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拜爾斯:英雄,還是懦夫?
原創 seglas 后廠村體工隊
對于一個運動員來說,奧運會意味著什么呢?在絕大部分人眼中,這個答案都會非常簡單:為國家爭取到的無上榮譽,對于個人而言的生涯巔峰,以及后續在物質層面的大豐收。作為大部分運動的最高舞臺,奧運理所應當自己一切的付出、努力即將爭取回報的應許之地,也是自己工作的重要意義所在。至少,對于大部分運動員以及外界輿論來說,“頂級運動員,就要以奧運會為目標”,是完全成立的事情。
然而,對于美國體操選手西蒙-拜爾斯而言,這種看似無需贅言的東西,卻仿佛什么也不是。在她眼中的奧運會,似乎并沒有那樣重要——最起碼,不比她自己的內心情緒更重要。

就在體操女子團體決賽的場館里,全世界看到了這樣的一幕:作為第一輪中壓陣出場的美國隊領軍人物,在完成跳馬動作時,在空中的拜爾斯似乎失去了自己的平衡,而后在落地時向前邁了一大步。這樣一個明顯的失誤,當然會帶來不夠理想的分數,進而牽連到美國隊的奪金進程。然而,此時卻出現了一個比“影響比賽前景”更為影響巨大的畫面:失誤的拜爾斯,在隊友和隊醫的圍繞之下,搖了搖頭,直接宣布退出比賽。
在比賽剛剛進行了一輪的情況下,美國隊就已經失去了他們最好的運動員之一。

拜爾斯近乎詭異的提前退賽,原因是什么?如果說是身體受傷,那么無法堅持比賽也是無可奈何。但是,退賽時的拜爾斯反復用“我很好”回應著他人的關切,在重返場館后更是坐到了替補席上,與比賽中的隊友擁抱、交流、分享意見,全然不像是一個受傷中的病號。而作為拜爾斯退賽的結果,美國隊也丟掉了奧運會四連冠的霸主地位,只拿到了銀牌。
失去金牌,讓“第一責任人”拜爾斯的退賽原因在賽后受到了持續的關注。據她本人在賽后的發布會所言,“在賽場上,你必須保持100%的注意力。如果你不能,那么你就會受傷。我此前從未有過如此的體驗,發抖、難以入睡。我從沒有以這樣的狀態參加過比賽。”
而NBC的報道則更能直觀地說明問題所在:拜爾斯并非因為身體原因退出比賽,而是由于精神問題。這也成為了奧運會歷史上一次罕見的事件:一個頂級運動員,面對本應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目標的賽事決賽時,以心理原因主動——而非受傷后被迫地——選擇了退出比賽。

拜爾斯當然不太可能是有意為之。事實上,在奧運會之前,她的心理狀態已經受到了壓迫。在過去的一年中,拜爾斯一直在向外界傳達類似的信息。例如,在此前一段時間、特別是COVID-19大流行、導致奧運會延期、沖金計劃受阻后,她變得難以返回到體育館、開始她的工作。
另一方面,在美國體操隊理療師拉里納薩爾的性侵事件發生并曝光后,作為受害者之一的她開始認為她所屬的組織是一個“讓人失望的團體”,而她在持續呼吁組織透明度的同時,也對本屆奧運會比賽的意義產生了新的認知:只要她身穿印有“USA”的體操服閃耀在奧運會上,那些和她一樣的受害者們便可以得到關注。

從這一系列表述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拜爾斯在這屆奧運會、甚至體操這項運動中承受的壓力。奧運會的延期和疫情的持續是一種壓力,虐待丑聞與自身受害對她歸屬感的動搖是又一種壓力,而“以奧運會來助推受害者的權益保障”的集體、社會責任感,則是另一種壓力。在各種各樣的壓力之下,這屆奧運會的比賽,無疑讓拜爾斯感到難以呼吸,有太多超出自己原本預期的東西加入了進來。
拜爾斯自己也表示:“在本屆奧運會里,我本來希望為了自己而戰,拿出2016年不曾有過的狀態,看一看自己身體的極限。然而現實是,雖然我想為了自己比賽,但我依然要背負著來自他人的壓力,這讓我感覺到運動中的快樂消失了。我呼吁把心理健康放在比賽之前,我必須做我適合的事情,而不是危及我的健康和幸?!薄?/p>
而也正是這樣的抑郁、壓力,導致了拜爾斯最終的退賽——一次可能導致丟冠的失誤后,緊繃的弦斷開了。

賽后,拜爾斯很快得到了美國官方媒體的力挺,美國體操隊公開表達了支持:“我們全心全意支持拜爾斯的決定,并贊揚她將自己的福祉放在首位的勇氣。她的勇氣再次表明了為什么她是這么多人的榜樣。”前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則在社交媒體發聲:“拜爾斯,我們以你為榮,為你加油。恭喜美國隊獲得銀牌!”而在社交媒體上,大量用戶為拜爾斯聲援,表示他們很樂意看到這種情況出現,運動員應該優先考慮自己,拜爾斯的行為可以為那些同樣遭遇焦慮抑郁乃至更嚴重問題的人作為榜樣,幫助人們正視心理健康。
但問題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買賬。

在推特上,《紐約時報》的布斯科克就最先發難,他發布了一條美國體操名將凱莉-斯特魯格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視頻,當時美國與俄羅斯在女子體操團體金牌競爭進入白熱化,而斯特魯格在鞍馬上的第一跳由于落地過快而腳踝受傷,很難再完成后續比賽。然而,面對仍不可知的奪金形勢,在教練“需要再跳一次”的說明之下,斯特魯格依然又一次站到了場地之上,并完成了最后一跳。

顯然,在這個時間點發這樣一條視頻,布斯科克的指向性已經非常明顯,尤其是他給視頻的配文最后一句明確寫了“The great ones find a way(偉大的人總會找到辦法)”,幾乎就是在直指拜爾斯矯情做作,而這條推特得到了超過九千人的點贊。
PS:不過這個表態很快遭到了大量質疑,因為拜爾斯表示,導致自己壓力過大的原因在于之前(已在4年前入獄,被判監禁60年,拜爾斯表示過自己曾被其性侵,但并未起訴),而當年凱利受傷時接她下場的人正是納賽爾,很多人認為凱利當時遭到了洗腦,帶傷上場完全是被PUA了,這么一對比反而更體現出了如今拜爾斯的“勇敢”

右邊伸手這個人就是納賽爾
很快,又有其他人加入了聲討拜爾斯的隊伍中,在知名論壇4chan里,有網友表示,拜爾斯的所做所有背叛了她的隊友,尤其是亞裔運動員蘇妮莎-李——這位小將家庭遭遇不幸,父親因病癱瘓,她多年竭盡所能苦練體操就是為了兌現和父親“奧運會奪冠”的約定,同時給貧困的家庭帶來收入和希望。而且,在這次東京奧運會之前,蘇妮莎-李長期受到腳踝傷病困擾,在東京奧運會上她一直在咬牙堅持比賽。
現在,拜爾斯的“自私舉動”,讓李的努力和堅持幾乎化為泡影,最終導致她和美國隊錯失金牌,只排名第二。而拜爾斯卻可以心安理得的站上領獎臺取走一塊銀牌。


蘇妮莎-李

另外還有網友直接諷刺拜爾斯,如果你的精神真的沒有那么強大,為什么你要如此招搖的在自己的體操服上繡一只山羊(goat——greatest of all time,歷史最佳)?是這只goat太重了所以你跳不起來嗎?而知名播客主播克萊-特拉維斯更是毒舌,稱:“現在臨陣脫逃不僅不被責難,反而還必須得被表揚了嗎?”


這段視頻也有不少沉默的支持者
顯然,雖然拜爾斯希望將比賽的意義限定在自己的個體身上,這件事已經超越了比賽本身。的確,從個人角度出發,關注心靈健康、避免過度壓力,很難說拜爾斯有什么過錯。但是,她的行為,確實在客觀上造成了美國奧運代表團、美國女子體操隊隊友的損失——如果任何擔任重要工作的人都可以隨時以精神問題為由在必須她負責的時候打退堂鼓,“責任感”這個詞的意義無疑將會被徹底的重構和消解,因此我們也很難將拜爾斯的舉動歸為100%的“正確”……
事實上,由于自身的公眾人物身份、從事項目的民間高熱度,運動員,特別是著名運動員,無時無刻不會在各種輿論的聲音下生存,因此,無論是基于外界種種體育或非體育因素所給予的客觀環境壓力,還是自己的比賽被賦予豐富意義的壓力,都是頂級運動員們難以回避的事情——這并不是拜爾斯獨有的困擾。
最近幾年,公開自己心里狀況不佳的知名運動員越來越多,NBA球員德馬爾-德羅贊就在2018年2月公開了自己的病情,而另一個NBA球星凱文-勒夫也同樣在2018年承認了自己在一場比賽中受到的恐慌癥困擾,而其他一些在各自項目中極具統治力的運動員也無法幸免——LOL的大魔王FAKER曾經自曝精神崩潰、前往精神科就醫的經歷;臺球界的火箭奧沙利文,也承認過自己的心理疾病。
比賽的壓力、被期待的壓力、肩扛著不可承受之重擔的壓力,普遍地存在于頂級運動員的身上。出現心理上的問題也并不是非常稀奇的事情。然而,即使如此,運動員們還是需要消化自己的問題,積極地就醫治療,讓自己作為運動員、特別是團隊一員的責任能夠得到完成。上述的案例里,幾乎所有人都沒有因為心理問題而持續缺席過比賽,甚至外界對病情事實的了解,都需要主角自己主動披露。

事實上,運動員受到的各種壓力,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必然現象。由于他們的高知名度,壓力是完全不可避免的。而另一方面,這種高知名度在給予壓力的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收入和社會地位。因此,壓力與收益,負面影響與正面加成,就像一個硬幣的正反面。就像我們在談論以“男/女友”設定為主打的偶像藝人時經常會說的那樣——“你吃了這碗飯,拿到了販賣人設帶來的粉絲紅利,就勢必要承擔它帶來的私生活受限”。一個人,不可能只看著有利的那一面,并想著把不利的那一部分扔掉。
關于這一點,來自于達米安-利拉德的描述可能更能接近一個普通人的觀點:“壓力?不,兄弟,這只是打球而已。要說壓力,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不知道怎么吃到下一頓的人更有壓力;那些單親母親,每個月都為了房租而發愁的人更有壓力。而我們只需要打一場比賽就能賺很多錢。別誤會我的意思,NBA球員確實會有很多挑戰,但把它們稱為壓力,這簡直是普通人的侮辱?!?/p>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如今的美國,保持(或者敢于公開展露在知名公開社交網站)類似利拉德這樣樸素價值觀的人已經不多了,似乎絕大多數人正如主播克萊-特拉維斯所說一樣只敢站在政治正確一邊,而向運動員要成績仿佛已經帶有原罪,剩下的只有“已經很棒了”“加油”“心疼”“你是最棒的”“抱走我家XXX”和“你還想讓他怎么樣?”……
的確,誰都不能怎么樣,拜爾斯有退賽的權利,而每一個打算批評的她的人就不一定了,新時代的“體育精神”,大概就是如此。
原標題:《拜爾斯:英雄,還是懦夫?》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