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不要把學籍管理做成生意

最近,廣州不少中小學生家長被學校緊急召集開會,填寫孩子學籍相關信息,還要通過手機下載一款叫“教育技術服務平臺”的APP上傳資料。據悉,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中小學生家長都已下載這款APP,涉及數億人之多。
家長擔心個人消息泄露。教育部則回應表示,“教育技術服務平臺”在上線前通過專門信息安全服務機構的嚴格檢測,且傳輸和存儲過程都采取了可靠的加密方式。而且,“教育技術服務平臺”只是提供一個入口,所有數據通過這個入口之后,都存儲在各地的省級教育數據中心,和入口無關。
這樣的解釋和舉措并不能緩釋疑慮。
其一,上傳學籍基礎信息確認表,完全可以通過電腦網頁實現,很多招生考試就是通過網頁實現網上報名的。為何仍要專門制作一款APP,并強令家長安裝到手機上?
其二,開發“教育技術服務平臺”是為了方便學生學籍管理,但為何延伸出社交性質的即時通訊功能?
報道稱,這款“教育技術服務平臺”應用有兩項功能,一是“語音作業:動動手指,輕松布置作業”,一是“校園動態:孩子在校情況,一手掌握”。另據了解,該平臺支持發送圖片、語音、文字;支持單聊、群聊,接收公告、通知、附件上傳與下載。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通過平臺加入“學生班級群組”,老師也可以通過平臺“和同事隨時溝通交流”。但使用過該軟件社交功能的家長反映,它和現在家長社交軟件并沒有太大區別,并且不好用。
其三,《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要求的學籍信息為七大項,經過細化,報道稱,需要采集的基礎信息多達72項,包括學生姓名、出生日期、籍貫、個人特長、血型、通訊地址、家庭地址、聯系電話等較為私密的信息。僅以報道列出的信息而言,為何要采集個人特長和血型之類與學生轉學、升學事宜相關性非常弱的信息?采集它的目的何在?
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在進行大數據采集和開發,而通過行政手段,一次性采集一個公民包括血型在內的72項信息,這是任何互聯網公司都無法做到的,也是其他任何政府部門都不曾有過的行為。這些信息無疑讓開發大數據的互聯網公司垂涎三尺,那些技術上的保密承諾真靠得住?真不會有人為了經濟利益出賣這些信息?
擔心泄露個人信息是一個方面,利用強化學籍管理之機做數據生意則大有嫌疑。
今天的互聯網領域,能夠聚合數億用戶的APP,無疑相當成功。按道理,“教育技術服務平臺”在上傳完學籍基礎信息確認表之后,基本可以棄置不用,但主事者很有經濟頭腦,摒棄現有的技術上相當成熟的社交性質即時通訊軟件不用,而是重新開發出這款APP的社交功能,試圖聚合數億用戶。這款APP的擁有者,財富想象能力的確非凡。
數億家長使用同一款具有社交功能的軟件,是個多么壯麗的財富美景。詭異的是,它竟然來自教育行政部門的強制命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