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發現東亞(六)〡東亞“國際關系”的記憶節點

宋念申
2015-10-08 17:48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研究所 >
字號

豐臣秀吉的侵朝戰爭及其結果,奠定近代東亞國家間的基本權力格局。此后三國之間承平近300年:這是東亞世界和歐洲世界,在近代國際關系史方面很大的不同。而有沒有大規模戰爭的刺激,國家社會的發展走向是大不一樣的。今天我們不談物質層面的演化,先來關注另外一種現象,關于對戰爭的記憶。
1592年4月,豐臣秀吉集結日本各藩大軍,以其中約15萬余編為八組攻朝軍團,從對馬島渡海,突襲釜山。日軍一路攻城拔寨,于5月初占領漢城。朝鮮君臣先出逃到平壤,后至鴨綠江邊境的義州,一邊緊急向明朝求援。7月,加藤清正率領的日軍第二軍團,在攻克半島東北的咸鏡道后,渡過圖們江邊界,劫殺建州女真部的幾個部落。豐臣秀吉聽聞大喜,指示加藤“今略明地”。鑒于西北方向的小西行長軍團尚未攻下平安道,加藤未敢孤軍深入,遂退回圖們江以南。與此同時,明廷終于確認日本攻朝意在中原,開始漸次派兵馬渡江援朝。明朝聯軍與日本的七年大戰由此開啟。

時間跳至2014年8月15日。在這一天,韓國史詩大片《鳴梁:旋風之海》(中文譯為《鳴梁海戰》)打破了此前由《阿凡達》保持的韓國觀影人次紀錄,并在兩天后成為該國首部票房突破1億美元的國產影片。到同年10月,累計國內觀看人次超過1760萬(韓國總人口5000多萬)。8月15日,當然是現代史上極有含義的日子:日本的“終戰日”,中國叫“日本投降日”,韓國稱為“祖國光復日”。

《鳴梁海戰》電影海報

電影講述的鳴梁海戰發生在1597年10月26日,豐臣秀吉發動第二次侵朝攻勢之時。朝鮮名將李舜臣,利用半島南端鳴梁海峽的險要地勢和復雜的水文條件,以12艘板屋船(輔以一些民用船只),阻擊了日本數量龐大的先遣艦隊。在世界海戰史上,這無疑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漂亮戰役。戰中擊斃的日將來島通總,是唯一一位戰死朝鮮的大名。但也有觀點認為,如果從戰爭整體走勢看,鳴梁海戰沒有特別的戰略意義,今人所謂“擊沉日艦31艘,大破92艘,殲敵9000”的戰果過于夸張。李舜臣在日記中這樣描述:“賊船三十只撞破,賊船退走,更不敢近我師。此實天幸。水勢極險,勢亦孤危,移陣唐笥島。”戰斗結束當晚,他轉移了陣地。日軍主力則繼續北進。

歷史事件的意義,并不在當時顯現,而是此后被選取、記錄、書寫和建構的。1592年至1599年在朝鮮半島發生的三國大戰,在此后的400多年中被不斷書寫和重新記憶,歷史敘述混入當代意識,其意義被反復重塑、新的解讀被層層添入。電影《鳴梁》安排在7月底上映,并果然在8月15日那天創紀錄,或許不僅僅是一個巧合。它借古喻今,映襯出近年來區域政治關系——特別是韓日關系——的黯淡現實。

我們學習歷史,與其說是弄清過去“客觀”發生了什么,不如說是探討對過去應有什么樣的“主觀”認識。因為歷史敘述永遠是書寫者的作品,從落筆的第一個字起,就帶有判斷和評價,從來沒有絕對的客觀性可言。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當然不是說歷史上發生了(或者沒發生)什么不重要,而是說我們對過去的認知總是和自己的現實經驗、價值、情感聯系在一起,對過去的解釋——發生了什么,如何發生,為何發生,有何意義——往往因人因時因勢而異。至于哪個解釋更有道理、更能站住腳,那就要靠對史料的辨析、對歷史語境的理解、以及眼界胸懷。歷史敘述不可能擺脫現實政治影響;或者干脆說,再貌似客觀的歷史敘述,本身也是有政治性的。

從意識和認知角度看,朝鮮之戰的“現代”意義在于,它成為東亞國際關系記憶的一個重要節點(甚至某種意義上的原點)。表現在:第一,中日韓三國的對此戰的書寫,一開始就指向了不同的方向,直到今天。第二,三國在此后不同時期,總是通過回溯這場戰爭,來尋求對當下自身命運、國家命運,和世界格局的歷史解釋。盡管材料和研究已汗牛充棟,東亞人對于這場沖突的認知始終分散凌亂,因國因時因勢而異。對它的敘述關乎自我身份的認定,隨著身份的改變,敘述就改變。

三國對此戰的原始記錄,就充滿了差異和矛盾(比如,各自都傾向于夸大對手的實力和人數),給后世研究和評價帶來困擾。更不要說,對戰爭的性質判定根本不同,導致連一個統一的名稱都不存在。

明以來的中國史料,多稱呼此戰為“朝鮮之役”。明代作者(如茅瑞征)已把它和前后另外兩次平定邊亂的戰爭(寧夏、播州之役)合稱為“萬歷三大征”。“征者,上伐下也,敵國(地位相等之國)不相征也”(語出《孟子》)。此后,一旦中原王朝要宣示保護屏藩的道德責任和政治權利,朝鮮之役就成為最為經典的先例。19世紀后半期,清朝派兵平定朝鮮內亂、阻隔日本勢力滲透,甚至少數官員有郡縣化朝鮮之議,為證明歷史上中原與半島的主從關系,無不援此為據。甲午之戰后,日本一步步從半島蠶食到大陸,恰合當年豐臣秀吉“設計”的路線。因此在民族主義勃興的時代,朝鮮之役被看作是日本“帝國主義”“自古以來”就覬覦中國的鐵證。當代論者中,把上世紀50年代的抗美援朝,看作是明代抗倭援朝的某種延續和回響,亦不乏其人。

日本史籍在江戶及明治時期,稱此戰為“朝鮮征伐”或“征韓”,從用字上亦態度明確。二戰后則取1592年和1597年兩輪攻勢發動的年號,合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日方史籍突出豐臣雄才大略和武將勇猛善戰。江戶時期水戶學者川口長儒著《征韓偉略》,史料翔實,但明顯以日本為天下正統,朝鮮為逆臣。后來也影響到明治維新時期,西鄉隆盛等強烈主張的“征韓”之論。日本16世紀末對朝鮮的“統御”,為20世紀初的殖民朝鮮提供了某種“正當性”來源。甚至當日本圖謀進取圖們江北岸中國領土時,加藤清正曾渡江“征討”女真之事,也被用來極力凸顯日本在此地的歷史存在。至于鳴梁海戰,日本學界大多不承認存在 “大捷”,認為日軍損失不大,且最終完成戰略意圖。

朝鮮王朝用戰爭開始的干支紀年名之為“壬辰倭亂”,如今朝韓則稱“壬辰衛國戰爭”。從“倭亂”到“衛國”,行為主體悄然轉移。此戰朝鮮受害最深,創傷最大,夾在強國之間也有無奈。文臣武將和民間“義兵”的殊死抵抗,是反復書寫的主題。戰后,政治上幾經沉浮、戰死海上的李舜臣被逐漸神化,成為歷史符號。今天,首爾光化門廣場上,李舜臣的塑像和世宗大王塑像前后矗立,一武一文,象征意義宏大。19世紀末20世紀初朝鮮民間的抗日武裝,亦稱“義兵”,顯然是為喚起歷史記憶。最有趣的還是對明軍援朝的態度:很長一段時間里,朝鮮官方和士子們認萬歷皇帝“恩同再造”,視此役為儒家政治倫理的最佳體現。也因此,明亡清興后,朝鮮精英們視滿清為夷狄,認為明是為救朝鮮才有此難,對前明正統性更抱極大認同。但到20世紀,民族主義史學著力批判“事大”史觀,強調民族主體性。于是,抗倭戰爭中明軍的作用被刻意淡化,或著意突出聯盟內部的矛盾。

這也是為什么,鳴梁海戰是最適合韓國的電影題材:它不但是場勝仗,更主要是一場少有的、沒有明軍參與的勝仗。李舜臣以一己之力以弱阻強,彰顯了韓“民族”“必死則生”的氣概。《鳴梁》的熱映,激起新一輪重塑記憶的旋風,成為對豐臣侵朝戰爭,乃至此后4個世紀來東亞史的一次集體認知創造。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教育| 高邮市| 喀喇| 济南市| 塘沽区| 铁岭县| 德阳市| 新建县| 克山县| 普宁市| 三门县| 英吉沙县| 双江| 高青县| 合作市| 义马市| 靖安县| 泽普县| 宿迁市| 洞头县| 湟中县| 渝中区| 杂多县| 辽阳县| 乌拉特中旗| 西充县| 翁牛特旗| 全州县| 饶平县| 建宁县| 麻江县| 萨迦县| 商南县| 临猗县| 扎兰屯市| 昌图县| 肇源县| 开化县| 大悟县| 临邑县|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