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技術派|臺灣“塔江”艦提前交付,所謂“航母殺手”名不副實
據中國臺灣地區媒體報道,臺軍“塔江”級導彈巡邏艦首艦“塔江”號7月27日提前交艦。
臺“中央社”報道稱,臺防務部門稱,為了應對解放軍軍機的頻繁巡航,原規劃2025年完成3艘“塔江”艦,與龍德造船廠協調后,改為今年完成作戰測評,2023年前完成6艘。而目前馬上就能交付一艘,因此進度已超前。
臺媒稱,“塔江”級巡邏艦是臺軍的“航母殺手”,是臺軍“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之不對稱作戰有效兵力。
那么,“塔江”級巡邏艦戰力如何?“航母殺手”的稱謂名副其實嗎?

“塔江”級導彈巡邏艦首艦“塔江”號。
從“沱江”到“塔江”
“塔江”級是“沱江”級艦的升級版本,“沱江”級首艦“沱江”號在2014年12月交付。“沱江”這一艦名是為紀念在1958年9月2日料羅灣海戰中被我人民解放軍擊毀報廢的“沱江”號炮艦(沱江為長江上游四川段支流)。
“沱江”號長60.4米,滿載排水量約600噸,采用穿浪型雙體船型,并采用隱身設計,最高航速可達38節。“沱江”號雖然排水量只有約600噸,卻堆砌了大量武器,包括1門MK-75 76毫米艦炮,1套MK-15“密集陣”近防系統,兩座MK-32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器,4挺12.7毫米機槍、“雄風”2和“雄風”3反艦導彈各8枚,可以說是武裝到牙齒。
然而,被寄予厚望的“沱江”號在海試和使用中暴露出浮力不足、航行時震動過大、航速大幅降低等問題。外界多次傳言,“沱江”號的拖曳陣列聲吶因航行時艦體產生的震動和噪音較高而使用效果受影響。盡管臺海軍方面多次否認,不過,后續量產型“塔江”級導彈巡邏艦還是取消了拖曳陣列聲吶和反潛魚雷發射器。

“沱江”號在海試和使用中暴露出浮力不足、航行時震動過大、航速大幅降低等問題。
作為“沱江”級導彈巡邏艦的量產型,“塔江”號于2019年5月24日在龍德造船廠開工,2020年12月25日下水。艦名“塔江”二字中的“塔”取自臺東縣瓦塔溪,搭配臺軍巡邏艦命名模式“江”字而成,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化”的又一表現。
相比“沱江”號,“塔江”級長度增加至65米,寬度增加至14.8米,滿載排水量增加至685噸,吃水深度為2.1米,續航能力由“沱江”號的約2000海里下降到約1800海里。結構上,“塔江”級將“沱江”號水線下船體的兩個片體底部由V形改為U形,并對艦橋、駕駛室外形、桅桿等進行外形調整,將排煙口位置從兩舷外側水線附近移到內側水線以上兩米,增強隱蔽性。
武器裝備方面,“塔江”級相比“沱江”號有不少變化:取消反潛魚雷發射器,將“雄風”2、“雄風”3反艦導彈的數量分別減至8枚和4枚,增加了16枚“海劍”2中程艦空導彈及其配套的CS/MPQ-90“蜂眼”X波段單面相控陣雷達,在不配備“海劍”2艦空導彈的情況下,反艦導彈數量也可增至16枚。
此外,臺灣海巡署也計劃建造12艘以“沱江”號為基礎設計的巡防艦“安平”級。“安平”級巡防艦尺寸相比“沱江”號有所放大,滿載排水量增加到約700噸。由于沒有裝備反艦導彈,其航速能達到44節以上。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安平”級巡防艦預留了導彈發射艙和接口,可在戰時加裝“雄風”2和“雄風”3反艦導彈、“密集陣”近防系統等武器及相關系統,24小時內就可完成平戰轉換。“安平”級巡防艦目前已交付兩艘。

雖然排水量只有600多噸,但“塔江”級卻堆砌了大量武器,包括76毫米艦炮、反艦導彈、艦空導彈和近防炮及機槍等。
難堪大任的“航母殺手”
客觀來看,“塔江”級確實解決了“沱江”號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其囿于設計理念落后和能力不足等,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采用穿浪型雙體船型的設計對臺海軍來說似無必要。穿浪型雙體船型雖然具有適航性好、減少興波阻力、利于上層建筑布置等優點,但也存在結構重量偏大,不利于大型化和橫穩性偏高等缺陷。
首先,穿浪型雙體船型的兩個片體和上層建筑都比同噸位的傳統單體船復雜,需要更多材料,結構重量也大得多。為了減重,雙體船多采用鋁合金建造,“沱江”和“塔江”兩級導彈巡邏艦也不例外,這必然導致采購和使用成本水漲船高,如采購1艘“塔江”級導彈巡邏艦就需花費超過50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1.56億元)。
其次,穿浪型雙體船型的兩個片體之間,連接結構比較復雜,當兩個片體距離較大時,連接結構必須采用結構強度好的鋼材,勢必會增加結構重量,減少有效載荷,降低經濟性,限制其大型化。

“塔江”級最多可攜帶16枚反艦導彈,火力堪比驅逐艦。
最后,穿浪型雙體船寬度較大,橫穩性較高,但在海況較高時,其產生的橫穩力矩更大,搖擺頻率更高,造成適航性下降。同時,穿浪型雙體船的縱搖并未得到緩解,據臺媒報道,“沱江”號適航時就因縱搖過強導致艦員嘔吐情況較為嚴重。
目前,臺海軍急需的是能夠替代老舊“錦江”級導彈巡邏艦。“錦江”級全部退役后,繁雜的巡邏任務只能由臺海軍護衛艦負責,將更快消耗其本就不多的使用壽命。“錦江”級裝備有聲吶、反潛魚雷和深水炸彈,具備基本的反潛能力,而“塔江”級完全不具備反潛能力。
可見,臺灣方面建造“塔江”級導彈巡邏艦真實目的并非是計劃中規定的那樣替代“錦江”級,而是要研制一型反艦導彈發射平臺,加強其海軍整體反艦能力,提升其所謂“以武拒統”能力,有些臺灣媒體甚至還將“塔江”級稱為“航母殺手”,但這只是一廂情愿罷了。
一方面,盡管“塔江”級最多可攜帶16枚反艦導彈,火力堪比驅逐艦,但也因此擠占艦體空間,只能安裝簡單電子設備,導致其極度依賴友鄰作戰平臺和作戰信息網絡,獨立作戰能力極弱,在成體系海空打擊面前,友鄰作戰平臺和作戰信息網絡很容易被各個擊破,獨立作戰能力欠缺“塔江”級更像是“大號導彈艇”。而且所裝備的“雄風”3超聲速反艦導彈號稱達到400千米的射程,但這是飛行高度超過1.5萬米才能達到,容易被攔截,如果采用低空彈道,射程只有150千米左右。
另一方面,“塔江”級自衛能力不足。臺當局稱這兩級導彈巡邏艦已經實現了隱身化,但臺灣在隱身技術方面積累不多,實際效果存疑。防空方面,該艦配備了“密集陣”近防 “海劍”2艦空導彈,導彈最大射程約30千米,采用傾斜式固定發射箱,這種設計不僅限制了導彈發射角,而載彈量還少。雖然“塔江”級具有一定的自衛能力,但如果對方反艦導彈發射平臺在30千米外發動飽和攻擊,“塔江”級將應接不暇,容易被對方反艦導彈“淹沒”。像“塔江”級這些比較新式的武器肯定是戰時被重點關照的對象,彈道導彈和各種類型的反艦導彈都是“塔江”級的噩夢,幾乎沒有機會對對手的航母發動攻擊,“航母殺手”的稱謂名不副實。

“海劍”2艦空導彈由“天劍”2空空導彈改進而來。
“國艦國造”計劃的門面?
“塔江”級是中國臺灣地區所謂 “國艦國造”計劃的一部分,這個計劃可以說是雄心勃勃,臺軍和海巡署將合計建造238艘各型艦艇。
這一龐大造艦計劃,先不說資金是否充裕,僅是目前臺灣方面日益萎縮的造船業就無力承擔。如著名的“慶富弊案”,慶富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早年建造民船,2014年獲得臺軍6艘獵雷艦的合同,計劃以所謂“國艦國造”的方式完成訂單。慶富公司背后一邊從美國購買獵雷具系統,一邊委托意大利建造首艦,自己則忙著轉移資產、套取貸款,最終被發現,而這其中還牽涉臺政軍界人士。臺灣造船業之弊病由此可見一斑。臺立法機構預算中心就認為,如此龐大的造艦規模,實在與臺灣的實際造船能力不相符。

“海劍”2艦空導彈采用傾斜式固定發射箱,射界受到限制。
除造船業萎靡外,相關配套軍工產業的研發能力也不斷下降。如“海劍”2艦空導彈,其研制方臺“中科院”1999年就宣稱取得了兩項涉及艦空導彈垂直發射的關鍵技術,分別是導彈推力矢量系統和“冷發射”技術。但直到2007年,臺“中科院”對外展示的還是落后的傾斜式固定發射箱,垂直發射系統一直沒有下文,現在只能求助于美國。“海劍”2在 2019年使用購買的美制MK-41垂直發射系統進行了首次陸上實彈射擊測試。
如果說研發、建造能力下降還能想辦法彌補,那么臺政軍界、科研部門和造船業的理念之落后則是其難以彌補的最大短板。還是拿“海劍”2導彈舉,臺軍計劃將“海劍”2安裝在那些老舊護衛艦上,以增強防空能力,但囿于艦體結構、內部空間和彈體長度,有些護衛艦并不適合安裝垂直發射系統,那么傾斜式固定發射箱也可勉強作為提升防空能力的辦法。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臺軍內部卻分成了“傾斜發射箱派”和“垂直發射系統派”,雙方互不相讓,甚至需要防務部門高層出面調和折衷。而臺“中科院”在垂直發射系統大行其道的21世紀,竟然還在琢磨傾斜式固定發射箱,甚至研制了所謂“整合型版殼斜射式發射架”,也就是考慮隱身問題的傾斜式固定發射箱,目的是為不破壞艦艇的隱身外形。
“塔江”級導彈巡邏艦是臺當局所謂“國艦國造”計劃中目前運行較為良好的項目,但也暴露出臺灣方面在造艦能力、技術和理念已全面落后等問題,也難以撐起所謂“國艦國造”的門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