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楊天石:二戰中中國戰場的作用,既不能否定也不該夸大

主講人:楊天石(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
主題: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聯盟
時間:2015年8月29日
主辦:長寧區圖書館
協辦:蔚秀報告廳、季我努學社
【編者按】
8月29日,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在長寧區圖書館做了題為“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講座。楊天石教授分析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形成前后所起的作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對于中國戰場在二戰中的作用,楊天石引用了毛澤東的一句話,“我們不是主力軍,我們只是分隊。” 他說,這反映了毛澤東的謙虛,但是也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實際。我們既不能否定中國戰場的作用,但是也不應該夸大它的作用。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授權刊發的楊天石教授講座內容:
中日兩國的強弱差距
抗日戰爭是發生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日本是當時世界的工業強國之一,從1931年到1937年,日本的工業增長速度年均是9.9%。1937年,也就是抗戰爆發的這一年,日本的工業總產值大概是60億美元。而我們中國只有13.6億美元,也就是說,日本的年產值是當時中國的4倍還要多。
打仗離不開鋼鐵和石油,當時日本的鋼產量是580萬噸,中國的鋼產量只有4萬噸,所以日本的鋼產量是中國鋼產量的145倍。當時日本的石油是169萬噸,中國只有1.31萬噸,日本的石油產量是中國的129倍。
在1937年,日本的武器生產能力可以做到每年生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余輛,造船能力每年是40余萬噸,造艦能力每年5萬噸。而中國在這方面的能力是零,我們不能夠生產一架飛機、一門大口徑口炮、一輛坦克、一輛汽車。當時中國僅能生產少量的小型艦艇,主要的部件和原件還必須要靠進口。在1937年的時候,中國只能夠生產步兵輕武器和小口徑的火炮。
戰前,日本的總兵力是448萬人,中國的總兵力大概是200萬人。當時的日本有作戰飛機1600架,中國只有223架。日本有艦艇285艘,中國僅有60余艘。以步兵師為例,日本每個師共21945人,中國只有10923人。陸軍主要的武器是步槍,日本的步槍射程是3000公尺,中國只有2000公尺。輕機槍日軍每個師配備541挺,中國的每個師只能配備274挺。重機槍日軍每個師是104挺,中國的軍隊只有54挺。野山炮這種重型武器,日軍每個師裝備64門,中國軍隊僅僅是9門。
當時中日兩國的差距不僅表現在國力、軍力上,還表現在國家的統一與分裂的歧異上。日本實行天皇制,國家統一、上下齊心、弘揚武士道精神。而中國的國共兩黨正在生死搏斗。
這是我從當時中日兩國國力、軍力和國家的統一幾個方面對兩個國家所做的考察。總體來說,日本是一個強勁的對手,而中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過去中國有句話叫“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我想中日兩國當時不能成為勢均力敵的對手。
中國抗戰必須爭取和利用外力
中國雖然是大國,但是落后,因此一定要爭取和利用外部的力量。早在1921年,中國著名的軍事家蔣百里將軍就提出,日本的戰略是速戰速決,要盡快滅亡中國。當時日本的一個陸軍大將跟日本天皇有個對話,天皇問日本將軍,“你看打中國需要多長時間?”那個將軍回答,“一到兩個月。”也就是說日本人原來估計用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把中國消滅掉。蔣百里將軍針鋒相對地提出一個戰略,叫持久消耗戰略。也就是“拖”,拖到什么時候?拖到國際局勢發生變化,拖到西方的戰爭和東方的戰爭合流。
蔣介石在1936年6月跟英國的一個經濟學家有一段對話,蔣說“對日抗戰是不可避免的,中日兩國一定會打一仗。由于中國的力量尚不足以擊敗日本的進攻,我將盡量使之拖延。”蔣介石的意思是要拖延,打持久戰。
蔣介石講這段話的時間是在抗戰全面爆發之前的一年,蔣介石已經對抗日戰爭的發展和它的前途做了一個正確的估計。要爭取外國的力量、要爭取外國的幫助,首先靠誰?爭取誰?過去歷史學界有一個很普通的看法,說南京國民政府是“親英美派”,說英國、美國是南京國民政府的主子,蔣介石一定會按照他主子的命令去反抗日本。但是歷史表現出來的情況,完全和這些歷史學家們所說的相反,蔣介石首先并沒有要求英國、美國的援助,而是向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求援。
1932年12月,也就是“九一八事變”以后的第二年,蔣介石把一位老外交家顏惠慶派到蘇聯去,跟蘇聯的外交部長商談恢復邦交。中蘇兩國本來有外交關系,但是1929年斷交了。蔣介石曾在日記里寫了一段話,他說“與俄復交,跟蘇聯恢復外交關系,可以使日本人害怕。”蔣介石認為,日本人最害怕的是蘇聯,所以我首先要做的是跟蘇聯恢復邦交。
1937年中蘇兩國簽訂了一個條約,叫《互不侵犯條約》。名義上是互不侵犯,實際上是一個同盟條約。有了這個條約,蘇聯人就可以向中國運送武器,運送飛機,可以派顧問、派飛行員來支援中國。所以,最早援助中國的國家是蘇聯。
蔣介石和南京國民政府跟蘇聯結成同盟之后,才爭取同英國、美國結盟。1937年12月南京淪陷,然后就是武漢會戰。在武漢會戰之前,廣州失陷。廣州、香港地區原來是英國的勢力范圍,日本人占領了廣州,所以蔣介石就召見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卡爾,跟他講華南地區跟英國關系密切,是英國的勢力范圍,現在日本人占領了廣州,你們要有所動作。也就是說,蔣介石想爭取英國支持中國抗戰。但是最后這位卡爾大使只表示我們同情中國。
中國抗戰外交路線的確立
早在1937年10月28日,當時上海“八一三抗戰”已經打了一段時間了。蔣介石到蘇州對軍隊干部發表演講,題目叫《以光榮的犧牲求最后的勝利》。蔣介石講:“如果單靠我們一國現有的軍事力量,與他對抗,我們建設未成,準備不足,當然不容易打敗它。但是我們是被侵略的國家,我們是為國家生存而戰,是為維護國際正義而戰,這種神圣偉大的民族抗戰,世界各國除了日本之外都要同情我們、贊助我們,我們就可以用國際形勢來壓迫敵人。”也就是說,蔣介石把希望寄托在國際,想要動員國際力量來壓迫日本。
南京淪陷前夕,1938年11月16日,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國防最高會議,他的演講題目叫《國府遷渝與抗戰前途》,國民政府已經決定遷往重慶。在演講里,蔣介石講:“現在侵略國家的對面,一定會產生一個英、美、法、蘇的聯合陣線。可以說國際形勢,已被我英勇抗戰所改造了,如果我們繼續努力抗戰下去,一定可以達到各國在遠東敵視日本、包圍日本的目的,一定使日本陷于絕對的孤立,這個目的是不遠的、是很容易達到的。”此時國民政府的外交方針已經定了,即跟英國、美國、法國、蘇聯組成聯合陣線,組成反對日本法西斯的同盟。
為了這個目的,國民政府,包括蔣介石做了很多努力。我下面舉了幾個例子,看看國民政府、看看蔣介石當年是怎么努力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形成的:
1938年12月11日,蔣介石跟美國大使詹森談話,說“中國一定要爭取成為太平洋上獨立自由的國家,我們期待著與美國共同擔負世界和平的責任。” 1939年,當時的立法院長孫科正在蘇聯訪問,蔣介石告訴孫科,英國和俄國正在談判合作,希望蘇聯方面不要忘記遠東,并且希望能夠促成中、俄、英、法在遠東的合作。
另一方面,蔣介石再次接見英國駐華大使卡爾,督促英國政府盡快與蘇聯締結軍事同盟,而且不僅英國、蘇聯在歐洲要團結,還要讓它推廣到遠東和亞洲。當時的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蔣介石告訴英國大使,如果你們英國需要的話,我們提供20萬受過訓練的軍隊。這20萬軍隊歸英國指揮、調度,我們共同在遠東地區、在香港地區反對日本侵略。
之后又做法國的工作,蔣介石給當時中國駐英大使顧維鈞打電話,說這次英國和法國在新加坡開軍事會議,是否可以將中國與法國在遠東的軍事合作確定下來,希望法國政府能夠讓中國參加,并且有所準備、有所決定。
此后,蔣介石又見了美國的總統顧問拉鐵摩爾。蔣介石告訴他,我國對日抗戰已經四年了,但是四年來只有中國一個國家抗戰,孤立于民主陣營之外。蔣介石請他轉告羅斯福總統,促成英、蘇兩國與中國建立同盟,參加英國、美國、澳大利亞、荷蘭太平洋的聯防會議,借以保證中國與其他民主國家立于平等地位。但是中國政府以及蔣介石的這些努力,并沒有能夠馬上起作用。
中國政府反對英美對日妥協與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組建
有一位歷史學家批評我,說蔣介石為什么抗戰呢?他是英國人、美國人的“走狗”。因為他的“主子”讓他抗戰,所以他才參加抗戰。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沒有根據的。事實是,中國政府對英美的妥協行為做了斗爭,英美才分別投入抗日斗爭。
英國這個國家老奸巨滑,對日本長期采取的是妥協、綏靖政策。中國當時的駐英大使顧維鈞曾經回憶,“英國的政策就是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極力討好日本,而不惜犧牲別國的利益,特別是中國的利益。英國人企圖使日本不要在中國以外的地域打仗。”
1939年,英國駐日本的大使克萊琪跟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在東京有一個談判,談判內容是,如果日本不打英國,不侵犯英國在遠東的利益,不去碰香港、不去碰新加坡,那么英國會支持日本。在英國、日本互相談判的時候,蔣介石發表了一個演說,他說“任何對于日本之讓步,將必妨害中國,將必違背九國公約之規定。”
中國政府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反對美國跟日本妥協。當時的情況是,英國、法國在歐洲已經跟德國打起來了,美國很有可能在太平洋跟日本再打起來。美國人可能陷入一個“兩洋作戰”的局面,什么叫“兩洋作戰”?即在大西洋跟德國打,在太平洋跟日本打。這個“兩洋作戰”對美國是不利的,所以美國想盡可能避免這種局面,美國總統羅斯福就寫了一個備忘錄,恢復對日本的經濟、貿易關系。
抗戰爆發以后,蔣介石曾給羅斯福打電報,說美國如果要幫助中國的話,一定要對日本采取經濟方面的制裁。當時日本需要大量戰略物資,而日本是一個小國,90%以上的戰略物資都是從美國買的。羅斯福當時聽了蔣介石的意見,宣布廢止美國和日本方面的貿易協定。另外,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財產,因為當時日本在美國大概有1億多美元的儲備。
此后,日本和美國之間就開始談判,談判的主題就是,生意要繼續做,鋼鐵、石油也要繼續賣,日本在美國的存款要解凍。結果,美國準備恢復對日本的經濟關系,向日本供應一定數量的石油和大米,以后再增加。
國務卿赫爾在羅斯福備忘錄的基礎上又定了一個“臨時過渡辦法”,美國同意修改凍結在美日本資產的命令,而且表示繼續把石油賣給日本人,另外還從日本進口生絲。這就在羅斯福妥協的基礎上進一步妥協了,結果就使得日本可以進一步向中國、向東南亞發動侵略戰爭。
蔣介石的日記中有一段說“看到了美國人所考慮到的對日本放松妥協的條件,痛憤之至。何美國愚懦至此?”又說:“美國人怎么這么笨、怎么這么懦弱。”蔣介石下了一個結論,說“從此可知,帝國資本主義者惟有損人利己,毫無信義可言。”這個“帝國資本主義者”罵的是美國。
當天蔣介石還寫了一封給胡適的電報,胡適當時是中國政府駐美國的代表。蔣介石在電文中說“從此國際信義與人類道德不可復問”。他要求胡適把這個意思告訴美國國務卿赫爾,切不可對經濟封鎖有絲毫的放松,他說我蔣中正也不相信美國政府到了今天,對日本人還有那么多的幻想。晚上蔣介石又寫了第二封電報,說現在由于美國向日本妥協,所以中國人心動搖,要求美國政府立即表明跟日本絕不妥協的態度,“藉以安定人心,挽回大局,免使中國抗戰前功盡棄、民族犧牲虛擲。”蔣介石一天之內給胡適發了兩封電報,要求胡適向美國方面提出交涉。
除了胡適,當時中國政府還有個代表,即宋子文。蔣介石給宋子文打電報,說“如果美國還是這么對日本妥協的話,那么中國四年半的抗戰,死傷無數的生命,遭受歷史以來空前未有的犧牲,都是由于美國政府的曖昧游移。這樣做下去的話,中國的抗戰就功敗垂成,世界上的災難就沒有完。”
胡適和宋子文把蔣介石的意見告訴了羅斯福。羅斯福就找胡適和宋子文談話,說我們美國這個“臨時過渡辦法”確有缺點。羅斯福承認錯了。蔣介石除了通過胡適、宋子文對美國提出抗議,還給丘吉爾打了電報。丘吉爾在凌晨打電話給羅斯福,說你不要這么做,你不能跟日本妥協,說“我們為中國擔憂,如果中國的戰場垮了,那么我們歐洲戰場危險就會大大增加。”蔣介石抗議、丘吉爾反對,所以羅斯福跟外交部長研究之后,最后決定“拋棄這樁蠢事”,不再跟日本妥協。
美國不妥協了,向日本提出了很強硬的條件。日本火了,12月1日日本御前會議得出結論,“美國已經徹頭徹尾地成為蔣介石的代言人”。如果按照美國人的新的強硬的條件的話,那么日清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盧溝橋事變所有的成果都將付諸流水。御前會議決定對美國、英國、荷蘭開戰,裕仁天皇批準海軍軍令部總長發出命令,將攻擊日期定為12月8日。
日本人在給美國的回答里面指責美國順從重慶方面的意愿,12月8日4點20分,兩個日本代表向美國政府遞交了最后通牒和向美、英宣戰的天皇詔書,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發動太平洋戰爭蓄謀已久,它之所以發生在12月初,是由于美國政府接受了中國政府的意見,改變了對日妥協政策所致,因此在12月8日,美國、英國也對日本宣戰。
同樣在12月8日,蔣介石代表中國政府表示,將竭其全力與美、英、蘇聯及其他諸友邦共同作戰,以促成日本及其同盟軸心國家的完全失敗。而且蔣介石提出,應該成立軍事同盟,這個同盟應以美國為領袖。
1941年12月10日,蔣介石在重慶接見美國軍事代表團團長,提議建立中、英、美、蘇、荷五國的軍事合作,訂立互助協定。12月10日,蔣介石致電駐美代表宋子文,建議制訂中美英荷四國聯合作戰計劃。12月16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建議蔣在重慶召開聯合軍事會議,產生一個永久機構來指揮。12月31日晚上,羅斯福約見中國代表宋子文,商談發表聯合宣言。羅斯福提出,將由英、美、俄、中四強先行簽字,其余各國將于明天簽字,宋子文當即代表中國簽字。
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的抗日戰爭,由此進一步獲得世界更多國家的同情、聲援和支持,成為取得最后勝利最堅強的保證。
美蘇兩國是反法西斯力量的主力軍
前幾年日本NHK電臺記者到北京訪問,談到日本的戰敗問題,我講了一句話,“你們日本被我們中國打敗了。”這個日本記者馬上表示說,楊先生你這樣講不對,我們日本不是被你們中國打敗的,我們日本是被美國打敗的。為什么好多日本人到現在還不承認是被中國打敗的?因為美、蘇兩國消滅了日本的侵略主力。
我舉幾個例子,當年美國打日本叫“太平洋戰爭”,采取的戰術叫跳島戰術,太平洋上好多島,怎么打呢?打下一個島再跳打另外一個島。例如中途島戰役,日本喪失了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1艘、飛機275架、陣亡3500人。另外一個戰斗叫萊特灣之戰,日軍4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被擊沉,飛機損失數百架,并有1萬多名飛行員和水兵犧牲。沖繩島戰役,日軍死亡至少有十萬七千人。還有硫磺島戰役,在900余艘戰艦、2000余架飛機的支援下,美軍以22萬人之眾的兵力對只有2萬人的日軍守衛的硫磺島發起進攻。美軍全殲島上2.2萬人的日軍,但是也付出了2.8萬人傷亡的沉重代價。戰役使得美國陸戰3師的戰斗部隊傷亡60%,而陸戰4師、5師戰斗部隊的傷亡更是高達75%,美軍陸戰部隊幾乎失去了戰斗力。
這些例子是說明,在太平洋戰斗中,每打一個島嶼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付出巨大的犧牲。所以羅斯福要找尋一個“捷徑”,減少美軍死傷人數,這個“捷徑”就是原子彈。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9號向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在此期間,蘇軍出兵東北。1945年8月8日,莫洛托夫接見日本駐蘇大使遞交宣戰書,蘇軍150萬人進軍東北,經過一周激戰,蘇軍傷亡2萬余人,殲滅日本關東軍8萬人。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詔書,8月18日下午關東軍司令部下令投降,60余萬關東軍成為俘虜。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為什么勝利了?過去有一個說法,叫“蘇武、屈原之爭”。“蘇武”是指靠蘇聯的武裝、蘇聯紅軍打東北,“屈原”是指屈服在原子彈前面。這個爭論從二戰勝利之后一直到現在還存在,但是從我上面的敘述看來,日本之所以投降,其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國和蘇聯摧毀了日本侵略的主力,摧毀了日本侵略者的意志,所以這個我認為這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中國參加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后的作用
那么中國參加反法西斯聯盟之后,做了什么、作用是什么呢?
第一是蔣介石訪問印度,爭取印度參加反法西斯聯盟。印度是僅次于中國的人口大國,但是印度的地位很尷尬。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印度人為了獨立,要反對英國,但是英國又是中國的同盟國,如果印度站到日本方面、站到德國方面,后果不堪設想。當時印度有沒有可能參加法西斯陣營呢?可能性很大,因為印度國大黨有兩個領袖,尼赫魯和甘地,他們都反對英國。
當時東方的日本、西方的德國都在拉攏印度。印度人博斯在當時成立了一支軍隊,叫“印度國民軍”,這個“印度國民軍”就是跟日本合作的。如果整個印度都倒過去,那么對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所以日本拉印度,德國也在拉印度,說你站到我們德國方面來,我們幫你獨立。而且德國人還有一手,派了一個秘密代表叫洋克,洋克跟蔣介石的代表桂永清談判,準備秘密簽訂一個條約——中德軍事密約。這個密約的內容是,中國從緬甸去打印度,德國從中東去打印度,德國和中國打下印度之后,讓德國的軍隊和日本的軍隊在印度會師。
這就很危險了,印度是人口僅次于中國的大國,東方的日本、西方的德國都想拉攏印度站到自己一邊,而印度主要的政黨又很有可能要站到法西斯一邊。所以在這個情況下,蔣介石、宋美齡去訪問印度。這是他們夫婦在抗戰期間第一次離開中國。目的是調解英國和印度的矛盾。蔣介石夫婦對英國的殖民政府講,對印度要寬容一點,要允許印度自治。另外蔣介石、宋美玲又跟印度的兩個政黨領袖(尼赫魯、甘地)講,你們要參加反法西斯陣營,跟中國合作打日本,至于印度獨立將來再說。
蔣介石、宋美齡要去印度訪問,英國的丘吉爾反對,特別反對蔣介石到瓦達去會見甘地,寫信給蔣要他好好思索,說這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英國的印度總督會見宋美齡,要求蔣不要首先會見在新德里的尼赫魯,被宋拒絕了。蔣要求英方安排與甘地見面,英方提出在第三地見面。1942年2月18日蔣介石夫婦在加爾各答會見了甘地,提出中印共同奮斗,尋求兩國合作的共同基礎,甘地沒有回答。蔣回到中國以后,提醒英方對國大黨要寬容。1942年夏,英國與國大黨談判決裂,逮捕了甘地與尼赫魯,丘吉爾提出彼此不干涉內政,反對蔣介石要求釋放國大黨尼赫魯和甘地的工作。
丘吉爾頑固不化,蔣曾經爭取羅斯福的幫助,但是英美同盟使羅斯福不愿意插手,就勸蔣避免任何交涉。后來宋美齡到美國去演說,強調印度獨立對于同盟國的重要性,要求無條件釋放甘地、尼赫魯。丘吉爾給英國的外交大臣艾登寫信,認為宋美齡是“麻煩制造者”,是“被寵壞了的小孩”,準備向中國提出抗議。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當時中國政府一心一意要調解英國和印度的矛盾,目的是為了防止印度被拉進法西斯陣營,要求他們站到反法西斯陣營,盡管這件事由于英國的反對沒能完成,但是中國政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個重點是,中國派遣遠征軍出戰緬甸。緬甸是中國的南方鄰國,對中國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國抗戰需要接受外國的軍火,首先靠香港,香港被日本占領了,所以這條路斷了。然后靠滇粵鐵路,云南到越南的鐵路,由于越南被日本占領了,這條路也斷了。最后只剩下滇緬公路。
西方國家對中國抗戰的援助都是先運到緬甸的仰光,然后通過緬甸的公路運到中國的西南方。日軍為了截斷中國抗戰的國際通道,一定要占領緬甸,一定要斬斷這條公路。所以中國一定要援助緬甸,但是緬甸又是英國的殖民地,丘吉爾不愿意中國的軍隊進入緬甸。直到仰光被英國占領了,丘吉爾才勉強同意中國政府軍隊進入緬甸。
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后首先打的第一仗是同古保衛戰,同古是緬甸南部的戰略要地。中國軍隊作戰的第200師,杜聿明是首任師長。杜聿明升為軍長以后由戴安瀾繼續當師長。戴安瀾師長的軍隊到達同古的目的本來是支援英軍守住仰光這個海口城市,但是在中國軍隊到達之前的一天,英國已經下令撤離仰光,所以英國實際上是騙中國軍隊來掩護他們撤退。
中國的軍隊在同古奮戰了12天,傷亡千人,消滅了日軍5000多人,在一個夜里撤退了。對中國軍隊的表現,英國的《泰晤士報》說:“被圍守軍以寡敵眾,與其英勇作戰的經過,實使中國軍隊之光榮簿中增一新頁。”日軍一個軍官叫橫田,他說南進以來從未遭遇過像這樣的勁敵,勁敵就是中國的軍隊。
第二個戰斗,仁安羌之戰。孫立人將軍以少數部隊把日軍打敗了,把7000個英國兵救出來,所以4月20日這一天就被定為克服仁安羌解救的日子,孫立人被英國國王授予帝國司令勛章,這個是中國遠征軍第二次打得很漂亮的戰斗。
第三個戰斗是攻克密支那,密支那是緬北的重鎮。這次戰斗是由中國的鄭洞國將軍指揮的。英國人不想打這場戰斗,只想保住印度,控制香港、控制東南亞,所以反對在密支那進攻日軍。由于美國方面的支持,最后密支那這場戰斗還是發生了,打了100天,把密支那拿下來了。密支那拿下來之后,中國駐印軍完全掌握了緬北的主動權,滇緬形勢完全改變。美國將軍的評價是中國士兵完全能同世界上任何軍隊媲美,吃苦耐勞、長時間任勞任怨。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遠征軍的一部分,從印度出發進攻緬北日軍。兵力12萬人,一年半中收復緬甸大小城鎮50多座,挺進2400公里,解放了緬甸國土13萬平方公里。與此同時,在云南怒江以東的中國遠征軍16萬人,1944年5月反攻,經過8個多月的苦戰,收復滇西全部失地38000平方公里,斃傷日軍21000人。英軍和中國遠征軍兩軍合計打死日軍48850人,中國遠征軍傷亡79154人,有2900人長眠在緬甸的土地上。這是中國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做的第二個工作。
打擊、牽制、困擾日本,這個是中國軍隊做的第三格工作。從1937年冬到1940年冬,日本在中國的陸軍占其陸軍總數的78%,最高時達94%。二戰戰區是2200萬平方公里,中國戰區是600萬平方公里,德、日、意的法西斯軍隊是1100萬人,中國抗擊了其中的240萬人。由于中國戰場的存在,由于中國軍隊的抗戰,第一,阻礙了日軍的北進計劃,使得蘇聯得以加強歐洲戰場,避免兩線作戰,專心致志的對付希特勒的部隊。從1941年春到1944年秋,蘇聯先后從遠東地區調集了54萬人,5000門大炮、33000多輛坦克到歐洲。自然,這對于保衛蘇聯的歐洲國土以及最后反攻,擊潰德軍起了重要的作用。
斯大林曾經講過這樣一段話,他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中國)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說,“如果日本進取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夠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羅斯福對他的兒子小羅斯福講,“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們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戰場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一直沖向中東。日本可以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反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開,吞并埃及斬斷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
中國政府對于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是忠誠的,在中日漫長的戰爭過程中,據統計,日本人曾經跟國民政府談判過12次,想把中國政府拉到日本方面來,讓蔣介石和汪精衛合流,但是都被重慶政府、蔣介石拒絕了。
中國政府參加反法西斯聯盟以后一個最大的活動就是開羅會議,1943年中期,盟國開始考慮舉行一次最高級的會議,討論對于軸心國的作戰和戰后安排。蘇聯因為當時還沒有對日作戰,所以斯大林沒有參加。第一次在開羅是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參加。第二次是在伊朗的德黑蘭是由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參加。開羅會議討論遠東,德黑蘭會議討論歐洲。
這個會議決定恢復中國主權,要把日本占領的東北、臺灣、澎湖、遼東半島歸還中國,決定對日本的懲罰辦法,決定要不要保留天皇制,由日本人民自己來決定。會議討論了戰后對日本的軍事管制,羅斯福提出來以中國為主,蔣介石提出要以美國為主。關于戰爭賠償問題,蔣介石提出來要實物賠償。會議還討論了周邊國家的獨立問題,關于朝鮮,中國方面主張讓朝鮮自由獨立,但是英國提出來不講獨立,只寫明脫離日本的統治,由于中國政府堅決主張,所以后來《開羅宣言》明確表示,朝鮮要獨立。
開羅會議的意義在于,讓中國首腦跟美國、英國的首腦平等會晤,共商世界大事,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的事情,《開羅宣言》反映了中國人民恢復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愿望。
兩個聯盟與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中國抗戰為什么勝利了?我認為是由于兩個同盟的存在。國內是以國共為基礎的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階層、各團體的統一戰線。有了這個統一戰線,才有了正面與敵后兩個戰場。國際是以美、蘇、英、中為主體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如果沒有第二個同盟,中國單獨對日作戰,最終我相信中國也會勝利,但是時間會更漫長,不止8年,可能會更長,困難也會更大。
最近大家在熱議抗戰勝利的原因,熱議中國戰場的作用。我想介紹毛澤東在1950年代跟南斯拉夫代表講的兩句話,他說,“反法西斯戰爭我們不是主力軍,我們只是分隊”。毛澤東的這段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中國的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東方主戰場,這個戰場在打擊日軍、牽制日軍、困住日軍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和蘇聯的作用。毛澤東講“我們不是主力軍,我們只是分隊。”這當然反映了毛澤東的謙虛,但是我認為,這也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實際。我們既不能否定中國戰場的作用,但是也不應該夸大它的作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