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佳瑋|周琦能去NBA嗎?以此衡量球員的時代早過去了
【編者按】
今年夏天,國際籃壇的熱鬧程度絕對超過了NBA,亞錦賽如火如荼,而在剛剛結束的歐錦賽和美洲錦標賽中,加索爾和斯科拉寶刀未老,尤其斯科拉場均21分,榮膺美洲錦標賽得分王。
除了感嘆老驥伏櫪外,想必大家也有個懷疑:35歲的斯科拉上季在NBA,是個場均得9分的板凳球員,怎么回美洲還能得分王呢?況且美洲賽場還有NBA年度新人王,場均17分5籃板的安德魯·維金斯以及狀元本內特呢?
其實,NBA和國際籃球(FIBA)像是兩個運動,對于周琦這樣的中國新生代球員,NBA未必是唯一的路。

沒有防守三秒,NBA和FIBA的最大不同
早年間,NBA的頂尖水準來到國際賽場,根本沒風格區別。1992年群英薈萃的夢一隊,在巴塞羅那奧運會場均贏44分,摧枯拉朽一般,因為運動能力相差太遠了。
20世紀90年代,能在NBA站穩腳跟的外籍球員,基本是巨人:前蘇聯的薩博尼斯、荷蘭的斯密茨、澳大利亞的朗利,克羅地亞那對身高211公分的前鋒拉德加和庫科奇。相比起來,達尼洛維奇這樣在歐洲呼風喚雨的外線球員,去NBA只能坐冷板凳。

國際籃聯規則跟NBA的決定性不同在于兩點:
一是三分線較短,導致射手容易發揮,大家站位密集;
二是防守端沒有防守三秒,巨人可以站在禁區不動,對單打和突破高手不利。類似韋德這樣在NBA突破如飛的怪物,到了FIBA,簡直是從跑100米改練了110米欄。
21世紀新千年,FIBA的世界列強開始逐一給美國隊“遞話”。
2004年奧運會,阿根廷神奇奪冠;2006年男籃世錦賽,美國不敵希臘。而就在那時,美國人開始琢磨FIBA規則了:
國際男籃規則更貼近NCAA,那就找來杜克大學的教練老K,從2008年開始重組全明星美國隊。
內線別人中鋒站著不動?破聯防就找里德這樣專門鉆底角的射手。到后來,美國隊迎來了杜蘭特這樣射程無限的怪物,就更舒適了。

為什么NBA嫌加索爾、斯科拉軟?
在國際籃聯的規則下,三類人物吃香:一是傳球大開大合、能找到射手的組織后衛(比如塞爾維亞的蒂奧多希奇),二是防守端可以控制禁區干擾突破,進攻端可以高位擋拆、高位策應、低位接球襲籃的全能內線(比如斯科拉和加索爾)。
逐漸,FIBA和NBA漸成兩種把戲。前者是高塔重炮,密兵細陣,咱們比誰打得細密;后者是急風驟雨、鐵騎橫行,咱們比誰速率高。雙方漸行漸遠。
歐洲人拉到NBA規則下打球,加索爾、斯科拉這樣的大師,會被美國人嫌軟;可是NBA那些能跑能跳的,比如維金斯,到了FIBA規則下,也會有些水土不服。
雖然美國人總覺得:“歐洲籃球就是一群能投籃、能傳球、能假摔、籃球意識挺好但防守偏軟的白人”,但其實歐洲籃球內部,也分風格:
東歐前蘇聯諸隊,講究擋拆、遠射手和巨型內線。結果就是前蘇聯地區巨人進NBA的不少(莫茲科夫),外線基本歇菜。
巴爾干半島的球隊,希望每個球員都高挑、全面、無所不能,結果就是巴爾干半島近來進NBA的日益減少:太全面了,缺少專才,防守還普遍差。
西班牙則和南美的阿根廷有類似處:內線如加索爾兄弟都擅長掩護與策應;外圍則依靠大批靈巧、游弋、精準、狡猾的游走型突擊手。
法國近年來,越來越像NBA在法國開的分店:帕克、巴圖姆、迪奧諸將都是NBA混跡出身,以至于法國隊現在的套路,基本照著美國籃球運動員刷技能點:重視運動能力、個人天分、強力壓迫和速度。

別用能否去NBA衡量中國球員
說回中國隊和男籃亞錦賽。
遠在姚明、王治郅、巴特爾的“長城時代”,就有過抱怨:中國籃球太傾向巨人了,內線一個接一個進NBA,外線卻不夠強力。實際上,這中間除了中國籃球本身問題,也有NBA風格的存在。
實際上,強大如當年塞爾維亞的博迪羅加、塞爾維亞的天才指揮官蒂奧多希奇,也沒去NBA。不是實力不夠,更多是風格不合。

目前,每到NBA選秀時,大家都盯著多少中國球員有機會去NBA打球。而在周琦被NBA選秀預測一致看好的時刻,其實我們大可以放下一些“他的實力夠NBA級別了嗎?如果他打上NBA是否意味著他的重要性超過易建聯了”之類的爭執。
2015年,以NBA作為球員唯一計量標準的時代早就結束了。或者可以這么說:打上NBA的球員都很牛——但不在NBA的球員,并不代表他們水平不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