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其實很小,重要的是小伙伴

事實上,有證據顯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比較一致,但孩子之間的行為表現卻有很大的差異。賈亞男 澎湃資料圖
【編者按】
美國心理學作家朱迪斯·哈里斯備受推崇,斯蒂芬·平克、梁文道都曾推薦過她。傳統觀念認為,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孩子的塑造起著深遠影響,但是朱迪斯·哈里斯在她的代表作《教養的迷思》里提出,父母的影響力其實很小,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這一觀點頗有爭議。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該書中的部分,看作者如何提供證據,證明自己的理論。
你的老爸和老媽把你毀了,
雖然他們不是有意為之,但是他們實實在在地把你毀了。
他們把自己的缺點傳給了你,
又專門為你定制了專屬你的缺點。
這不公平,這不是真的,他被毀掉了,但不是我們的錯。不過,在這里受審的不是菲利普的老爸和老媽,這里的被告是教養假設,這是他們的兒子在拙劣的打油詩中,簡潔地總結出來的東西。陪審團的女士和先生們,我請求你們給教養假設這個被告定欺詐罪和盜竊罪。人們被剝奪了對真相的了解,而教養假設就是那個罪人。
無時無刻不在欺騙著人們
菲利普·拉金不是唯一將自己的失敗怪罪到父母身上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包括我自己在內,責怪父母比責怪自己容易得多。但是利己主義還不能解釋為什么教養假設如此深入到我們的文化中。我在第一章中提到教養假設是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和行為主義(華生和斯金納)的產物,還不足以說明教養假設的普遍性。雖然作為學術心理學的一部分,但它一開始就從象牙塔里走出來了。很快地,脫口秀的主持人和嘉賓,詩人和農夫,你的會計師和你的孩子,他們每一個人都將自己的失敗怪罪到父母身上,怪罪自己是他們的孩子。
為人父母已經被促銷過了頭。你一直相信你對孩子的影響的程度,比你真正可以做到的還要多。在本書的開頭,我引用了科學記者的話:我們不必等到父母可以選擇孩子基因的那一天到來,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未來已經有很大的影響了?!都~約時報》的另一位科學記者說:“父母在孩子塑造自我概念的過程中,扮演了最大、最重要的角色。”一位自稱為“媽媽醫生”的專家叮囑你不要忘了“每天要以非言語的形式,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贊許”。她說,無論孩子有多大,他們都需要觸摸和擁抱。另一位專家佩內洛普·里奇(Penelope Leach)認為,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你的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快樂和充滿自信的人。孩子一生的根基,都建立在你與他的關系以及你對他的教誨上。體罰和批評被專家們認為是不合法的。你不要跟孩子說他很壞,你只能說他做的事很壞,不,最好說,他做的事情令你感到難過。
孩子沒有那么脆弱,他們比你想象中的堅強。他們必須這樣,因為外面的世界并不會因為他們是孩子而對他們特別優待。在家里,他們可能聽到你說:“你這樣做讓我感到難過。”但在操場上,他聽到的可能是:“你這個笨蛋!”
教養假設是一個文化的產物,這個文化的座右銘是:“我們可以戰無不勝。”憑借令人眩暈的電子設備、神奇的生物化學煉金丹,我們可以戰勝大自然。當然,孩子天生就有差異,但這不是個問題。我們只要把他們放進這個奇妙的機器里,加上獨特的配方,如愛、限制、暫停規則、教育玩具,瞧!出來的就是一個個快樂、聰明、適應性強、充滿自信的人!
也許這就是我們時代的趨勢,把事情推向極致,甚至超出邏輯的界限。教養假設變得如此膨脹,使父母不堪重負,看起來它已經熟透了,并開始腐爛。
首先,不要有任何傷害
如果我認為它只是一個沒有任何害處的幻想,我對它也不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畢竟,教養假設可能還有一些好的副作用。至少在理論上,它能使父母變得更加溫和。如果父母認為自己的任何差錯都會對孩子產生長久的影響,那豈不是鼓勵他們在對待孩子時少一點嚴厲、多一點謹慎嗎?但是父母的謹慎并不會減少對孩子的虐待,也沒有跡象表明,現在的孩子比兩三個世紀之前的孩子更快樂、心理更健康。
雖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教養假設有什么好處,但是它的壞處卻是顯而易見的。如果父母把孩子放進那個奇妙的機器,但沒有得到一個快樂、聰明、適應性強、充滿自信的人,那么,教養假設就會讓父母背上負罪的十字架。這些父母不僅要承受與難以相處或者達不到社區標準的孩子一起生活的痛苦之外,還要受到社區的指責和羞辱,甚至要面臨罰款和牢獄之災的威脅。
教養假設把孩子變成父母焦慮的對象,父母整天擔心不已,唯恐做錯事,害怕一個字或一個眼神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父母變成了孩子的仆人,還是令人不滿意的仆人,因為教養假設的鼓吹者把仆人的標準定得如此之高,根本沒有人可以達到這個標準。當那些連晚上睡覺時間都沒有的父母被告知他們沒有給孩子足夠多的有品質的時間時,他們會立刻覺得自己是不稱職的家長,于是,他們給孩子買大量的玩具作為補償?,F代的美國孩子擁有的玩具數量是驚人的。
教養假設把虛假的因素帶到家庭生活中,使真誠的愛的表達失去了意義,因為它已經變成義務的、虛假的形式了。
教養假設的確阻止了科學研究的進程,無意義的研究大量繁殖(例如,研究父母的嘆氣與孩子打哈欠之間的相關性),取代了真正有用的研究。實際上,有許多事情需要研究者關注和追問:我們如何防止一個班上的學生分裂為喜歡上學和不喜歡上學的兩個對立的群體?為什么有些老師、有些學校、有些文化可以防止這種分裂,使學生凝聚在一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我們如何阻止那些有不良習性的孩子進一步變壞?有些孩子因為在童年時期被同輩排斥、在青少年時期又和與他們氣味相投的人混在一起而具有攻擊性,我們如何介入并打破他們變得更有攻擊性的惡性循環?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讓同輩群體的行為規范變得更好?有沒有方法可以防止大文化對青少年群體的行為規范產生有害的影響?多少個孩子才能形成一個群體等?
辯方的訴訟
教養假設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未來產生重要的影響。我們在這里不是談智商的高低,也不是在有一百多個問題的問卷上多勾一個“是”的答案,我們這里談的是孩子在學校里是一個受歡迎的人、還是一個沒有朋友的人,是大學畢業還是中學輟學,是神經過敏類型還是適應性強的人,是處女還是未婚先孕。我們談論的是影響你的行為和你的生活是否成功的心理特質,這些特質是你自己知道、跟你住在一起的人知道、一起工作的人知道的特質。這些特征要跟隨你一輩子,人們都是這么想的,對吧?父母對孩子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
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真的有影響的話,那么對每一個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因為一旦剔除共同基因的成分,你就會發現即使是同一個父母帶大的孩子都不一樣。在人格特質上,生活在同一個家庭中的兩個養子,他們之間的相似性并不比生活在兩個不同家庭中的養子的相似性大;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家庭的同卵雙生子之間的相似性也不一定比在不同家庭中長大的同卵雙生子更相像。不管家庭對孩子有什么影響,它都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認真,或更有攻擊性,或焦慮程度更低,或更有可能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至少,家庭沒有對所有的孩子產生以上影響。
發現這一點的是行為遺傳學家,這使他們陷入麻煩之中,因為他們中的多數人跟其他人一樣,也確信家庭環境的重要性。所以他們想出一個主意,即家庭對每一個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兩個孩子之間的共同之處沒有預測作用,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就成為教養假設賴以成立的證據。
這聽起來不是那么牽強附會。畢竟,我們不指望父母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優秀父母難道不希望自己的每一個孩子都獨一無二的嗎?這就是馬克思主張的教養方式: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如此。父母的確想讓自己的孩子之間有所不同,至少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如果老大活躍、健談,老二安靜一點,父母就會很高興。如果老大是個鋼琴家,父母可能非常希望老二學大號。但這并不意味著,如果老二成為職業拳擊手或販毒的人,父母會同樣的高興。當我們的老二出生時,我們并沒有說:“我們已經有一個愛念書的孩子了,沒有必要再來一個愛念書的。讓我們把老二培養成其他人才?!毕喾?,如果兩個孩子都學習好,盡管有點單調,但我們還是會非常高興的。父母希望在所有的孩子身上都看到一些共同的品質,如善良、有責任感、聰穎等,其他的品質在合理的限度內就可以了。但是還沒有證據說明家庭環境對無論是父母所希望的品質還是其他品質有任何長期的影響。
父母對待每一個孩子的方式都不同,而每一個孩子也的確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但是如果行為遺傳學家堅持教養假設,那么,他們必須說明父母不同的行為導致了孩子之間的差異,并不是對孩子天生個體差異的回應。這一點還沒有被證明。事實上,有證據顯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比較一致,但孩子之間的行為表現卻有很大的差異。
有一個證據,即出生順序對教養假設有利,但也沒有被證實。父母對待老大和老小的方式不同,并不是對孩子天生特質的回應。研究者花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試圖證明出生順序對人格造成永久的影響,但他們沒有成功。他們想找到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之間的差異,也沒有成功。如果父母對孩子造成重要的影響,那為什么他們沒有把獨生子女的人格搞得一團糟?
研究者沒有找到出生順序效應和獨生子女效應,這兩個令人失望的發現擊倒了支撐教養假設的最后一根支柱。
但教養假設并沒有因此坍塌,還有東西在支撐它。他們宣稱行為遺傳數據(顯示家庭環境對孩子沒有預測效應)沒有廣泛地覆蓋不同的家庭環境。問題是所有的被試都來自“好家庭”,是正常范圍內的家庭。有些理論家現在公開承認,不管孩子在什么家庭中成長都沒有關系,只要是正常的好家庭都可以。但是他們仍然認為,在正常范圍之外的、特別糟糕的家庭還是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他們說的是好家庭和好子女之間沒有關系。他們的數據來自范圍很廣的家庭,有“優秀的家庭”,也有“糟糕的家庭”,但沒有“可怕的家庭”。好家庭和好子女之間有關聯,這種情況只在一小部分家庭中存在,但是他們并沒有這方面的數據。他們目前所收集的證據要么與上述命題無關,要么表明教養假設是錯誤的。他們相信有一些證據可以證明教養假設是正確的,只不過他們還沒有收集到這部分證據。
這是一個非常無力的支撐。這個說法的意思是:像你和我一樣的普通家長不會對孩子產生任何影響,我們就像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一樣,可以相互交換。對孩子造成顯著影響的是那些把孩子打到住進醫院,或把孩子丟在充滿屎尿味和食品腐爛氣息的冰冷的公寓中的父母。這是教養假設最后賴以支撐的希望:家庭環境可以糟糕到對孩子造成永久的傷害。
我對教養假設的控訴到此為止,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它是不成立的,只有對極少數特別可怕的家庭來說,它可能會成立。以教養假設作為武器來指責普普通通的父母,因為他們的孩子長大后沒有如父母的愿,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五個錯誤的觀念
孩子是如何被他們的成長體驗塑造的?這個問題本來應該是教養假設要回答的。但是它的答案是錯的,因為它基于對兒童錯誤的理解。
第一個錯誤與孩子的環境有關。孩子的自然環境應該是她的核心家庭,這在上個世紀前五十年非常流行。父親、母親以及兩三個孩子舒適地住在一起,但是這不是一種自然的安排。分離出來的核心家庭是現代社會的發明,只有幾百年的歷史。一夫一妻制也是新生事物。在人類學家所研究的社會中,至少在百分之八十的文化中是一夫多妻制,只要男人負擔得起,他可以娶多個妻子。一夫多妻制在人類歷史上很古老,并且很普遍。孩子必須與同父異母的孩子共享一個父親,或者在沒有父親或沒有母親的情況下成長,因為當時父母早逝就像現代社會中父母離婚一樣普遍。
第二個錯誤與社會化的本質有關。孩子的任務不是去學習社會中其他人的行為,因為其他人的行為并不一樣。在每一個社會中,一個行為能否被接受取決于你是小孩還是大人,是男人還是女人。孩子必須去學習他自己所屬社會類別中其他孩子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是自覺自愿的。社會化不是大人對小孩做的事情,而是小孩對自己做的事情。
第三個錯誤與學習的本質有關。習得的行為被假定為一個背包,可以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例如,從家里帶到學校。其實人們都知道,不同年齡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現,因為他們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體驗。在一個情境中,他們被贊美,在另一個情境中,他們被嘲笑,因此他們相應地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叭绻⒆釉诩依锏男袨榕c在學校的行為不一樣時,那么,在家里的行為更重要”的假設也是錯誤的。
第四個錯誤與遺傳的本質有關。盡管每個人都聽說過這樣的故事,即生活在不同家庭中的同卵雙生子在成年后第一次見面時,都穿著藍色、帶有肩章的和兩個口袋的襯衫,但到目前為止,基因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拉金注意到自己身上有許多他父母也有的毛病,但他不知道這些毛病是他從父母身上遺傳來的,他誤以為是他出生之后,父母對他施加的影響。
第五個錯誤是忽視了我們的演化史,忽視了百萬年來,我們的祖先群居的事實。因為群體的存在,才使沒有毒牙和利爪的柔弱的人類得以在豺狼猛獸橫行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食人動物不是人類祖先最大的敵人,人類最危險的敵人是其他群體的人。這種情形直到今天依舊如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