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瑯琊榜》的登堂入室之路:網絡文學如何拍出正劇范兒

《瑯琊榜》的前期收視狀況,和主人公梅長蘇的幕僚之途頗為相似,江湖有名,廟堂無聞。網絡上的青年一代,沉醉于他以病弱之軀扶持靖王、智斗奸佞、昭雪沉冤、重建大業的恢宏傳奇,而現實中的傳統觀眾,則對架空歷史背景、主人公無所不知的設定,持保留意見。《瑯琊榜》并非一部完美的電視劇,然而它曲折艱險的“登堂入室”之路,卻反映了當下這個時代,網絡亞文化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相互博弈,以及網絡文學、人文理想在這個資本時代金錢游戲中的求生之道。
古人“治亂”,今人“攪局”
“我們對歷史擁有的唯一責任,就是重寫歷史。”奧斯卡·王爾德如是說。由古至今的歷史小說,不僅是對歷史上彼時歲月風貌的有心記錄,也是對作者身處的當下時代精神的無意描摹。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古典歷史小說中“治亂”的結構,與當今網絡小說中“攪局”的氣質,形成了意味深長的對照。
無論《三國演義》還是《水滸傳》,都是以烽煙亂世開篇、天下平定作結。英雄人物在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中揭竿而起,悉數登場,經過和統治階層的抗爭,或是建立了全新的王朝,或是被統治階層瓦解,天下終于從亂世進入太平。往昔戎馬皆付笑談,“治亂”主題以過去的故事,證明著當下朝代的合法性與光輝前史。

太平?也許。但是真正的盛世,并不需要粉飾,反而呼喚改革。網絡小說中風行一時的穿越者、重生者,往往都是梅長蘇式的攪局者。他們不是傳統敘事中的英雄,而是時代進程中的Bug,他們用新的視角來思考所處的歷史,試圖抗爭“合久必分”與“盛極而衰”,在戰爭、殺戮、改朝換代之外,在既有的格局內部,尋求溫和變革的力量。
用你的方式戰勝你,然后重寫規則
《瑯琊榜》中耿直不屈的靖王,與足智多謀的梅長蘇,看似截然不同,實則卻是一體兩面。梅長蘇也曾經是名叫“林殊”的無憂少年,但是陰謀和陷害讓他褪去了單純青澀,開始學會冷靜籌謀他的復仇之路。而靖王雖然不善變通、潔身自好,但是對奪嫡與治國,也并非沒有自己的期待。他們兩人互為表里,自己都是對方的隱藏一面,因而在與另一個自己迎面相對時,總是會下意識地回避躲藏。梅長蘇假裝冷面冷心,靖王假裝無欲無求,兩位主人公在《瑯琊榜》漫長的開局中,時時處于這種擰巴的狀態,看得直叫人心焦。一直到故事過半,兩人經過“營救赤焰余黨衛崢”而相互認同,形象越來越重合,靖王與母親靜妃也在皇帝面前開啟了“偽裝”模式,整個故事才進入真正的高潮。

然而,“我用你的方式戰勝你”不是結局,“戰勝之后重寫規則”才是關鍵。前者是滿足于讓自己活得好,后者則是致力于讓更多的人活得好,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金字塔,前者讓人獲得了中下層次的滿足,安身立命、認同尊重,后者則完成了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
《瑯琊榜》的反派刻畫并不比《甄嬛傳》血肉豐滿,主人公的無所不知、外掛全開也常常遭人詬病,但是當《甄嬛傳》在《人民日報》“比狠斗壞”的批評下,只能辯稱自己的主題是反封建時,《瑯琊榜》卻能在“勝利之后重寫規則”這一點上,開拓出新的天地,驟然打開作品的格局。這里不止于以黑吃黑,也不只是開啟了又一個命運的輪回,而是在“以自己不認同的方式取得成功”的滄桑感、悲劇感之后,獲得“破除不公、重建天地”的崇高與升華。

網絡文學改編作品,如何讓原著粉絲滿意,讓傳統觀眾接受?不是在劇情中增加或者刪除所謂“基情”,不是讓結尾刻意回歸團圓,更不是捆綁一批有人氣有話題的鮮肉小花,給個客串就猛刷話題。恰恰相反,《瑯琊榜》的制作團隊,用一種非常傳統、質樸,甚至冒著傻氣的認真態度,來面對這樣一個年輕人追捧的網絡文學題材,最終完成了一個形式上擁有傳統美學與古典韻味,內核中卻溝通了當代情懷與青年熱血的作品。
亞文化如何“入廟堂”
《瑯琊榜》并非完美無缺,它最為顯著的短板,也是導致它開局不利的關鍵,仍舊是劇本。盡管對原作中娓娓道來的開篇刪繁就簡,但就整體效果而言,劇本在節奏把握和矛盾設置上仍舊偏于緩慢,幾處高潮也略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
和許多買下版權就拜拜的影視公司不同,侯鴻亮的這支團隊在處理網絡文學IP時,常常邀請原作者擔當編劇,《瑯琊榜》也不例外。然而一個有趣的比較是,同樣原班人馬制作的《偽裝者》與《瑯琊榜》先后上映,前者的原著作者張勇,本就是職業編劇,原著小說勉強擠入二流,但劇本效果卻非常精彩,甚至經過電視臺的剪刀手摧殘,也能保持大小高潮依次迭起;后者原著作者海晏,小說在數以百萬計的網文作品中脫穎而出,文筆顯然高出一般水平,但無論是從放出的劇本片段,還是電視劇的最終表現來看,都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間。
類似的例子還有朱朱的兩部作品《到愛的距離》和《長大》。前者由當時仍在“山影”侯鴻亮團隊制作,朱朱親任編劇,后者由SMG買下,編劇張巍改編,最終也是專業編劇的版本更勝一籌。哪怕是在網絡文學界已經封神的顧漫,她親自編劇的《何以笙簫默》,最終遭到一片詬病,反而是群眾基礎不如前者的《杉杉來吃》,在專業編劇工作坊的改動下,略調結尾,讓一個“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網絡言情,變為女主角最終通過奮斗,在同樣擁有事業和自我之后才與男主角結合的勵志故事,反而受到好評。
隔行如隔山、術業有專攻,雖不能以“網文作者不如專業編劇”一概而論,但當網絡文學作者參與影視創作時,專業編劇的輔助指導確實不可或缺。網文作者那種鮮活生動的“講個好故事”的本能,會在編劇技巧的幫助下,煥發出更大的生機。侯鴻亮團隊的編劇嘗試給予了網絡文學作者一個寶貴的機會,讓亞文化群體與主流影視產業之間形成了人才流通。長遠看來,不同文化圈子之間的交流輸出,有利于文化的整體發展,最終形成網絡文學、主流文化與資本利潤之間的良性循環。
《瑯琊榜》將會成為大眾文化領域被長久討論的一個范例,不是因為出色的收視成績或驚人的口碑評價,而是《瑯琊榜》及其制作團隊,在這個官方關注、資本涌入、網絡文學自身也謀求變革的時代節點,進行了諸多嘗試與探索,為后來者提供了新的領域和方向 。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