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挺優秀的,就是有點內向”丨還原你不知道的“內向優勢”
原創 時差大叔 心理0時差

經常有家長來詢問:我的孩子好內向啊,應該怎么改善他的性格?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惋惜的語氣:誰誰誰挺優秀的,就是有點內向。
好像大家都默認,相比外向,內向有天然的劣勢。內向者不愛說話,不喜歡社交,不擅長團隊協作,不適合做領導。如果變得外向開朗一點,他們就會更容易成功、更受人歡迎。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Yaoyao Ma Van As
本文使用的全部配圖,均出自美國插畫師 Yaoyao Ma Van As。Yaoyao 用細膩的畫筆,勾勒出了自己和自己一人獨處的多個生活瞬間。美好、恬靜與平和,無處不在。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讓我們重新審視以往對“內向”的固有認知,對它有更科學的認識。
讓我們對自己、對身邊的人,都能投去更尊重、更理解、更包容的目光。
01
“外向的人更具備領導才能?”
沃頓+哈佛商學院的一項研究,顛覆認知
一般我們都認為:優秀的領導,敢于講話、擅于執行,更重要的是,領導必定要統領一群人、帶領大家共同前進。
怎么看來看去,似乎都是外向性格的人更勝一籌?
來看美國沃頓商學院 Adam Grant 教授和哈佛商學院 Francesca Gino 教授等人聯合發表的一項顛覆性研究。[1]

? Yaoyao Ma Van As
Adam 和 Francesca 首先瞄準了一家在全美都有分店的披薩外送企業,向他們的 130 家門店發出了研究邀請,最后成功收回來自 57 家門店的數據,包含 57 位店長(領導者)和 374 位雇員(被領導者)。
什么樣的數據呢?其實是心理學上常用的人格和行為模式問卷。
分析問卷數據的時候,研究者把這 57 位店長分成了兩派:外向領導,和內向領導。
外向領導的典型表現是:把自己作為指揮者、所有雇員注意力的中心。下指令和溝通的時候,堅定、大膽、健談、支配性強;
而內向領導則是以上形容詞的另一面。
Adam 和 Francesca 也分析了那 374 位披薩店雇員的性格和行為模式,發現這些雇員也各屬于兩派:
其中一派雇員比較積極主動(the proactive),遇到問題總是積極向領導反饋、建言獻策、在送餐途中遇到問題也會直接自己想辦法解決、看到公司的問題也會各抒己見、直言不諱、甚至在遇到公司和領導 “不太公平、低效” 的政策時、敢于反對和反抗。
另一派雇員則是比較 “聽話” 的一派,配合上級安排、專注于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上層決定的事情、該怎樣就怎樣。
2 種領導 × 2 種員工 = 4 種組合。
問題是:哪一組的搭配最成功呢?
答案是:其中有兩組,都很成功!
內向型領導 × 積極主動型員工
外向型領導 × 聽話配合型員工
以上兩種組合的門店,利潤數據顯示,是全國門店里最高的,而且季度營收和利潤都呈上升趨勢。

? Yaoyao Ma Van As
然而…… 當外向型領導遇到積極主動型員工,這種組合對企業來說很可能是種 “災難”。數據表明:這樣的門店,有的表現平平,有的反而還出現了虧損。
怎么會這樣?Adam 和 Francesca 解釋說:
內向型領導對員工的積極建言,都會認真、耐心地聽取。在吸收之后,領導會予以采納,或者就算不采納、也會用講道理的方式認真溝通,讓下層員工覺得:在這個領導面前,我是受尊重的、被看見的、被認真對待的。他們會一方面繼續積極建言獻策、另一方面也對這樣的領導心悅誠服。
相反換作一個外向型領導,如果下面的員工一天到晚這樣 “抬杠”,肯定受不了,這不僅是對領導地位的挑戰,更是直戳領導的外向性格,會讓領導感到很不舒服。如此一來,彼此之間產生過節、抗衡、甚至哪怕就是一些小小的摩擦,都會對企業運作產生干擾、甚至阻礙。
但外向型領導對配合型員工而言,就非常適合了。研究者說:這些員工非常需要獲得命令、需要有領導來告訴他們該怎么做、為什么、如何衡量和評估自己的工作表現。適當的 “管教” 對這樣的員工而言,也能把他們逼出自身的舒適圈(comfort zone)、激發更大的行動力。
所以,性格的內向和外向,本身都不是一個好領導的必要條件。Adam 和 Francesca 的實驗一經發表,給那些原先把 “外向性格” 和 “領導能力” 劃等號的人,重重打臉。
最重要的其實是: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性格的相互匹配。

? Yaoyao Ma Van As
作為員工 or 領導的我們,雖然很難改變自己內向/外向的性格,但是卻可以有意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以更匹配工作場合的需求。
比如在實驗中,一些內向的人被要求擔任 “外向領導者”,他們在經過短暫訓練后,也能出色完成外向型的領導指令。
02
“內向的人也渴望享受社交?“
當然,但要警惕 “內向者宿醉”
講完工作場合,我們再來看一個生活中更泛化的場景:那就是,社交。
之所以說 “泛化”,是因為人都是社交動物,有社交需求。沒有一個人可以這輩子就只和自己打交道,內向者也不例外。
只不過對內向的人來說,社交活動會是一件非常耗費精氣神的事情。那些社交場合的視覺和聲音刺激,對內向者而言是過量的。因此,內向者追求的社交活動量,會比外向者少。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內向者在一段時間內參與的社交活動、超過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圍,就會 “生病”。

? Yaoyao Ma Van As
心理研究表明:這是因為內向性格的人,大腦對多巴胺(dopamine)這種神經遞質更為敏感。[1]
什么意思呢?社交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種需求。所以在進行社交的時候,社交需求被滿足、社交行為對我們來說也就成了一種 “獎勵信號”,這會刺激我們的大腦、分泌多巴胺。
由于內向者對多巴胺比較敏感,少量的多巴胺已經足夠刺激內向者的大腦:“夠了,我感受到快樂,可以見好就收了~”
而外向者對多巴胺的敏感度較低,他們需要更多的社交、更多的社交刺激,才能感受到內向者已經感受到的刺激。
而如果一個內向者,像個外向者一樣去社交的話,就會 “社交過量” —— 再好玩的東西,一旦過了頭,那也就不好玩了。
這個 “社交量”,說白了就像人的酒量一樣。喝酒超過酒量的人,第二天醒來會遭罪,那叫 “宿醉”。
而內向的人若是社交超標,也一樣的,會進入心理學家所說的 “內 向 者 宿 醉(Introvert Hangover)” 狀態,也稱 “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2]

? Yaoyao Ma Van As
假如你是個內向的人,在參加完一場大型Party后感到身體渾身不適,卻發現別人都玩得很享受時:不需要自我懷疑,你正常得很。
但你確實要知道:作為一個內向者,你的 “社交上限” 比其他人低,所以要為自己負責、保護自己。
如果不小心進入了社交宿醉的狀態,目前心理學上認為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獨 處(solitude)。
你需要暫停一切打擾。如果這意味著正常的生活活動需要暫停,那就按下暫停鍵。然后,戒斷網絡和手機。把自己的痛苦和不安寫下來,找一個同樣是內向者關于社交經歷的分享,或是看看小說電影、到河邊海邊森林里去散步、甚至就是睡睡覺…… 都是可以的。
03
“關于內向,我們是否還有更多誤解?”
3 點小知識,打破你的固有認知
1. 內向的人不愛社交,是因為害羞吧?
在心理學上,內向性格(introversion)與害羞(shyness),是兩個彼此獨立、完全不同的概念。
害羞和羞怯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社會場合下,非常緊張、焦慮、不自在的狀態。[4]

? Yaoyao Ma Van As
無論你性格外向或是內向,都有可能害羞、或是羞怯于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言行舉止。
心理研究表明:緊張的時候,只有準備不充分的人才會慫;而準備到位的人,反而會比平時練習的表現更出色。這和內向外向性格毫無關系,所以不用再持有這種誤解。好好磨練自己,就不怕會害羞。[3]
2. 內向的人不喜歡、不善于團隊協作?
的確,一個人的時候,內向者的單人工作效率很高。但研究表明,內向者在小團隊內、特別是在每個人都有公平發聲機會、被尊重被看見被重視的場合,特別愿意把自己平時沉淀下來的觀察、思考、ideas 貢獻給團隊。[5]
來自美國頂尖學府 沃頓 +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者,正和世界五百強的企業開展合作,打造一系列為內向員工設計的工作細節。
比如:開大會時,一定會有 “安靜 15 分鐘(the quiet 15 minutes)” 的環節。這不是讓所有人都閉嘴,而是讓領導和平時經常講個不停的人保持安靜,給那些內向的人充分的空間來各抒己見。[1]
如此多元、尊重、包容的環境,讓內向者沉淀的 ideas 有了表達的機會,對整個企業的良性甚是好事。

? Yaoyao Ma Van As
3. 內向的人不擅于坦露情緒和感受?
好吧,外向者可能會通過語言、神態、肢體語言等來把自己的各種感覺,把高興、悲傷都演繹出來、甚至在別人面前演繹成大喜大悲。
內向者雖然不會這么做,但如果你去讀讀他們創作的文字、畫作、音樂作品,你會發現一種更為深邃的情緒表達。
這是因為:內向者更傾向于把自己的情緒內化、掌控在行為層面之下,所以表現情緒的方式也就不同。[5]
寫在最后
看到這你可能會說:
“寫這篇文章的人,自己一定是個內向者。”
其實大叔真的是個外向的人。或者說,我 80-90% 情況下是偏外向的。
心理理論中,所有關于人類性格的描述,都是基于一個維度的。這個維度的兩個極端是 100% 的外向、和 100% 的內向,但幾乎所有人都處于這兩個端點的中間。

? Yaoyao Ma Van As
我只是慶幸:自己能對內外向性格有正確的認識,也慶幸生命中有內向的家人、老師、伙伴 —— 是他們讓我看到,一種如此溫暖而堅定的力量;也讓我意識到,內外向人的共同努力與融合,能擦出多么炫麗的火花。
如果你是個外向的人,希望你看完本文,能對這個世界 30%-50% 左右的內向同胞,有全新的認識。
如果你是個內向者,大叔想告訴你:你內心的力量,平靜之中不失深邃,深邃之下不失澄澈。只要你愿意好好掌控、發揮這份力量,你便能夠做到波瀾不驚,更能擁有海闊天空。

? Yaoyao Ma Van As
- The End -
Illustrations / 文中插畫:
大叔在發表這篇文章之前,事先聯系 Yaoyao,說明自己的寫作意圖。她非常友善地同意大叔免費使用其全套畫作,這篇文章也因她的畫筆而熠熠生輝。
在此,時差大叔向 Yaoyao 女士敬以誠摯的感謝。讀者若有興趣,可以訪問 Yaoyao 的個人網站,查看更多她的畫作:
https://www.yaoyaomavanas.com/
大叔的參考資料:
[1] Wacker, J., & Smillie, L. D. (2015). Trait extraversion and dopamine functio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9(6), 225-238.
[2] Shawna Courter on IntrovertDear.com (2016). Yes,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An ‘Introvert Hangover’.
[3] Petree, R. D. (2009). Peforming Under Pressure: An Examination Of Performance, Workload, And Measures Of Acute Stress.
[4] IntrovertDear.com. What Is an Introvert? Definition & Guide to Introversion.
[5] Scott Christ on LifeHack.org. 16 Things You Might Have Misunderstood About Introverts.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