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煙花”停止編號,了解一下上海老早的這些臺風
今年第6號臺風“煙花”減弱后的熱帶低壓已于7月30日晚上在渤海海面變性為溫帶氣旋,中央氣象臺對其停止編號。“煙花”是近十年對上海影響雨量第一、最大風速第二的臺風。
上海通志館說,上海是國內最早開始觀測、預報和研究臺風的城市之一。影響上海的臺風路徑分類有哪些?臺風預報和記錄有哪些故事?關于臺風來襲頻次歷史上又有哪些記載呢?詳見↓
影響上海的臺風路徑分類:
遠海轉向類
臺風在太平洋上形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動,進入上海臺風第一警戒線,即在琉球群島以東轉向,移向東北方向或消失。這類次數較少,占總次數的6%,對上海影響較小。
近海北上類
臺風進入一、二警戒線后,沿125°E附近北上,過30°N,其中一部分轉向東北,入日本海;另一部分在黃海西折,侵襲山東或遼寧。這類臺風占21%,對上海影響較大,特別是經125°E以西北上者影響更大,最大風力可達7~8級。
正面襲擊類
指臺風中心正面登陸上海或侵入123°E以西上海市海岸帶。這類臺風只占8%,但影響嚴重,最大風力可達10級以上。
西行類
臺風西行登陸浙江、福建、廣東省或在其附近消失。其中25°N以北登陸浙閩者占31%,25°N以南登陸閩粵者占19%。這類臺風對上海影響較大,尤以25°N以北登陸的臺風影響更大,上海常出現很大的風力和暴雨。
中轉向類
臺風雖通過第一、二警戒線,但在臺灣省附近較低緯度處轉向,占3%。因距上海較遠,影響也較小。
南海臺風東北行類
臺風從南海向東北方向移動登陸廣東后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在浙閩重新入海者占9%;從南海經向東北方向移動者占3%。這類臺風對上海的影響,風力較小,但可能有暴雨。
上海是國內最早開始觀測、預報和研究臺風的城市之一,以不變應萬變,與臺風的交手中,大魔都“結界”嚴陣以待,從無退縮!

影響上海地區臺風的主要生成區域。 本文圖片 上海發布

1921年8月28日《申報》一則題為“本月江浙濱海之兩臺風”的報道非常詳實。其中有對臺風歷史及名稱由來簡要描述,還有一些氣象普及類的知識。該文作者是竺可楨。
臺風預報和記錄
1879年7月31日,上海遭受強臺風的襲擊,經徐家匯觀象臺運用單站氣象要素分析,首次較準確地發出警報,受到上海各有關方面的注目。此后,經上海海關同意提供其所屬氣象站的實時氣象報告,從而揭開上海天氣預報的序幕。1882年1月,徐家匯觀象臺開始在上海各大報紙上登載海洋天氣預報。

徐家匯觀象臺在臺風預報和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徐家匯觀象臺科研出版物中最有特色的是臺風研究。光緒五年至民國30年(1879—1941年)共分析5個重要臺風個例,不連續的編輯出版41年《臺風年鑒》,繪制《620個臺風路徑圖》,可說是氣象科研中的精華。上圖為徐家匯觀象臺首任臺長能恩斯(Marc Dechevrens)手繪的1879年7月31日影響上海強臺風的臺風眼

徐家匯觀象臺早期繪制的中國沿海臺風記錄圖。
1884年9月1日,法工部局建立一木質標桿于黃浦江邊,以懸掛天氣信號。后于1901年8月3日和1906年7月6日先后兩次被臺風所毀。1908年9月1日又建起一座鐵桿信號塔,由徐家匯觀象臺負責懸掛大風旗號和授時信號,為進出上海港的船舶提供天氣預報。
中國古籍和地方志等對熱帶氣旋及其災害影響的記載,從明朝開始有雨量的定量觀測。19世紀80年代開始使用現代儀器進行觀測,相應的熱帶氣旋資料也開始有專門的整理和匯編。

徐家匯觀象臺臺長勞積勛主持編著的 Atlas of the Tracks of 620 Typhoons 1893—1918記錄大量珍貴資料。圖為書中一幅遠東地區26年間臺風路徑圖。
徐家匯觀象臺臺長勞積勛主持編著的 Atlas of the Tracks of 620 Typhoons 1893—1918記錄大量珍貴資料。圖為書中一幅遠東地區26年間臺風路徑圖
1920年徐家匯觀象臺臺長勞積勛(Aloysius Froc,又名Louis Marie Froc)編制《620個臺風路徑圖(1893—1918)》(Atlas of the Tracks of 620 Typhoons 1893—1918),收集26年中所觀測到的620個熱帶氣旋和1264個低壓,還詳細剖析1915年7月28日襲擊上海的一次典型熱帶氣旋個例。
1959年,上海市氣象局中心氣象臺編制了《東亞臺風圖集》。該圖集依據1940年以前的北半球歷史天氣圖及上海徐家匯觀象臺的東亞天氣圖和1940年以后上海中心氣象臺的天氣圖編制。
1960年,上海中心氣象臺和廣州中心氣象臺聯合編制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1本熱帶氣旋年鑒——《1957年臺風年鑒》。
《1957年臺風年鑒》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臺風來襲頻次
根據徐家匯和龍華氣象資料,1875年至1990年影響上海的臺風共有300次,平均每年2.6次,最多年7次,個別年份沒有臺風影響。其中,伴有10級以上大風的臺風約占總次數的21%,伴有暴雨的臺風約占24%。

1878年8月3日《申報》一則“臺風壞舟”的消息。其中有對上海航運嚴重影響的報道
百余年來,臺風影響的頻次也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在19世紀80年代前期,20世紀初至30年代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為多影響期;19世紀70年代、80年代末至90年代,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初、6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后期則為少影響期。
這一百多年中,影響上海的臺風均出現在5—11月,其中以7、8、9三個月最多,占全年的83%~89%,尤以8月為最多,占全年的36%~39%。影響上海的臺風最早為1961年5月18—20日,最晚為1972年11月9—10日。1990年至2013年,影響上海的臺風有27個。影響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共有3個臺風。1991、1993、1996、2003年沒有臺風影響。
2018年,上海接連遭受5次臺風的嚴重影響,史無前例。
大風暴雨的影響
1949—1990年上海因受臺風影響出現最大風力6級以上或陣風8級以上大風共有91次,平均每年2.2次,最多年6次,最少年無臺風大風。臺風大風以6~7級為最多,約占77%,其次是8~9級,占21%,10~11級僅2次,占2%。最大風力12級以上的臺風雖未出現過,但極大風速(陣風)達12級以上的卻有2次,分別出現在1949年7月25日,極大風速39米/秒和1956年8月2日,極大風速34米/秒。


老照片中臺風過后的上海街頭倒伏的行道樹。分別拍攝于20世紀20和30年代
1949—1990年影響上海的臺風共出現42次暴雨(日最大降水量≥50毫米),平均每年1次,最多年4次,最少年無臺風暴雨。臺風暴雨最早出現在5月18日(1961年),最晚為10月4日(1949、1961年)。7、8、9三個月出現臺風暴雨的機會最多,占全年的78.6%,其中8、9月占全年的31.0%。如統計各旬次數,則以8月中旬到9月上旬為最多。臺風暴雨過程雨量大多在100毫米以下,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有18次,約2.5年出現1次。

1945年9月14日,臺風URSULA(烏蘇拉。注:當時國內沒有給臺風命名的習慣,這是當時美國預報中的命名)過境上海,帶來大量雨水,致市區多處內澇。
臺風帶來的災害
在歷史文獻和地方志中對于臺風帶著的災害多有記述。
1881年
六月二十至二十一日(7月15~16日)強臺風襲滬,黃浦江中船只走錨,進水,沉溺無算。
閏七月初三至初五(8月27~29日) 臺風襲滬,大風暴雨海溢,馬路行舟。黃浦江內及吳淞口船只沉傷甚多。
1905年
八月初三(9月1日),臺風暴雨,海溢,城市街巷盡淹,外灘水深及膝,沿海及長江口各沙洲圩塘盡毀,沿海民房盡毀。

20世紀早期,一場臺風襲擊上海,圖為外灘江邊被沖上堤岸的船只和各種殘破的遺骸。
1915年7月27—28日,強臺風襲滬,極大風速達43.9米/秒,吹斜徐家匯天主堂尖頂重達400公斤之鐵十字架,房屋坍塌,樹木摧折,馬路積水盈尺,農田受淹,通信中斷,工商業停頓,英法租界行道樹被吹倒達6000余株.黃浦江沉船300余艘,損壞船只千艘,損失嚴重。
1949年7月24日,4906號臺風正面襲擊申城,狂風大作,驟雨傾盆,致使208.3萬畝農田受淹,63208間房屋倒塌,經濟損失10億元人民幣(舊幣)以上。

1949年夏季,一場臺風(編號為6號)帶來的大風暴雨給上海市區造成極大影響。圖為市區街道嚴重內澇和街邊倒伏的廣告牌。| 圖片來源:virtualshanghai.net
1956年8月1—3日,受臺風影響,龍華站最大風速30米/秒。極大風速34米/秒,強風再次將徐家匯天主教堂尖頂重達400公斤鐵十字架吹折倒掛。倒損房屋4萬多間,行道樹1萬多棵。沿途電桿電線吹倒折斷引起走電事故3800次,市內、市郊和通往杭州、福州等10個城市長途電話27條路中斷。20多家大企業和800多家中小工廠停產。黃浦江中6艘船、3座浮碼頭沉沒。28萬畝作物受損。
從氣象歷史資料中看,上海地區因臺風影響造成的災情損失,以沿海的崇明和南匯最嚴重,其次是地勢低洼的青浦、金山和松江,災情損失最低的是中心城區和閔行。其原因是這兩個區域處于上海中部、西部腹地,雖然臺風影響時風雨強度相對沿海小,但作為上海地勢最低洼地帶,降水排泄不暢,承災能力差,造成內澇及農田受淹災情較嚴重。
(原題為《“煙花”停止編號,了解一下上海老早的這些臺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