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疫情源頭鎖定,針大的窟窿如何漏過斗大的風?
7月30日,在連續新增本土新冠確診病例的第11天,南京在發布會上首次通報了此次疫情的源頭——機場保潔員。
在疫情防控中常常提到“針大的窟窿漏過斗大的風”,無疑保潔員成了那個針眼大的窟窿,那這個漏洞是如何形成的?目前的防控舉措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升級?
防護服并非保潔人員必選裝備
7月30日南京發布會上,該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丁潔通報,本次疫情早期報告的機艙保潔員病例的基因序列與7月10日俄羅斯入境的CA910航班報告的1例輸入病例的序列一致。通過調查發現,這些保潔員工參加了CA910航班的機艙清掃,工作完成后,因為防護洗脫不規范,可能造成個別保潔員感染,進而在保潔員工之間擴散傳播。
保潔員在機艙清掃中有哪些防護?防護洗脫有哪些規范?這將為今后堵住疫情防控漏洞提供參考。
澎湃新聞查詢民航局官網發現,新冠疫情暴發后,民航局就發布了《運輸航空公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并根據疫情形勢變化,對防控指南進行修訂,目前已經更新到第七版了。
澎湃新聞查閱《運輸航空公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第七版)》(以下簡稱《指南》發現,這些指南不可謂不細致,大到航班防控風險評估,小到機組人員打噴嚏的姿勢都有詳細的規定。
但對于保潔員的防護規定卻著墨不多。僅在航空器日常清潔與預防性消毒中提到:航空器清潔人員、消毒人員個人防護用品(見附表),消毒人員應具備相關資質或經培訓后上崗。
在附表即各類人員個人防護參考建議中,清潔人員的防護用具以國內、國際(低中風險)、國際(高風險)三個航班分級風險來確定。
根據這個表格中的建議,負責國內航班的清潔人員必選防護用具只需要一次性醫用口罩和一次性橡膠或丁腈手套,而負責國際(低中風險)航班的清潔人員需要用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橡膠或丁腈手套、一次性鞋套、一次性條形帽。負責國際(高風險)航班的清潔人員需要使用N95口罩、護目鏡、一次性橡膠或丁腈手套、一次性鞋套、一次性條形帽。
防護服則無論是國內航班還是國際航班都不是必選防護裝備,僅在表格后備注了高風險航班建議清潔人員穿長衣(或袖套)、長褲,防止皮膚裸露,回收醫療垃圾建議佩戴護目鏡/面屏。

目前通報中提到保潔員工作完成后因為防護洗脫不規范導致感染,那他們防護洗脫有哪些規范?
在《指南》的附錄4中,個人防護用品穿脫順序有明確規定。脫卸防護用品順序中,保潔員不穿防護服應該有9個步驟,從第一步離開污染區域,在緩沖區脫卸(不能污染其他人)開始,然后摘掉手套、脫掉鞋套、帽子、口罩,每一步都需要進行一次手部清潔消毒。通報中提到的因為防護洗脫不規范導致感染,正是在這9個步驟中出現了疏漏。
病毒隱秘傳播,外溢多地
丁潔在通報中還提到,保潔員同時保障國際和國內航班的垃圾清運,機場其他工作人員因為接觸保潔員或被污染的環境而感染。
保潔員同時保障國際和國內航班,這也不符合目前的《運輸航空公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第七版)》。
指南對入境客運航班保障措施規定,入境保障區域工作人員應避免與旅客和其他人員同時混用公共設施,盡量固定工作及上下班路線,避免與為國內旅客提供服務的員工混流。入境保障區域的生活垃圾和醫用垃圾,消毒后通過專用通道運輸轉運。如無法設置專用通道轉運,應相對固定路線,錯峰轉運。
另一個漏洞是核酸檢測的頻次和精確度。通過丁潔的通報可以判斷,保潔員的感染應該是發生在7月10日,但直到7月20日,機場人員每周例行篩查才排查出9例感染者。
這也意味著病毒在保潔員間隱秘傳播了10天之后才通過核酸檢測發現。《指南》中規定,從事冷鏈貨物操作和轉運的地面工作人員需每7日進行核酸檢測,其他人員的核酸檢測頻次依照機場當地有關部門相關規定執行。
而從各地報告的確診病例行動軌跡來看,正是這10天期間南京祿口機場的隱秘傳播將病毒帶到了其他地方。遼寧沈陽、大連,江蘇宿遷,四川綿陽,安徽蕪湖,廣東中山的感染者,都是在這10天期間到過南京祿口機場。
為了及時堵住防控漏洞,目前民航局也有新動作。7月28日,民航局召開民航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民航局局長馮正霖在會上強調繼續增加核酸檢測頻次,一線重點人員每兩天完成一次核酸檢測。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將民航從業人員和包括保潔人員在內的非從業人員定期核酸檢測,納入當地“應檢盡檢”的免費檢測范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