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簡容論經|貧窮能擺脫嗎?

社會是多元的,而且社會發展軌跡并行使多元化程度越來越高,相應社會運行中的矛盾或者沖突也此起彼伏,其中有價值取向的不同、有利益訴求的不同、有社會走向設想的不同等等。但即便如此,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而言,物質生活極大富足和精神生活極大豐富的追求卻是共通的,用現在時髦的話講,就是每個人都有夢想,都想追求幸福。也正是在這些不同和共通的綜合作用下,社會才得以沿著一條軌跡在不斷發展著,即我們的歷史,當然發展的軌跡是沒有哪一個成員能夠完全預期到的,還有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為了應對好各類問題或是矛盾,各類學科和科學應運而生,目的就是從各自領域中找出讓社會發展實現最優路徑的要件。
具體到經濟學這門學科,雖然至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枝蔓龐雜的學科體系,但就其研究對社會發展核心要件大致就兩條: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因為在經濟學的眼中,資源是稀缺的,配置是有側重的。如何讓稀缺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如何讓收入分配既保證效率,又兼顧公平就成為評判一個經濟運行機制好壞最主要的標準,也是眾多經濟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追求的目標。
而為什么資源是稀缺的?因為我們的需求是無限的。例如,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由低到高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與不斷增長變化的需求相比,現有的資源總顯得不夠。
而資源的配置為什么又是有所側重呢?因為社會成員在資源稟賦方面不是一致的,所以在配置資源的時候,總是會選擇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上側重,這樣自然產生了對經濟運行結果享受度的千差萬別。換句話說,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分配上近乎永恒地存在差距,但如果一味任由差距擴大,勢必最終影響到資源配置的效率,因此有關公平的適度就成為了一個社會的必需。試想一下,讓比爾·蓋茨、巴菲特等擁有巨額財富的成功人士身居在一群乞丐居住區中居住,心中是何滋味?所以比爾·蓋茨總是不厭其煩地引述亞當·斯密的話:“無論把人看成多么自私,在人的本性中明顯地存在某些根本原則:一個人對改善別人的命運產生興趣,將別人的快樂當成是自己的必需,雖然從中他并不能獲得什么,只是看見它就感到滿足。”(《國富論》,商務印書館,2014年)
所以對于經濟學而言,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近乎成了“夏洛特的煩惱”,然而馬克思對此卻表現出無比的自信:“人的目的總是反映某種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的需要,但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展的,并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展的。在具備了一定手段的基礎上,人們根據需要提出目的,為實現目的而奮斗;目的又推動、促使人們去創造新的手段;新的手段又引起新的需要,人們又提出新的目的。手段和目的互相制約,互相推動,構成了人類有目的的創造活動史”(《資本論》,人民出版社,2004年)。
目的與手段同樣重要,因為只有一廂情愿的好目的,但如果沒有與之適宜的手段相匹配,那么我們的需要和滿足需要的手段就會出現背離,最終的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以至于我們難免感慨“與其這樣,還不如不做”。
為什么我們總是要面對這些無奈呢?因為在社會運行中,一個長久的話題我們始終難以徹底化解,即如何徹底擺脫貧窮。貧窮的存在本身對人類社會而言就意味著一種極大的浪費,例如,阿瑪蒂亞·森一針見血地指出:貧窮會導致令人難以容忍的人才浪費。然而“只談世界上存在什么問題,而不談可行的解決方案,這樣只能導致社會癱瘓,而非進步”,所以對于貧窮,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例如,為什么當今敢于在街頭扶起跌到的路人,是需要無比大的勇氣;為什么我們更愿意掏錢資助某一個弱勢的社會成員,而不愿意給各類慈善類基金、機構捐獻更多的money;為什么只有在個人財富自由之后,才更愿意爭當慈善家,而相對處于社會底層的人群,在精打細算方面個個是行家里手;而為什么在所謂的慈善晚宴上,慈善家們個個是珠光寶氣,但對于不遠處街頭磕頭作揖的乞丐不會多駐足一會兒呢?這種種司空見慣的現象,實際上細思之后,難免搖頭晃腦。而對于上面這些問題,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您或許會找到答案。
作為讀者,實際上我更喜歡此書的原名——POOR ECONOMICS,直譯為“窮人經濟學”。因為這本書確實是一本有關窮人的經濟學書籍,而且該書與其說是兩位作者的經濟邏輯推演,不如說是他們開展一系列經濟行為試驗的結果清單,而從這本書分為“生活案例”和“慈善機構”兩個部分而言,也說明了此點。需要說明的是,我必須承認,雖然本文是《貧窮的本質》的讀后感,但客觀地說,這本書我只讀明白了“生活案例”這部分,而“慈善機構”這部分我讀后并沒有清晰的感受,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喜愛,因為讀過此書之后,一個最為直觀的感受就是,貧窮作為一種相對狀態,也許我們始終都擺脫不了,當然這不是悲觀情緒的宣泄,恰恰相反這種狀態會成為社會運行機制不斷改善的動力之源,“歷史不會終結”。
貧窮是什么?是吃不飽嗎?是看不起病嗎?是上不起學嗎?是要多生孩子嗎?……因為目前各國扶貧的措施基本是從吃得飽飯、看得起病、上得起學、計劃生育等方面入手來擺脫貧窮的,但為什么還是有10億的窮人呢?(按照平均貧窮線為每天每人支出0.99美分的標準劃分)
對于這些問題,《貧窮的本質》在“生活案例”部分中,用四個案例逐一進行了回答,而其答案可能與我們長久以來的觀念是相反的。例如:“對窮人來說,還有比食品更重要的東西”、“窮人愿意花大錢看病,不愿意花小錢預防”、“教育對于窮人而言是投資嗎”、“是越窮越愿意多生孩子嗎”。
對于貧窮的改善,《貧窮的本質》在其結尾處,提出了五點結論:
1.窮人通常缺少信息來源,相信那些錯誤的信息。
2.窮人肩負著生活中的多種責任。
3.一些服務于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或者在這些市場中,窮人處于不利地位。
4.貧窮的國家不會因為貧窮或者不堪回首的歷史注定失敗。
5.對于人們能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最終常變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對于這五點內容,我更愿意把他們理解成緩解貧窮可行方案的方向。在讀此書之前,我自己對于貧窮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欲望與現實之間差距的狀態描述,對于每個社會成員而言,差距越大,說明貧窮程度越嚴重。如今讀過此書之后,我更加愿意說的是貧窮的本質就是“人窮志短”,因為對未來的信心不足、預期不明確,才最終導致眾多窮人和為克服貧窮所做的努力最終止步于“貧窮陷阱”S曲線的左側。如果“志長”的話,那么貧窮可能就不是一種長久的狀態,而變成了一個發展階段,才會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社會良態,而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貧窮的本質》一開始,就讓我們“再好好想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