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因為搖滾樂,自由找到了自己的聲音
原創 董楠 單讀
夏天和搖滾樂,似乎天然具有親緣性,音樂節、Live House、吉他和冰鎮啤酒——夏天的躁動和熱情,與搖滾樂追求自由、革新的精神內核達成了某種共振。一檔將兩者結合的綜藝,曾讓搖滾樂面對更廣泛的聽眾,又一個夏天到來,綜藝無法上演,但搖滾樂仍未止息,還有更多奧秘等待我們聆聽和探尋。
今天這篇文章的主角是傳奇搖滾樂評人格雷爾·馬庫斯,作者董楠作為資深的搖滾樂迷,也是馬庫斯作品的中文譯者之一,將從馬庫斯寫作搖滾樂評的緣起開始,介紹他的創作經歷,梳理其重要樂評著作。我們了解馬庫斯樂評重要性的過程,也是領略搖滾樂自由能量的過程。
馬庫斯憑其豐厚的知識儲備和獨特但精準的分析,奠定了美國搖滾樂評的正典范式。更重要的是,他將搖滾樂推升至與嚴肅文學并肩的高度,借助馬庫斯的筆鋒,搖滾樂不再只是一種青年人追捧的亞文化,而是透視美國社會的切入口之一。通過樂評寫作,馬庫斯感受到了搖滾樂創作者追求的自由,同時也察覺到美國社會暗藏的可能性和局限。

格雷爾·馬庫斯:
以搖滾樂評追尋自由
撰文:董楠
像任何領域一樣,搖滾樂評也有正典,美國作家、學者、樂評人格雷爾·馬庫斯(Greil Marcus)是這個正典的奠基人之一。
格雷爾·馬庫斯于 1945 年出生,今年 75 歲的他是第一代搖滾樂評人,屬于 1965 年左右從零開始發明搖滾樂的嬰兒潮一代,無論是從數量、質量還是影響力而言,至今沒有多少同行的作品能與他相媲美。他為《滾石》《克里姆》《藝術論壇》《村聲》等多家媒體撰寫專欄,著作包括《神秘列車》《口紅軌跡》《老美國志異》等重要作品,若干專題書籍,以及各種論文和評論合集。此外他也是出色的編輯,除了編纂各種音樂方面的文集,更與人合編了長達 1000 多頁的巨著《美國新文學史》。他被翻譯為中文的作品已有五本,本人貢獻了其中五分之三。
身世之謎
格雷爾·馬庫斯的身世頗具傳奇色彩,他的生父格雷爾·格斯特利(小格雷爾以父親的名字命名)是一名美國海軍軍官,在軍艦赫爾號上擔任二號指揮官,1944 年 12 月二戰期間在菲律賓執行任務時于臺風中喪生。當時,海軍上將威廉·哈爾西喪心病狂地命令赫爾號等三艘軍艦駛入臺風,“看看它們是用什么做的”。盡管船員們一再敦促,格斯特利聲稱美國海軍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兵變,拒絕違抗這個命令。駛入臺風的軍艦就這樣沉沒,800 人喪生,其中赫爾號上有 400 人身亡,格斯特利也是其中之一。這一事件成為普利策獲獎小說《凱恩艦嘩變》的基礎(人藝話劇《嘩變》即是根據這本小說而來)。
1948 年,小格雷爾的母親埃莉諾·格斯特利嫁給杰拉爾德·馬庫斯,小格雷爾改隨繼父姓氏,更名為格雷爾·馬庫斯。

赫爾號事件是一樁巨大的全國性丑聞。“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時,通常需要一代人的時間,人們才能做好談論準備去談論它。”而在馬庫斯家中,甚至是在生父格斯特利的家族里,親人們對這位殉職的戰爭英雄都諱莫如深——事實上,直到晚年,馬庫斯才開始主動去深入了解父親當年犧牲的詳情。
詭異的是,或許是冥冥中的天意,或許來自潛意識的玄妙領域,“美國”以及它的歷史,乃至與其相伴的愛國主義、責任感和恥辱感,成為馬庫斯畢生寫作的主題。而那些不被言說的故事、那些秘密與沉默,總是涌現在馬庫斯的字里行間,如同暗流般推動著對隱藏主題的建構和追尋,使他最好的作品如神秘的藏寶圖與富饒的礦藏一般挖掘不盡。
第一代搖滾樂評人
1963 年,馬庫斯就讀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主修美國研究和政治學。像大多數同齡的中產階級孩子一樣,他先喜歡上了民謠;隨后,剛剛興起的搖滾樂帶給他極大的沖擊,尤其是“披頭士”出現在當紅電視節目“艾德·蘇利文秀”上的那一刻,令他明白搖滾樂是一種可以伴隨終生的力量。
那之后不久,馬庫斯開始為校刊撰寫搖滾樂評,用他自己的話說:“當你聽到一段音樂時,你會覺得它很神奇,很難相信有人能創造出如此美妙的東西,你會想,做出這段音樂的人在那一刻有什么感受?……我總是想象那個人會感到自由、滿足,完全脫離了自己。” ——通過寫作去體驗搖滾樂手在創作和演奏時所感受到的自由,是馬庫斯從事音樂寫作的初衷。
讀研究生期間,馬庫斯開始擔任創建不久的《滾石》雜志的樂評版編輯。在那個時候,所謂“搖滾樂評”這個類型并不存在,馬庫斯和其他年輕作者們從零開始,一手開創了這個領域。“沒有任何規定。任何事情都沒有所謂正確的方法。一切都是我們發明的。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任何你能想到的事情,以最有野心、最大膽、最打破傳統、最讓人討厭的方式去做——如果這就是你想做的。”

《滾石》雜志封面
在馬庫斯的堅持下,樂評版成為《滾石》雜志內部的獨立王國,雖然大家可以自由辯論,但他擁有最終決定權。那是一個思想熱烈碰撞、人人暢所欲言、每一天都充滿激情和火花的時期,為了一篇短短 750 字的樂評,主編、編輯、作者徹夜爭論也司空見慣。馬庫斯說:“對我來說,這就是優秀編輯的精髓,只有這樣,才能出版一份完全誠實的刊物。”
原標題:《因為搖滾樂,自由找到了自己的聲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