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市政廳|中俄邊境小城:茶道上的恰克圖

沈建華
2015-09-22 21:55
來源:澎湃新聞
? 市政廳 >
字號

俄聯邦布里亞特共和國首都烏蘭烏德火車站口的過街天橋上拉著一幅橫幅:“茶道上的驛站,恐龍的故鄉,中國城市二連歡迎您!”茶道,或說茶路(Чайные пути),在西伯利亞的公共建筑物或印刷品上不時可見,這大多是中國一些地方政府在俄羅斯做的公關動作。

烏蘭烏德火車站口的過街天橋上拉著橫幅:“茶道上的驛站,恐龍的故鄉,中國城市二連歡迎您!”

中俄茶道始于18世紀初,晉商在湖廣、江西、福建武夷收購茶葉后, 從閩湘兩省產地出發,水陸交際一路北上,縱貫鄂、豫、冀、晉,進入蒙地,穿越戈壁沙漠,直達當時中俄邊境的恰克圖。全程約4800公里。電視劇《喬家大院》中,主人公就從福建武夷山販運茶葉到恰克圖,賣給俄國商人。

1727年恰克圖互市后,茶葉成為中俄貿易的重要物品。晉商在恰克圖經營茶葉,貨房最多時達108家,一時“獨占中俄貿易之牛耳”。茶葉轉手俄商后,沿色楞格河谷的傳統通道,經貝加爾湖地區的商業中心上到烏金斯克(今日的烏蘭烏德)和伊爾庫茨克,然后一路向西,運往俄國的歐洲部分。

恰克圖茶的行程不止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嗜好咖啡,也是中國茶的粉絲。他同一位俄國伯爵夫人的終身友誼、同俄國公使的頻繁來往,使他多次得到“產自中國某些行省的上佳貢茶”。巴氏最后一次得到的好茶,就是俄國官方商隊輾轉運來的。

8月里的一天,我們驅車從烏蘭烏德出發,沿著俄羅斯聯邦公路А-340 (烏蘭烏德至恰克圖)一路向南,前往200公里外的恰克圖。

А-340基本上沿著色楞格河的河谷走向逆流而上。色楞格河是俄蒙之間重要的跨境河流,在恰克圖附近流入俄羅斯境內,一路向西北方,最后注入貝加爾湖,全長1024千米,從貝加爾湖上的河口三角洲到蒙古邊境蘇赫巴托爾,5月河水解凍期可通航,自古以來,一直是從蒙古高原到東西伯利亞人群移動、貨物貿易和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走廊。

新色楞金斯克

我們首先在新色楞金斯克(Новоселенгинск)作了停留,大體處于從烏蘭烏德到恰克圖的半程。這個城鎮在17世紀后的俄羅斯西伯利亞殖民開拓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對17世紀中俄茶葉貿易交易通道(即所謂“茶道”)形成也作用顯著。

哥薩克軍團一直是沙皇俄國向中亞、西伯利亞和黑龍江流域擴張的急先鋒。在以哥薩克為急先鋒的沙俄西伯利亞殖民開拓進程中,哥薩克17世紀進一步向遠東殖民擴張,所謂“西伯利亞水路”(Сибирские водные пути)起了不可比擬的重要作用,他們往往選擇在河流交匯處戰略要地先建立據點和要塞。哥薩克軍團僅用幾十年就從烏拉爾山推進到太平洋岸邊。

色楞金斯克要塞是沙俄在整個色楞格流域建立的第一座殖民要塞(1655),該流域第二座要塞是更下游一點的上烏金斯克(即今天的烏蘭烏德)。色楞金斯克要塞曾有一段時間是整個地區的行政中心。公元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的尼布楚條約,原先商定要在色楞金斯克進行現場談判,只因在1688年色楞金斯克要塞被喀爾喀蒙古騎兵包圍了兩個月,顧及滿清談判大員的安全,談判被挪到東面的尼布楚(俄稱涅爾琴斯克,Нерчинск)進行。中俄恰克圖條約,除了中俄大員在北京的談判(1726-1727,雍正四至五年),其大量后續事項是在色楞金斯克現場談的。

色楞金斯克的地名還和俄羅斯著名詩人亞歷山大·普希金家族有關,其非洲黑人先祖亞博拉姆·彼得洛維奇· 漢尼拔在1727年被流放在此,四年后得以奉召返回圣彼得堡。其后,由于歷經大火和洪水,商人紛紛遷出,1840年又一場大火后,人們離開色楞格河右岸舊址,在左岸重建,名為新色楞金斯克,目前其行政地位僅是布里亞特共和國一個農業居住點(建制大致相當于中國的鄉)的行政中心。

我們的車進入新色楞金斯克村。村子里的街道挺寬,基本夠雙向四車道,在村子主干道列寧路上,豎有一塊旅游導游牌,告知游客這里的主要觀光景點有東正教堂、喇嘛教寺廟、紀念碑,還有博物館,包括有點名氣的十二月黨人博物館。看著布滿水塘的街道和周邊已現破舊的俄式木屋,無法想象村子曾經的顯赫榮光。

新色楞金斯克村主干道上的導游牌,題頭“色楞格金色的星星點點”倒也恰如其分。

我們進了路邊的一座新修復的東正教教堂,耶穌升天教堂(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 собор),外部已完工,內部裝修還在進行。隨后我們來到列寧路上的“十二月黨人博物館”,不巧,博物館正在裝修,我們要轉身離去,一個工作人員問起我們從哪來,我對之以“中國”。事情馬上出現轉機,他們同意我們入內參觀,無需購票,條件是某些地方不能拍照。

簡陋村道的盡頭是修復中的耶穌升天教堂。

建筑物上的一塊銘牌顯示,在1840到1860年,這個兩層建筑里曾住過6個被流放的十二月黨人,其中包括一對兄弟。內部正在施工,搞得“一天世界”。樓內二層東面墻上掛著一幅大尺寸的耶穌受難圣像畫,十分精美,據說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前蘇聯政權全面打擊限制宗教活動、關閉拆除宗教場所時,從本地一所教堂拆來的。

十二月黨人起義發生在1825年12月26日的圣彼得堡元老院廣場,由一批受到西歐民主思想影響的貴族軍官率領3000士兵,針對即將加冕登基的新沙皇尼古拉一世發動兵變。其背景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俄國社會內部一些問題日益凸顯,在1812年反對拿破侖的戰爭中,一些俄國貴族軍官參加了國外的遠征,看到了西歐的繁榮和先進,反觀自己的國家,仍是落后不堪,對國內的農奴制度和專制制度極為不滿。

起義很快被鎮壓,起義軍官中五人被處以絞刑。121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各地。在西伯利亞,不止一地有十二月黨人博物館。

恰克圖

離開十二月黨人博物館,我們的車重新拐上А-340號聯邦公路,向南繼續向恰克圖進發,公路右側呈列著一些過時的大炮,看來是一座兵營,路邊一塊大牌子,寫著“邊境檢查站”,我們的車被兩個穿制服的人攔下,要求司機拿出駕照看一看,就揮手讓我們走了。

恰克圖市實際不大,才20000人口,屬于俄聯邦布里亞特共和國恰克圖地區,恰克圖市是同名地區的行政中心所在地。整個城市分為不連續的兩大塊。市區部分主要是兩條互相平行的主街,分別以列寧及其夫人克魯普斯卡婭命名。

列寧路上政府行政樓以西是一個大公園,公園陳列著一輛步戰車和一座裝修華麗的紀念碑,紀念偉大衛國戰爭中犧牲的烈士,紀念碑的背景,是缺了拱頂、墻體也不完整的圣三一大教堂(Троицкий собор, 建于1807-1817年),它是恰克圖成立后最早建的一個教堂。

恰克圖市中心衛國戰爭烈士紀念碑,背景是殘破的圣三一教堂。

從紀念碑向右轉個彎,是一個臟兮兮的市場,聽說當下它所占的只是1853年建的交易市場的一部分。目前,這里就是一個小商品市場,規模還不及中國西部某些小縣城里的同類市場,里面賣的電筒鎖頭等小五金、小電器,檔次也不高。但商場最靠里賣糧食、肉類等食品的大屋子,讓我們眼睛一亮:地面平整,貨物(面粉、大米等)全部整齊碼放在木質貨架上,牛肉、羊肉色澤新鮮,切口整齊,全部放在冷凍的玻璃陳列柜里。也許因來這里的中國人不多,人們對我們挺熱情。我問這些牛羊肉哪里來的?回答說大多從對面的蒙古國進來,少量是布里亞特當地的。

恰克圖小商品交易市場大門,所在地是1853年建的交易市場的一小部分。

隨后我們又前往更靠近俄蒙邊境的斯洛博達(“大村子”或“村鎮”之意)區,那是當年茶葉交易的中心,車在亂草叢中轉來轉去,看過一大片殘破的紅磚建筑群,這就是當年恰克圖海關所在地,也是中國商人儲存貨物的貨棧和交易場地。十月革命后,蘇聯政府在這里建了一個國營紡織廠;蘇聯解體后,工廠破產,工人散了,廠房也就一天天頹敗下去。

國營紡織廠廠房廢墟,曽經的恰克圖海關、中國商人貨棧和交易場所的所在。

從舊廠房往前幾百米,是國境線,以及恰克圖舊城的中國部分,即被稱為“買賣城”的所在。今天是蒙古國色楞格省阿勒坦布拉格蘇木(相當于鄉)所在地,昔日熱鬧繁華的“買賣城”,聽說除了幾塊石頭,什么也沒有留下。

與紡織廠廢墟遙遙相對的,是一大片軍事設施建筑。軍營門口市區空地上擺放著一門老式迫擊炮,前面的白色石碑上用俄文鐫刻著:愿蘇蒙兩國在哈勒欣河戰役(1939-1940)中以鮮血凝結的友誼不斷加強!這是指蘇蒙聯軍在靠近呼倫貝爾草原的諾門罕地區痛擊日本關東軍的那場戰役。回程路上,又見到一座藍色東正教教堂——圣母升天教堂(Успенская церковь),建筑完整,大概在正常使用。

兵營前的蘇蒙聯軍哈勒欣河戰役紀念碑。

總體而言,恰克圖小城大致有三多:破房子多,雜草垃圾多,兵營多。這本來就是邊境地區嘛!

恰克圖盛衰背后

1727年《恰克圖條約》簽訂后,兩國邊境以恰克圖等地為界,清政府準許俄國商人來華貿易。以茶葉為主要商品的恰克圖互市貿易經久不衰,持續近兩個世紀。1760年左右,恰克圖已發展為中俄重要的邊境貿易區,人口數量和市場規模也隨之增長和擴大。18世紀晚期,茶葉已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進口商品。俄國商人將中國茶轉運到莫斯科附近的伏爾加流域的下諾夫哥羅德城,行程耗時1年,利潤高達300%。19世紀中葉前,中俄貿易幾乎全集中于此。在俄羅斯和西歐的文獻中,它被稱為“西伯利亞漢堡”和“沙漠威尼斯”。

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認為西伯利亞大鐵道開通,新的商路形成,是恰克圖被邊緣化的主要原因,但西伯利亞大鐵道主線貫通是1916年才有的事。其實直到19世紀50年代初,恰克圖這個互市點的貿易額仍保持上升勢頭,每年交易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1851年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簽訂后頭兩年,貿易額仍很可觀。而1858年中俄《天津條約》簽訂后,交易額急劇下降,1880年代較1850年代少了3/4。恰克圖互市額呈現顯著頹勢。20世紀初,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全線通車更是徹底摧毀了恰克圖互市。

恰克圖互市的衰落是一個復雜過程,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現在看來,18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強加于中國頭上的一系列中俄不平等條約是主要因素。

一系列中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大批俄國商人將注意力轉向西部。俄商深入中國內地,直接采購、制造、販運茶葉。以1863年漢口出現第一家俄國磚茶廠為起點,俄商興建的磚茶廠以不可遏制之勢出現在內地各產茶區。俄國的磚茶廠采用工業化大機器制茶法,產品緊實,運送方便,價格低廉,相對山西陸運的茶葉,處于有利地位。俄商還在漢口將茶葉裝船通過海運經過蘇伊士運河運到俄國在黑海的敖德薩港,在時間和運費上均大大優于經由恰克圖的陸路“茶道”。

與之同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允許俄商到中國蒙古各旗進行貿易,無需納稅;對其中的大宗商品——磚茶,雙方議定了“每百斤六錢”的低稅率。俄商可深入中國內地進行貿易。這實際上把廣大中國市場納入俄國的經濟軌道。稅率上的巨大差別,令俄商可以在恰克圖市場從容壓低價格。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商稅厘既重,獲利無多,是以生計日絀,漸行蕭索”。按理說,俄商運自中國內地的茶葉應經蒙古地區由恰克圖出關輸送到俄國市場,但因蒙古地區茶葉需求量巨大,加上俄商茶葉價格低廉、質量好等優勢,俄商便無視基本規則,大量在蒙古地區銷售茶葉。1880年天津海關《1877-1879年天津貿易報告》中說:“天津之過境磚茶雖在津海關具保運恰克圖,但實際擬運且銷于蒙古者至少十居其七。”西北商路的開辟也撼動了恰克圖作為中俄陸路唯一通商口岸的地位,恰克圖生意日漸慘淡終成無可挽回之勢。曾經的中俄“萬里茶道”就這樣被趕下歷史舞臺。

1638年,俄羅斯王室首先通過蒙古草原上的傳統商道,以從蒙古王公那里以禮物形式得到茶葉;由于恰克圖互市點開通,茶葉價格大幅下降,普通民眾也能消費茶葉。現在俄羅斯年人均飲茶超過1.3公斤,在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居于前列,茶文化已成為俄羅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已是俄事實上(de facto)的國飲。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07年統計,以重量計,俄羅斯是世界第一茶葉進口國,第二位才是英國。又據中國駐俄聯邦商參處2009年的分析報告稱:“據俄羅斯海關統計,2007年俄羅斯進口茶葉1.8萬噸,金額4.3億美元”。前5位茶葉對俄出口國(以進口價值計)依次為:斯里蘭卡,占俄年茶葉進口總量的49.5%;其次是印度,占20.9%;第三位的是肯尼亞,占7.0%;我國茶葉僅占俄市場份額的6.8%,其后是印度尼西亞,占4.3%。所有這一切都已和中俄傳統“茶道”無關,也沒有恰克圖什么事了。

(作者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都县| 五寨县| 井冈山市| 于都县| 鸡西市| 盐津县| 临清市| 富蕴县| 宝鸡市| 巨鹿县| 彭泽县| 甘洛县| 达尔| 普兰店市| 务川| 玉溪市| 驻马店市| 西乌珠穆沁旗| 应用必备| 托克托县| 屏边| 瑞金市| 夏河县| 枣强县| 虎林市| 南召县| 焦作市| 大英县| 横峰县| 肥乡县| 双江| 始兴县| 平湖市| 崇仁县| 桦南县| 吴旗县| 左贡县| 兴和县| 北票市| 修水县| 邢台县|