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衛輝:一場20萬人的轉移
原創 在人間 在人間living

衛輝全城大轉移那天,王清送走最后一個病人,已經是晚上7點多。天黑了,醫護人員都在院門口等鏟車,準備去投靠別處的親戚。王清在水里泡了兩個小時,心想“只要能去公路上,去哪兒都可以”。
沒人能想到,一場暴雨之后,一座原本繁華的城市,會成為水上孤城,一片汪洋,有些地方水位深達兩、三米。建筑、樹木、街道、有400多年歷史的鎮國塔都浸在水中。被淹,斷水,斷電。家,住不下去了,幾乎全城的人,都在想盡辦法離開。
衛輝是河南新鄉下轄的縣級市,距新鄉市僅二三十分鐘車程,市域常住人口57.5萬人,中心城區常住人口24.8萬人。衛輝被稱為“豫北水城”,三條河流穿城而過:東孟姜女河在衛輝中部并入衛河;衛河與共產主義渠從西南流入,東北流出。
從7月20日起,暴雨持續了三天,24日之后又連續放晴。不過,市區水位并未因此下降,反而不斷上漲。后來的官方說法是:“受強降雨影響,衛輝衛河、共產主義渠、東孟姜女河三條河道多日高水位運行,獅豹頭、塔崗、正面、香泉四個水庫均出現溢洪,衛輝城區的河流直排無法開啟,城區積水排放困難,部分配電房進水,影響抽水泵站正常運行。而泵站停運又造成排水速度下降,無法及時恢復供電,形成惡性循環。”
三支救援隊對《在人間》表示,最深處水位一度達到 5 米。水位是一點兒一點兒漲起來的,當水到腳踝處,大多數人都沒覺得有多嚴重。隨著水位上漲,眼看著水淹沒了家里的汽車,淹沒了樓房的一層,衛輝市民開始了一場“全民撤離”。

7月20日,衛輝下起暴雨。上午10時03分,衛輝氣象臺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當日共發布四次紅色預警。但在當地人的朋友圈里,許多人在曬馬路積水中逮到的魚,“不知道是不是魚坑里的魚給沖出來了”,氣氛輕松愉快。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職工王清蹚水回家,最深處沒過小腿。這家醫院是衛輝市唯一一家三甲醫院,離衛河的直線距離只有500米。
王清住在友誼新村中區,距離衛輝市政府不足2公里。晚上6點到家時,胡同口還沒什么水。7點,一樓客廳灌進淺淺一層水。丈夫是公職人員,已經被派到孟姜女河邊去守大堤。家里只有60歲的公婆,以及11歲和5歲大的孩子。
王清當天晚上有些不安,沒怎么睡著。凌晨1時30分,衛輝市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
7月21日,起床后,王清發現水已退出客廳。這讓她松了口氣。但上午7點,衛輝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啟動防汛一級應急響應。當日,衛輝市共發布6次暴雨紅色預警信號。下午五六點左右,家里客廳又進水了。她怕串電,拉了電閘。
這天晚上,家住衛輝市汲水鎮下元村的潘曉陽家也停水停電。她21歲,身高1.63米,當天下午,馬路上的水已經到她大腿根部。她家有院子,有二層樓,家中住了四口人:父母、她自己和即將上初三的弟弟。
據中部戰區官方微博,7月22日凌晨,中部戰區緊急派出第83集團軍某勤務支援旅,分兩方向奔赴新鄉市、衛輝市。
凌晨4點多,潘曉陽看見水已經灌進院子。等到7點半,一樓的水已經沒過她的腰部。沒時間考慮,家人各拿了兩件衣服,以及給狗吃的凍雞架。狗是父親養的,共有9只。有泰迪這樣的小型犬,也有史賓格那樣的大型搜救犬。大家把它們趕到二樓。二樓其實只有一間屋子,這屋子里沒有床,家人把樓下的被子抱上來打地鋪,屋子里還有一籠子鳥和幾池魚。
潘曉陽聽見外面有鏟車和消防車警笛的聲音,想出去。父母阻止了她,他們認為只有家里最安全,“事情不會那么大”。潘曉陽一夜未眠,躺在地上支著耳朵聽,等村委會用大喇叭吆喝說讓撤離。“但是沒有,電話、微信、喇叭,沒人通知我們。”
單身母親陳妍帶著女兒居住在衛輝市區鼓樓前街的舊平房里,21日,她發現房子開始漏水,但也沒當回事,到22日還覺得下雨很好玩。第二天上午9點,房頂漏水愈發嚴重了。一大團一大團泥從屋頂掉下來,地面也都是泥。她感覺到了危險。

7月22日晚間,新鄉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布消息,22日17時40分,共產主義渠洪水漫溢進入衛河,順衛河下泄,請衛河新中大道以下至出市境所有村莊緊急轉移群眾,組織人員上堤堵口搶險。
“那個水從堤上出來,整個下元這邊會全部被水沖破,我就著急了。”潘曉陽找到所有能看到的救援隊電話打過去,又編輯了求救微博請朋友轉發。第一個救援電話是從云南打給潘曉陽的,時間是23日0點52分。此后,這樣的電話,潘曉華一共接到過58個,都是在核實信息,沒人保證會來救援。
凌晨四五點,潘曉陽的母親突然想到女兒的電腦和檔案袋還在樓下,下樓找。電腦找到了,檔案袋不見蹤影。一樓的積水已沒過脖子,一切都漂在水上:電視、臺式電腦、冰箱、柜子。

■ 潘曉陽手機中的圖片不多,更多時候,手機都沒電。
潘曉陽爬到屋頂,發現四周的屋頂也到處是人。胡同里的樓間距不遠。他們打著傘在屋頂間跳過來、跳過去,想找離大路近一些的位置呼救。潘曉陽家周圍沒有什么地方可跳,只能呆站著看。
陸陸續續有救援隊來接人。很少有皮劃艇會主動進入胡同,因為這需要逆流而上。有些皮劃艇容量也小,一次最多載下四人。潘曉陽還發現他們大都是明確目標而來的,會先叫某個人的名字,聽到回應再把人接走。
“我太害怕了,神經極度緊繃。我怕手機沒電。我想救援隊會先救老人、小孩、孕婦、病人,年輕人會是最后才救。”
23日上午,衛輝市人民政府發布了一則公告,決定于當日12點半,“啟用柳圍坡蓄滯洪區,請蓄滯洪區范圍內群眾立即撤離。”
在98處國家蓄滯洪區中,海河流域有28處,其中,河南境內有9處。為降低洪峰,減少洪水對下游影響,自7月19日開始,河南省先后啟用崔家橋、廣潤坡、良相坡、共渠西、長虹渠、柳圍坡、白寺坡等7個蓄滯洪區,用以蓄滯洪水。
位于柳圍坡蓄滯洪區的上樂村鎮33個村子的村民扶老攜幼,緊急撤離,莊稼與村莊,都被奔涌而下的洪水吞噬。
王清認為啟用柳圍坡蓄滯洪區,意味著衛河受到的壓力會緩解,衛輝的內澇會減輕。但事與愿違,城內水位依然在漲。

■ 7月24日,河南省衛輝市,救援人員正在運輸應急物資。劉博文/攝
衛輝市副市長孫建明也在這天發了一條朋友圈,向外界求助食物和救災物資,提到需要水、方便面、火腿腸、餅干各2萬件,還有強光燈、雨具、夏涼被等各1萬件,讓見者緊急擴散。

■ 7月24日,河南省衛輝市市民轉移中。劉博文/攝
24日,王清早上5點多起床,發現出不了門了。水已經從一樓客廳漫到了二樓臺階。她心里納悶:為什么雨停了,水還在漲。公公試圖蹚水出小區,也因水太深無功而返。前幾天留下的鏟車司機電話,王清連打了三個,打不通,手機也沒電了。只能先去還有電的鄰居家充電。
中午11點,一家人終于聽到主路上傳來皮劃艇的聲音。王清向窗外喊,“你要去哪個方向?能否捎我去醫院?”對方回復,這是接家里老人小孩的,已經坐滿了。
一天前,陳妍帶著19歲的女兒去了下街居委會三圣廟街的親戚家。剛出發時,水只沒過小腿。走了半個小時,水越漲越高、越流越快,陳妍身高1米56,水已經到腰部。
下午2點,陳妍和女兒發現三圣廟街也沒法住了。門外水已經淹到大腿,對門一位老人家已經被淹,家里還有位外甥在發燒。兩人出門查看情況,走到三四公里外的衛輝十中附近,“整個學校被淹完了”。好在學校暑期沒有人,救援隊從附近社區往外運人。
4點半,她們回到三圣廟街,親戚家里的水已經漲了十多公分,到了肚臍下面。兩人于是決定去老城區,陳妍在那里還有個門市房,可以住。門市在橋北,是衛輝市比較高的地方,四周沒有水,她們看到老城區的人都還在正常買菜。
當晚,兩人蜷縮在單人沙發上睡著了。

■ 7月26日,河南衛輝市,洪水中的鎮國塔。田衛濤/攝

23日,早上七八點時,突然傳來轟隆一聲。隔壁的一堵圍墻被沖塌。潘曉陽的父母這才動了想走的念頭。
有鄰居是警察。他穿上救生衣,游出去吸引皮劃艇的注意。如果不是因為他,也許人們注意到下元村的這條小胡同還要更久。潘曉陽一家是最后一波離開的。走之前,他們打開了鳥籠,并給所有狗解開了繩子——除了那只史賓格。它喜歡粘著潘曉陽的父親,如果松開繩子,它一定會跟上船。但船里沒有更多位置了。出了胡同,潘曉陽才發現外面的水比家里的還要深。加油站的整個頂都沒了。鐵道、火車,也都沒了。“我之前去青島旅游沒有坐成汽艇,沒想到在我家門口坐上了,不可思議。”此時,他們已經在家中二層的小屋里困了兩天半。“沒有吃的也沒有喝的,沒辦法上廁所,活著就行了的一個狀態。”
26日凌晨,“全城撤離”的說法開始在微信群里流傳。
深夜一點多,陳妍和女兒被隔壁門店叫醒,得知仿古街小廣場正在救援、轉移市民。這里的水位南高北低。仿古街十字路口位于衛輝主干道比干大道以北,前一天中午,市民李杰明看到十字街兩側烏壓壓全是人,估計有千人以上,她描述這里為“災民救援點”。這一帶越往北,水越淺,但也到了腰部。人們都在等船,但目之所及的沖鋒舟只有七八艘,一艘最多可載十三四人。有年輕力壯的本地志愿者指揮沖鋒舟先往里走,接應老人、孩子和孕婦。四五十歲的也被算作年輕人,只能站在一旁眼巴巴看著。拉上一船人,就送去地勢更高的衛輝市財務局,那里有武警官兵和藍天救援隊的人管理。一個來回需要半小時。

■ 7月26日,河南省衛輝市,載滿市民的沖鋒舟和鏟車,塞滿“運河”一般的街道。田衛濤/攝
而26日這個凌晨,陳妍和女兒看到有三四十人在等待救援。凌晨兩點半來了三艘船,但每艘船只載6人,陳妍和女兒上不去。他們返回家中給手機充電,凌晨4點聯系上救援隊,說可在人民路北端等待,馬上來。但他們沒來。另一些救援隊則說已經撤離。陳妍女兒打了一晚上電話。天亮時再回到仿古街小廣場,那里已有二三百人。
4個小時過去,兩人有些無助地站在門市邊,看魚沖到岸上,有人釣魚。他們注意到附近老鱉坑(衛輝市場東北角)坡上有個孝馨苑養老院,有十幾位癱瘓的老人,子女都在一線抗災。院長說:“咋這么大的水,這些老人怎么辦?”他甚至哭了。陳妍女兒提出幫忙。八九個人把老人從屋子里轉移出來。那是7點40左右,沒有救援隊來。太陽出來了,人們就又把老人搬回屋內。
陳妍和女兒接著尋找船只或鏟車出去。她們沿著北閣門河堤走了一個半小時,一路碰到許多熟人,11點半到了石莊小區。那里當時水不到大腿根,聚集著五六百人,八九輛鏟車,二十條左右的船。又走了一百米,有艘軍船主動提出載人。8人容量船已經超載,有十幾個人。發動機很快壞掉。兩人接著走,又找到一輛載有40人的重型卡車坐上,終于脫離了“深水區”。她們中午在一個設于售樓部的救助點用完餐,到達新濮路時已是下午一點。有許多十幾分鐘一趟的廂式貨車開到新鄉大轉盤。
到了新鄉,陳妍母女暫時住在了附近的賓館里,但賓館不提供飯菜。居委會打電話來詢問情況,兩人又轉移到了新鄉樹人小學的安置點。60多人一間,學生宿舍,上下鋪,有物資,有人管。“挺好的”,陳妍女兒說。
24日,王清所在小區里的水已經發黑,到處漂浮著垃圾,又臟又臭,低下頭看不見自己的腳。王清屏住呼吸,走到小區門口等鏟車。這時開來一輛平日拉建材的大卡車,車里站滿了人。他們說,這是從離衛輝市30分鐘車程的太公泉鄉派來轉移人員的車。“師傅你等等。”王清喊道,她想趕快回家把公公和兩個孩子帶出來,撤走。師傅說:“一會兒還會有車,你們去石莊小區門口等。”
公公背上女兒,鄰居背上兒子。走到石莊小區已經1點了。直到下午4點,老人和兩個孩子才等到下一班車。回太公泉鄉的路程,因為水深路繞,花了6小時。
王清和丈夫則留在了衛輝。他們一個是醫生,一個是有守堤任務的公職人員。王清在水里泡了一個多小時才等到鏟車,到辦公室已是下午2點。醫院里此時尚沒有被水淹。王清不想再蹚水下班了,她住在了附近的姐姐和姐夫家中。
第二天早上,王清從姐姐家出來有些意外。地面是干的。走在前面的一個80歲街坊說:“放心吧,1963年的洪水都能沒什么事,這次肯定也不會有什么事。” 根據衛輝市檔案局干部喬柄祥的記錄,1963年8月3日凌晨,全縣普降大雨,下了七個晝夜,累積降雨量達到 778mm,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全縣需要緊急安置的災民則達到10萬人以上。
不過到下午2點半,醫院里涌進了水。下班回到姐姐家,水又淹到門口的院子。姐姐經營著一家臨街鋪面,總是很晚關門,這天也提早回來了——臨街都是水。一家人合計:“如果水真進了院子,就上二樓。大不了困一天,哪兒都不去。”
26日早晨,王清蹚水進了醫院,科室已經停水停電。
當日早上7點,王清所在的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通知要開始轉移病人,按照輕癥、重癥、病危的先后順序。有的聯系轉院,有的人想回家。10點,全院停電。樓道口的水已經漫到大腿根,但她還和同事試著去給病人取藥。中午,第83集團軍某工程防化旅、某勤務支援旅和集團軍醫院官兵緊急加入救援。醫院最高的一棟樓有23層,只能一級級把人往下抬。有外科的醫生和護士在等待救援艇的時候,不停幫重癥患者吸痰。照顧新生兒的護士們則一手抱著嬰兒,一手抱著奶瓶。還有剛生完孩子的產婦。
經過民間救援隊、武警官兵和醫護人員十幾個小時的奮戰,至27日凌晨,全院9000多人完成大轉移。
王清送走最后一個病人,坐上鏟車回頭看,衛輝市最高的這座建筑125年來第一次滅了燈。“你問任何一個衛輝人都知道,它就是衛輝的長明燈。”這座醫院的前身是加拿大傳教士羅維靈創建的博濟醫院。而羅維靈之所以會來中國,正是因為光緒十三年黃河決口,豫北地區水澇遍地,災情嚴重。
她還想到前天上班路上遇到的那個樂觀的80歲街坊,才過去一天多,老人們的說法就變了,“活了一輩子,現在又要離開家了。”

■ 7月26日,河南省衛輝市新鄉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救援隊和醫生正在轉運病人。田衛濤/攝

據官方統計數據,截至7月28日12時,衛輝市受災人口近30萬人,緊急轉移安置20.4萬人,其中集中安置4.7萬人。衛輝城區積水最高峰達到2000萬立方米,目前還有積水1600萬立方米。

■ 河南省衛輝市航拍圖,整個衛輝市浸泡在水中。田衛濤/攝
7月27日晚,當地在東孟姜女河左堤上臨時開挖寬5米以內的排水槽下泄城區澇水。在衛輝城區西側翟陽線沿線積水進入城區路徑上,修筑攔水圍堰,將存蓄積水攔截在城區以外。城區至少有34臺大功率抽水設備,并啟用每小時抽水4000立方米的司灣泵站。已開啟城區8處排水閘,增開剩余2處排水閘,向河道排除積水。
7 月 28 日上午10點左右,國家應急管理局局長黃明出現在衛輝。在一支當地人拍攝的視頻中,黃明身邊的工作人員詢問當地人,衛輝新老城區一共有多大。“25平方公里。”一位短發女性答道。被淹的面積有多少?“18平方公里。”
新鄉市政府副市長武勝軍說,將盡最大努力,爭取3天基本解決衛輝城區積水問題。
衛輝并非真的空城,不愿意走的老人有不少。市民李杰明說:“縣城里很多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五六十歲的老人照顧八九十歲的。不管志愿者怎么去喊他們都不答聲。因為這是他們生活一輩子的地方,他們不想走。”
王清和潘曉陽都在新鄉的親戚家,陳妍母女仍然居住在安置點。
她們不知道,幾天之后能夠回家,那會是什么景象,自己會是什么心情。
(應受訪者要求,王清、陳妍、潘曉陽、李杰明均為化名)
更多故事,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版權聲明
凡注明“在人間Living”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或在人間living欄目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鏈接、轉貼或以其它任何方式使用;已經由本欄目、本網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鳳凰網在人間Living”或“來源:鳳凰網在人間工作室”。違反上述聲明的,本欄目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原標題:《在人間 | 衛輝:一場20萬人的轉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