歐的大討論中,支持留在歐盟的一方最為有力的論據就是歐盟是英國最為重要的貿易伙伴,失去歐盟成員國地位意味著英國在對歐貿易中將失去享受眾多優惠政策的機會。試想一下,如果英國全方面擁抱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英國國內輿論在對歐態度上會有什么變化呢?如果英國在經濟領域的國際合作空間得到極大拓展,其在歐盟內部討價還價的實力至少大為增強,勢必會對中歐關系的變化產生隱秘而又微妙的影響。
中美歐的三角關系,隨著中英黃金時代的到來,會出現一系列結構性變化。如果拉美是美國外交的后院,那么歐洲就是美國外交的自留地。對于美國外交戰略而言,歐洲在冷戰時期的地位自不待言,即便是在當今時代,美國在國際事務中最為重要的戰略同盟依然來自歐洲。
由于歷史文化傳統的原因,英國一直被視為美國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美英在軍事情報領域建有長期穩固的共享機制,斯諾登披露的美國竊聽計劃不針對英國,應該是彼此無話不談;去年底,為了維護美英金融地位,兩國銀行業聯合舉行跨大西洋銀行“破產演習”;奧巴馬重要幕僚吉姆梅西納同樣服務于英國保守黨,這些現象足以說明英美關系的特殊性。此次被英國媒體譽為英國“重新定位新時代的大國關系”的中英外交,是對美國主導的歐洲格局的一次沖擊。因此,有媒體稱英國大力發展中英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美國的“背棄”,這種說法并非沒有道理。
對當代國際關系的發展具有重大榜樣效應
中國與英國是當今世界的兩大重要國家。兩國文化背景不同,價值意識形態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中英關系的重大突破對當今國際關系的發展,對于國家間構建合作共贏的雙邊關系具有極大的示范效應。
其一,大國外交既要保持足夠的局部外交定力,又要具有明確的總體外交戰略。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重大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以中國為代表的一批新興國家的群體崛起,無疑對舊有的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體制構成了挑戰。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我國外交工作的局面日益復雜,西方大國高調進入亞太地區,對我形成空前的戰略擠壓,并且使用慣常的方式,利用亞太地區舊有矛盾,挑唆指使部分中國周邊國家在我周邊制造摩擦。
這一系列外交挑戰,在本質上是對中華民族政治智慧的考驗。我國政府始終把握外交戰略的主動權,在局部問題保持高度定力的同時,先后提出了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與大國關系,建立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關系,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等一系列外交戰略構想,并且明確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努力構筑亞非歐利益共同體。這種主動出牌的外交態勢是新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大勢者,不足以謀一時。在紛繁復雜的外交現象中發現本質,立足長遠,立足大勢,是中英能夠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客觀而言,中英在意識形態領域依然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國際事務中的訴求也不盡相同。然而,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對于觸及我方根本利益的問題,予以堅決斗爭,絕不拿民族根本利益做交易。與此同時,我們立足中英發展的長遠與未來,立足中英關系的根本與主旨,以極大的耐心與誠意,最終贏得了中英關系的主動權。
其二,經濟因素是當代國際關系的主導因素,價值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是不可以跨越的鴻溝。
近來,在英國媒體上有不少評論人事指責英國政府“討好”中國,無非是看重中國人的錢,但卻“出賣”了道德原則。我們不必避諱,經濟因素或者說經貿合作是中英關系的“壓艙石”。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早就說過,資本的力量“足以摧毀一切萬里長城”,是“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英國出于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投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懷抱本就無可厚非。
我們再進一步說,如果考察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由于文化層面或者價值觀念惺惺相惜,兩個民族主動走到一起,恐怕更多的是我們浪漫的想象吧。請不要忘記,世界歷史在本質意義上能夠產生,各民族能夠真正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依靠的是資本的力量,而不是悠遠的駝鈴聲與極富民族情調的風笛。文明之間若要真正實現深入理解與彼此尊重,恐怕先要從現實利益訴求開始。
其三,世界日益走向利益共同體的時代,冷戰思維不得人心。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國家之間合作共贏,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體,這為東方文明特別是中華文化價值理念的傳播與發展創造了契機。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崇尚和諧,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中國文化的道德理念源于人心的情感自覺意識,所以我們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國文化包容認可多元并行的生活態度,因為世界正是以“萬物并行而不悖,相得而益彰”的方式存在的。
中英關系出現這樣的喜人局面,就其本質而言,是中英雙方都選擇了順應世界歷史潮流的一方。習主席在英國議會講話中坦言,是國家發展的現實需要讓中英雙方走到了一起,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為中英雙邊關系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